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他從北宋王希孟畫作擷取靈感,将重慶濃縮為“摩登時代的桃花源”

作者:廖昊

單從字面看,“摩登時代”和“桃花源”是兩個迥然不同的概念。但在知名舞美設計師丁丁眼裡,這兩個詞語并非遙不可及。他希望讓二者實作美學意義的融合,并将其運用到民族歌劇《一江清水向東流》中,在舞台營造出山水畫的意境。日前,丁丁接受上遊新聞記者采訪,分享了他的設計初心。

他從北宋王希孟畫作擷取靈感,将重慶濃縮為“摩登時代的桃花源”

距離10月15日《一江清水向東流》首演越來越近了,劇組已經進駐施光南大劇院開始了裝台工作。記者在劇場見到丁丁時,他正與裝台的勞工師傅一道忙碌着。“雖然經過了6稿修改之後才基本成型,但我相信最終的舞台呈現一定會讓觀衆驚喜,這就是他們最熟悉的山水之城重慶。”丁丁自信地說。

中央戲劇學院舞台美術系專業出身的丁丁,曾在《金沙江畔》《駱駝祥子》《塵埃落定》等多部民族歌劇的舞美設計工作中有過優秀表現。他卻坦言,面對《一江清水向東流》,自己一度感到為難。

“拿到劇本後,我便意識到與此前曆史的、經典的歌劇作品不太一樣,故事發生在現代,相當于昨天發生的故事今天就要搬上舞台,這種沒有美感距離的誤讀不容易讓人接受,這是舞美設計的難點。在起初一段時間裡,我隻能不停地畫,嘗試各種可能性,内心十分崩潰。”

為何感到無從下手?丁丁說,“做設計最難是找到思路,我需要用一套邏輯、一個概念把整套故事串下來,或是抓到故事精髓,或是表達出故事的精神内涵。而《一江清水向東流》是一個着眼于環保,展現生态美的作品,故事又落腳于‘山水之城、美麗之地’重慶,既是‘一江清水’,又是‘當代城市’,這似乎要求我在四方舞台上打造一個‘摩登時代的桃花源’,從邏輯上說,這種舞台氛圍不太好實作。”

為了找感覺,丁丁與主創一行于今年4月曾專程采風,他們從廣陽島、南山等地出發,坐船經彭水、石柱、奉節、萬州等地,直到夔門,一周時間裡,重慶的遠山、近江、城市、橋梁盡收眼底。這些直覺的印象儲存在丁丁腦子裡,不久,與古人的一幅名畫發生了靈感碰撞。

他從北宋王希孟畫作擷取靈感,将重慶濃縮為“摩登時代的桃花源”

“有一天,我看到了北宋畫家王希孟的青綠山水畫,忽然眼前一亮,他的作品風格與我設想的将本次舞台設計成一幅當代山水畫的初心完美契合,我意識到,所謂的‘摩登時代的桃花源’,恰恰就應該脫胎于符合傳統審美的山水畫之中。這一來,思路就慢慢清晰了。”

接着,丁丁又從建築師馬岩松用樓房表達中國城市和山水之間關系的觀點得到啟發。“青綠山水,過去畫的是山,如今城市裡建起密密麻麻的樓,又何嘗建的不是‘山’?人與樓與山之間的關系,跟過去不同了,那麼,高低錯落的城市樓宇就像中國畫當中的‘皴’(中國畫技法之一,塗出物體紋理或陰陽向背),這幅當代‘山水畫’應施的‘皴法’,晝夜明暗下不同的樓宇亦正是重慶這座城的肌理所在。”

有了山,還得有水。丁丁說:“我不做水,但我做個倒影。”他用鏡面鋪滿舞台,“鏡面即是‘水’,我希望利用鏡面的反射來表達重慶到處是‘倒影’的這種狀态。”他還注意到,明代許多青綠山水畫将“前岸”處理得像西湖曲院荷風一樣錯落有緻,受此啟發,他将舞台全區按細節一共劃分為11塊平台,通過平台不斷地變化和錯落,形成“岸邊”。“這樣一來,我的設計又做出了‘遠山’和‘近岸’。”

他從北宋王希孟畫作擷取靈感,将重慶濃縮為“摩登時代的桃花源”

以樓展現“皴法”,以城市為“畫布”,畫上“遠山”和“近岸”,再以“倒影”反襯“水意”,構圖上按中國畫的圖式,意象上虛實結合,以“城”代“山”,這一幅“摩登山水畫”算是基本完成了。丁丁表示,希望自己對于重慶的感受是準确的,也期待舞台上這個特别的“摩登時代的桃花源”能夠打動重慶觀衆,“這是我們全體主創獻給重慶的作品,希望觀衆能夠看到我們的用心與用情。”

上遊新聞記者 文字/視訊 趙欣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用戶端未标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檔、音頻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