
圖為參訪團成員參加客家文化講座。 阚力 攝
中新網洛陽10月27日電(阚力)看龍門石窟、聽客家文化,探訪二裡頭遺址的華夏第一王朝……近日,來自17個國家的30多位華裔傑出青年參訪千年古都河南洛陽。
在位于洛陽偃師區的二裡頭夏都遺址博物館,“第一王朝”四個大字,讓來自美國的蔣知康不禁思忖,“‘最早中國’究竟是個什麼樣子?”
包括“第一王朝”“赫赫夏都”和“世紀探索”三部分的5個基本展廳,系統展示了夏代曆史、二裡頭遺址考古成果、夏文化探索曆程、夏商周斷代工程和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研究成果。
“原來古人是這樣幹飯,原來最早的宮城長這樣,原來最早的大十字路口在這裡……”參訪團邊聽邊看,紛感震撼。
圖為華裔傑出青年參訪客家之源紀念館。 阚力 攝
“五洲客家音,四海桑梓情。”洛陽,不僅有“最早中國”,還被稱為“客家之源”。位于大谷關的客家之源紀念館,以西晉時期發生的“衣冠南渡”事件為背景,采用現代聲、光、影技術與文物複制品相結合的方式,還原客家人南遷的曆史畫面。
“涯系客家細妹!”祖籍廣東梅縣松源的參訪團成員王蕾,是加拿大全加客屬聯誼會秘書長。作為客家人,她對紀念館裡的客家文化,有着特殊的了解,“在這裡了解了很多我不知道的客家文化,也知道了客家人源自哪裡。”
“在老祖宗的根源,了解過去客家人的艱辛,在特殊的曆史年代裡,無奈的帶着不舍多次遷移,真的是被迫背井離鄉。”王蕾告訴記者,南遷各地的客家人,走到哪裡就紮根哪裡,命若浮萍,卻生如蓮藕。
圖為華裔傑出青年參訪龍門石窟。 阚力 攝
移居海外的王蕾是首次深入系統地了解客家文化。通過參訪客家之源紀念館、聆聽客家文化講座,她感觸頗深,“過去客家人為了更好地報效祖國,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舉家、舉族南遷,千百年一路走來,為我們留下了豐富多彩的客家文化和堅韌頑強的客家精神,也讓客家文化傳遍天下,客家精神譽滿華夏。”
兩山對峙,伊水中流。在洛陽之行中,龍門石窟這一文化瑰寶,更是深深吸引來自海外的華裔青年們。龍門石窟于北魏太和年間開始營建,曆經東西魏、北齊、北周、隋唐、五代,前後有計劃的開鑿長達400多年。
參訪團成員趙峥涞是第一次置身龍門石窟的大佛前,興奮地讓同伴幫他留下一張合影。他告訴記者,以前常在銀幕上看到龍門石窟,“真正身臨其境,石窟寺的巨大佛像,遠比銀幕上要震撼的多,代入感極強。”
圖為參訪團成員在二裡頭夏都遺址博物館參觀。 阚力 攝
在參訪團的孫春露看來,洛陽之行,是從追尋華夏起源以及尋根的角度,追源國家曆史、客家文化,再引申到海外華僑華人的追源尋根,落腳點放在“老家河南”上。
在結束洛陽的行程後,孫春露告訴記者,此行他看到國家文化瑰寶的雄偉壯觀,認識到客家人曆次南遷所處于的曆史背景,以及客家文化的傳播和沿襲,并感受到他們對本文化和家族傳承的重視和恪守。
“這種文化,深刻影響着我們海外華僑華人,讓我們不禁要自問,我們是誰,我們在哪裡,我們未來要去哪裡等問題。”孫春露說,這也觸發他要樹立起“飲水思源”、“葉落歸根”的家國情懷。(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