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他从北宋王希孟画作获取灵感,将重庆浓缩为“摩登时代的桃花源”

作者:廖昊

单从字面看,“摩登时代”和“桃花源”是两个迥然不同的概念。但在知名舞美设计师丁丁眼里,这两个词语并非遥不可及。他希望让二者实现美学意义的融合,并将其运用到民族歌剧《一江清水向东流》中,在舞台营造出山水画的意境。日前,丁丁接受上游新闻记者采访,分享了他的设计初心。

他从北宋王希孟画作获取灵感,将重庆浓缩为“摩登时代的桃花源”

距离10月15日《一江清水向东流》首演越来越近了,剧组已经进驻施光南大剧院开始了装台工作。记者在剧场见到丁丁时,他正与装台的工人师傅一道忙碌着。“虽然经过了6稿修改之后才基本成型,但我相信最终的舞台呈现一定会让观众惊喜,这就是他们最熟悉的山水之城重庆。”丁丁自信地说。

中央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专业出身的丁丁,曾在《金沙江畔》《骆驼祥子》《尘埃落定》等多部民族歌剧的舞美设计工作中有过优秀表现。他却坦言,面对《一江清水向东流》,自己一度感到为难。

“拿到剧本后,我便意识到与此前历史的、经典的歌剧作品不太一样,故事发生在现代,相当于昨天发生的故事今天就要搬上舞台,这种没有美感距离的误读不容易让人接受,这是舞美设计的难点。在起初一段时间里,我只能不停地画,尝试各种可能性,内心十分崩溃。”

为何感到无从下手?丁丁说,“做设计最难是找到思路,我需要用一套逻辑、一个概念把整套故事串下来,或是抓到故事精髓,或是表达出故事的精神内涵。而《一江清水向东流》是一个着眼于环保,展现生态美的作品,故事又落脚于‘山水之城、美丽之地’重庆,既是‘一江清水’,又是‘当代城市’,这似乎要求我在四方舞台上打造一个‘摩登时代的桃花源’,从逻辑上说,这种舞台氛围不太好实现。”

为了找感觉,丁丁与主创一行于今年4月曾专程采风,他们从广阳岛、南山等地出发,坐船经彭水、石柱、奉节、万州等地,直到夔门,一周时间里,重庆的远山、近江、城市、桥梁尽收眼底。这些直观的印象储存在丁丁脑子里,不久,与古人的一幅名画发生了灵感碰撞。

他从北宋王希孟画作获取灵感,将重庆浓缩为“摩登时代的桃花源”

“有一天,我看到了北宋画家王希孟的青绿山水画,忽然眼前一亮,他的作品风格与我设想的将本次舞台设计成一幅当代山水画的初心完美契合,我意识到,所谓的‘摩登时代的桃花源’,恰恰就应该脱胎于符合传统审美的山水画之中。这一来,思路就慢慢清晰了。”

接着,丁丁又从建筑师马岩松用楼房表达中国城市和山水之间关系的观点得到启发。“青绿山水,过去画的是山,如今城市里建起密密麻麻的楼,又何尝建的不是‘山’?人与楼与山之间的关系,跟过去不同了,那么,高低错落的城市楼宇就像中国画当中的‘皴’(中国画技法之一,涂出物体纹理或阴阳向背),这幅当代‘山水画’应施的‘皴法’,昼夜明暗下不同的楼宇亦正是重庆这座城的肌理所在。”

有了山,还得有水。丁丁说:“我不做水,但我做个倒影。”他用镜面铺满舞台,“镜面即是‘水’,我希望利用镜面的反射来表达重庆到处是‘倒影’的这种状态。”他还注意到,明代许多青绿山水画将“前岸”处理得像西湖曲院荷风一样错落有致,受此启发,他将舞台全区按细节一共划分为11块平台,通过平台不断地变化和错落,形成“岸边”。“这样一来,我的设计又做出了‘远山’和‘近岸’。”

他从北宋王希孟画作获取灵感,将重庆浓缩为“摩登时代的桃花源”

以楼体现“皴法”,以城市为“画布”,画上“远山”和“近岸”,再以“倒影”反衬“水意”,构图上按中国画的图式,意象上虚实结合,以“城”代“山”,这一幅“摩登山水画”算是基本完成了。丁丁表示,希望自己对于重庆的感受是准确的,也期待舞台上这个特别的“摩登时代的桃花源”能够打动重庆观众,“这是我们全体主创献给重庆的作品,希望观众能够看到我们的用心与用情。”

上游新闻记者 文字/视频 赵欣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