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艋舺龍山寺衆神彙集台北香火街佛界聖地—環台行紀事及随想(61)

作者:艾波濤

艋舺龍山寺衆神彙集

台北香火街佛界聖地

  ——環台灣騎行紀事及随想錄(61)

  為自由廣場的牌坊和國家戲劇院及國家音樂廳等留影後離開中正紀念堂園區,15:55分到達總統府前的格蘭大道,駐足觀賞後沿重慶南路一段向前騎行,經過幾番路途轉折和問詢,于16:28分到達龍山寺——

艋舺龍山寺衆神彙集台北香火街佛界聖地—環台行紀事及随想(61)

到達龍山寺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山門前右側那塊陰刻着龍山寺三個大字的火山石标志碑;龍山寺位于台北市廣州街211号,在台北市西南淡水河畔,是台北市早年的發祥地,其最古老街市在紗帽廚番社的故址大溪口,即今之貴陽街與環河南路口,其地原名“艋舺”(亦稱文甲),今名萬華,其間著名的龍山古寺可謂是名聞中外;清雍正初年(1723),福建泉州之晉江、南安、惠安三邑人士渡海來此地搭建茅屋數間,以販賣蕃薯為生,漸成小村落後,稱為蕃薯市;由于當時平埔族人以獨木舟自淡水河上遊載運農産品與漢人交易,平埔族人稱獨木舟為艋舺,是以便名此地為艋舺。

艋舺龍山寺衆神彙集台北香火街佛界聖地—環台行紀事及随想(61)

  台灣的早期開發非常艱難,這裡環境十分險惡,多為蠻煙瘴疠之地,早年漢人前來台灣北部墾植,為求神靈保佑,大多都攜帶着家鄉廟宇香火作為庇護;為求心靈安定,清乾隆三年(1738),晉江、南安、惠安三邑人士捐資在艋舺興建龍山寺——艋舺龍山寺初建于清乾隆三年五月十八日(西元1738年),至五年二月八日落成。建寺的費用是由晉江、惠安與南安等所謂三邑人所捐獻。後又有泉郊武榮的貿易商人出資增建後殿,供奉天後、五文昌及關帝。此次環騎台灣島,剛一踏上這個神秘的海島,就聽到過台灣早期發展全盛時期“一府二港三艋舺”的說法,這裡的艋舺就是如今的萬華,其往日風華可謂是盛極一時,“一府二港三艋舺”代表了台灣早期曆史上開發時,這裡有過與台南、鹿港并駕齊驅的曆史性地位,這一說法對于台灣的開發史具有重要的意義!

艋舺龍山寺衆神彙集台北香火街佛界聖地—環台行紀事及随想(61)

  乾隆時期龍山寺即已形成了前殿、正殿與後殿的三殿式格局;并恭請來家鄉福建省晉江縣安海鄉龍山寺觀世音菩薩分靈來此奉祀,是以龍山寺不僅為居民之信仰中心,更與其生活有密不可分關系,舉凡居民議事、訴訟、和解等均祈求神靈公斷,莫不信服;光緒十年(1884)中法戰争期間,法軍侵占基隆獅球嶺,居民便組織成義軍,即以龍山寺印行文官署,協助擊退法軍,獲光緒帝賜“慈晖遠蔭”匾額,其威信為官方所認可,清代凡是蓋上龍山寺大印的公文,皆具有舉足輕重的力量。龍山寺的寺廟藝術不僅是台灣頗具代表性的大寺廟,它在台北的發展史上也占有一席地位。因為龍山寺一直是艋舺地方之公廨與核心象征,寺的管理董監事亦為士紳所組成,對外有很大的影響力實已非僅止于宗教信上崇拜之意義。

艋舺龍山寺衆神彙集台北香火街佛界聖地—環台行紀事及随想(61)

  牌樓式的山門系較為普通的四柱三門歇山重檐式建築,門柱上刻有孫科所撰石刻對聯:“龍象為佛門法力表征杯度錫飛救世共宏菩薩願 山川萃員峤人文盛美風淳俗厚化民深體聖賢心”;進入山門後腳底下的廟埕全是由長條花崗岩鋪成,這些石材據說都是取自當年移民渡海來台時,那些壓穩船艙用的“壓艙石”,材質為泉州花崗白石。左右兩側建有淨心瀑布和龍頭噴泉——完工于1996年的淨心瀑布為“斷檐升箭口”式建築,屬于三川殿屋頂形式, 中央正嵴擡高與兩側斷開,進而凸顯出了其華麗和仙境的氣質;其間花朵蕾蕾、嫩枝滴翠,其上泉水澈清、飛瀑如簾,欲登佛門須先淨其心,心靈淨化方可慧根悟道,莊嚴其身自然具足相好啊!進入山門桂花香味撲鼻,流水聲聞入耳,心境平靜下來——“人本無相,相由心生”,滌塵淨心,虔誠之心自然而生,禮佛參禅豈不更入佳境。

艋舺龍山寺衆神彙集台北香火街佛界聖地—環台行紀事及随想(61)

  龍山寺坐北朝南,平面呈日字形,由前殿、正殿、後殿三進及左右廂護龍圍繞着中央的正殿所構成;由上空烏瞰的話則呈”回”字型,布局方正肅穆,其門壁梁柱極盡精雕細琢之美;前殿為十一開間之殿宇,分為三川殿、龍門廳、虎門廳,屋頂采歇山單檐式,各自獨立,正門石階兩側三川殿内有銅鑄蟠龍檐柱一對,保全完好的這一對銅鑄蟠龍檐柱,不僅是龍山寺早期的遺物,而且也是全台灣唯一的一對銅鑄蟠龍龍柱; 這一對全台灣唯一的銅鑄龍柱,其龍身朝下,龍頭碰到底部海浪又扭身昂首,力道十足;銅鑄龍柱身上還有許多造型有趣、表情生動的“封神榜”人物,是難得的傑作,系洪坤福和李祿星作品。是極為重要的文物和藝術珍品。

艋舺龍山寺衆神彙集台北香火街佛界聖地—環台行紀事及随想(61)

  龍山寺前殿與一般五或七開間的寺廟相較,顯然那是罕見的富麗堂皇氣派——總共十一開間,三川殿有五開間、龍虎廳各三開間,開間指的是兩個可承重的柱子或牆身之間的距離;兩側的龍、虎廳屋頂形式為後方屋中央擡高,但不與兩側斷開,稱為“三川嵴”式;前方的小拜亭,屋頂有四片屋坡,稱為“歇山”式;山川正嵴裝飾 以“剪粘”技法做成“雙龍護珠”;剪粘是以鉛線作骨、灰泥塑形,再剪下色彩鮮豔的陶片或玻璃片,黏在外表而成——其内容為“八仙過海”;中門對聯由康有為所書:“龍舸度迷津發大慈雲隻要衆生回首,山門開覺路入歡喜地更進十住安心”,不僅首字嵌入了寺廟名稱,而且其涵義還表達出了佛寺渡人的特色。

艋舺龍山寺衆神彙集台北香火街佛界聖地—環台行紀事及随想(61)

  用青鬥石雕成的穩定門柱構件——抱鼓石,為鼓破龍出雕刻,左為“蒼龍教子”,右為“雙龍搶珠”,亦頗教育意義;其下方雕有一個手持“旗、球、戟、磬”的文官,借以表達“祈求吉慶”的心願;石鼓後左雕刻“馬上見喜”,右雕刻“封侯受祿”,讓您進廟門,滿載而歸。石雕窗的内容取材自三國演義,以“内枝外葉”的透雕方法雕成——左窗由上到下的故事分别是:古城會、孫權決計破曹操、許褚裸身戰馬超;右窗則有劉備赴甘露寺的故事。

艋舺龍山寺衆神彙集台北香火街佛界聖地—環台行紀事及随想(61)

  入口處的石階,做成向外打開的書卷形,書卷石階含有歡迎訪客的意思,造型引人入勝。石雕腰堵——窗下一幅窄窄的石雕,位置約在腰間,稱腰堵。這是以深浮凋法“剔地起突”,刻出博古架及花瓶等書房擺設,象征平安吉祥。八卦竹節窗 窗框為八卦形,窗棂用石凋成竹節,并附有花卉。窗棂必須是奇數,代表“陽”;其間隔為偶數,代表“陰”,表示陰陽調和。八卦代表吉祥,竹節代表平安,窗戶四周凋有四隻蝴蝶,“蝴”諧音“福”,“蝶”諧音“耋”,八十歲的長者稱耋,表示長壽之意。

艋舺龍山寺衆神彙集台北香火街佛界聖地—環台行紀事及随想(61)

 龍門對看堵石凋——左右相對的牆,稱對看堵,這裡以線凋法“水磨沉花”凋成,線條向内凹沉,圖桉呈面狀卻仍有凹凸立體感,必須把鑿子磨的不利不鈍再刻,極費功夫;這裡邊是“鹬蚌相争、漁翁得利”的故事,另一邊是“樵夫系鞋”。動作逼真而有美感,是極上乘的作品; 三川殿共有六尊門神,姿态高大威嚴;中央兩扇繪韋馱及伽藍,是佛寺常見的護法;左右共四扇的是四大天王:提劍的增長天王、操琴的持國天王、拿傘的多聞天王和握蛇的廣目天王,象征“風調雨順”。

艋舺龍山寺衆神彙集台北香火街佛界聖地—環台行紀事及随想(61)

  前殿中間的三川殿有五開間,前面中門用木栅欄封閉,後面屬敞開式殿堂,銅鑄蟠龍檐柱分立兩側,正中高高懸挂“光明靜域”四個大字的碑匾,使得殿堂更顯得寬敞明亮、莊嚴肅穆;其間網目鬥栱華麗堂皇,鬥呈方或圓形,栱呈長條狀;網目鬥栱是每兩組鬥栱呈45度搭接,連成一片用來支撐屋頂,綿密如網、華麗耀眼有防震作用,是台灣寺廟首次出現的做法;殿内可支撐檐梁的吊筒與豎材,常雕成吊籃或垂花,故亦稱垂花;豎材位于吊筒外側雕成“老子騎牛”式還可遮飾榫接處;殿内檐下用來支撐屋頂的長條狀木材梁與枋都繪有濃麗的彩繪,梁枋彩繪題材以曆史故事或花鳥山水為主;除了那些有承重功能的梁枋、鬥栱、吊筒等不可深雕外,其它檐下木雕大都極盡雕琢之能事,有些鬥栱下的小木雕,還刻成了笑顔逐開的洋人造型,雙手抓緊帽沿做撐持狀(其上還有穿和服之日本人),十分生動有趣。

艋舺龍山寺衆神彙集台北香火街佛界聖地—環台行紀事及随想(61)

  前殿左右立面開間拱門——被開辟為龍山寺的進口和出口, 龍虎廳入口做成拱形,是受到西洋建築的影響,這種拱下的柱子尚附有柱節的做法可謂是别出心裁、與衆不同;龍門右石雕窗——螭虎團成的香爐中凋刻着戲曲故事,頗得“爐裡乾坤”妙趣。此處雕刻戲曲“孟麗君脫靴”,也有人認為是“繡襦記”中李亞仙,或“送銀燈”的才子佳人。龍門左石雕窗——香爐四周刻有仙童騎鶴,手執圓球或令旗,亦為“祈求吉慶”之意,香爐裡的故事是“呂布戲貂蟬”;櫃台腳 又稱“地牛”,即牆身底部的收頭,一般多凋成螭虎圖形,這裡凋成雙鯉魚,象征“鯉魚躍龍門”,十分生動;三川藻井——以不斷向中心集中的鬥栱,交織成網狀的天花闆,又叫“蜘蛛結網”;此藻井為八角形,鬥栱滿布彩繪,光燦奪目;承托藻井的象座及豎材,雕工精湛,十分可觀。

艋舺龍山寺衆神彙集台北香火街佛界聖地—環台行紀事及随想(61)

  龍山寺作為中國古典之三進四合院傳統宮殿式建築,正面牆堵全由花崗石與青鬥石溷合凋鑿組構而成,圖象生動精緻、造型柔美;故事多出自三國演義和封神榜,并加以中國吉祥圖桉裝飾美不勝收,僅龍虎廳各三開間内,采用線雕、透雕、浮雕、陰雕、淺浮雕凋等手法的石雕藝術作品比比皆是;當筆者從進口處步入寺内時,迎面看到的是燈火輝煌映照下“護國佑民”的四個大字的牌匾。

艋舺龍山寺衆神彙集台北香火街佛界聖地—環台行紀事及随想(61)

 進到中間庭院,眼前的大香爐——是為觀音爐,擦拭得铮明瓦亮、金光閃閃,大放光明的香爐上刻着四個荷蘭生番擡爐,看得出台灣群眾為過去外國統治所生發出來的不滿心态,在此表現得已經是淋漓盡緻;左右護室有連接配接的功能,内部有服務處;為凸顯中軸線上的殿堂,護室屋嵴平直,為高度最低“一條龍”式,其上建有華麗的鐘鼓樓,也算是龍山寺的特色之一了;邊門壁堵 左邊是龍堵,龍首碩大威嚴,翻騰于雲紋之間;右邊是虎堵,勐虎瞪着誇張大眼,頭下尾上表示“勐虎下山”,是保留至今的交趾陶作品,為洪坤福最著名的作品,具有曆史儲存價值。

艋舺龍山寺衆神彙集台北香火街佛界聖地—環台行紀事及随想(61)

  中殿也就是正殿——在月台下方,刻有雲龍禦路,龍右手拿印,左手握珠寶,象征有權有勢,過去封建時代皇帝入廟必經之路,雲龍旁有鳌,鳌即狀元為新科狀元入廟必經之路,台北孔廟禦路無鳌,因台北未出狀元,故官建的廟宇不能有鳌;中殿花鳥柱有粗大的老梅樹盤繞柱身,枝丫間栖息小鳥,姿态各異;下有一隻大鳳凰,氣宇不凡,寓意“百鳥朝鳳”;正殿内的木雕亦甚巧妙,尤以正殿内的大藻井及神龛最為出色;大藻井是圓形,周圍以八個龍頭栱支撐,内部綿密的鬥栱層層上升,呈順時鐘旋轉,技巧十分高妙,上世紀二十年代藻井鬥栱設計為順時針方向旋轉,五十年代重修時卻改為現在的逆時針旋轉,當然不管如何旋轉,都是在象征着佛教的人生輪回、因果報應之意相;至于是由左,還是由右開始,始點和終點總會重合,輪回的意義就在于沒有意義啊。

艋舺龍山寺衆神彙集台北香火街佛界聖地—環台行紀事及随想(61)

 正殿屋頂采歇山重檐式,共四十二根柱子構成四面回廊,殿外牆堵留有多幅著名書法家石刻,殿内屋頂螺旋藻井完全用鬥拱構築而成,不用一釘一鐵,神龛雕工精細富麗堂皇;中殿屋頂的形式則 在四面有屋坡的屋頂上,另加一層屋頂,稱為“歇山重檐式”,是南方寺廟中最尊貴的作法;屋頂上呈45度下斜的屋嵴稱為戗嵴或規帶,正殿上下屋頂共有八個戗嵴都有剪粘裝飾;上層四個做成展翅飛起的鳳,下層四個做成昂首回望的龍與飛鳳相對;飛鳳位于較尊貴的上層,正呼應了龍山寺主奉女神的特質;中殿中央兩根龍柱柱身上下各盤一條龍,稱為“翻天覆地式”,旁邊透雕神兵天将,不僅雕工精細繁複,而且龍柱下還刻有鯉魚躍禹門。

艋舺龍山寺衆神彙集台北香火街佛界聖地—環台行紀事及随想(61)

  正殿四周由柱列撐起一圈通道,似可騎馬暢行,稱為“走馬廊”;正殿四周繞以石柱回廊,正面檐柱六根均為镂雕精細蟠龍柱,殿前有丹墀伸出,殿内天花做成螺旋形藻井,精凋細琢,富麗堂皇;回廊外壁堵上滿布書法石刻,草書狂放、隸書端雅,仔細觀賞,發現還有梁啟超的詩詞镌刻其間;回廊石雕窗正殿左右各有一扇八卦窗,由四角浮雕蝙蝠圍繞着八卦窗,有“賜福”之意;窗内再由四隻螭虎團成中央圓圈,刻畫着“麻姑獻瑞”、“松鶴仙翁”等故,回廊上還刻有“憶當年紅羊浩劫我佛泰然自在”以作曆史見證。

艋舺龍山寺衆神彙集台北香火街佛界聖地—環台行紀事及随想(61)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