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沙丘:小白問都星際穿越了怎麼還用刀砍?V.S. 紐瓦不知BDO

在朋友圈和一個朋友讨論,他抱怨電影《沙丘》:都星際穿越了怎麼還用刀砍?

我和他不熟,但我可以感覺到他是一個值得去探讨的朋友,他後面立馬跟了一句:肯定有講法,但我沒有讀過原著,電影裡面也沒有交代。

他的這個看法,和我的看法是一緻的,我的形容叫做:“圓”。

你拍一部電影,就應該拍的“圓”,該交代的就要交代。不說草蛇灰線,總應該前後呼應。

或者說你不能沒頭沒尾。

沒尾

這個人寫着寫着沒了

這件事寫着寫着不交代了

沒頭

明明有雷射為什麼不能用雷射打?

很多平庸的作品,當有人為其辯護,說:你應該去讀讀原著,哪裡有解釋的時候。

我一般這樣辯論:看個電影是否還需要個實體學博士的文憑,或社會學碩士?才有資格買票?

及我認為像電影這樣的娛樂作品,不應該設定任何前置條件。你作為作者,把故事講清楚是你的責任。要麼你把故事講圓,要麼不要講。

但好像對于《沙丘》這部作品;對于牛蛙這個導演;對于還不錯的東西,我的标準又遊移。

這是我提出一個問題:就一般娛樂作品來說,該不該有前置條件?要不要去做點功課?如果是該和要,怎麼要的前置條件合适?做多少功課算用功?

這個遊移。

我沒有對牛蛙下跪,我更願意向真理進一步。或者表現出一點聰明人的特性來。

羅素名言:這個世界的問題在于聰明人充滿疑惑而傻子卻堅信不疑。

我在英國上學的時候,碰巧我的導師是個中國人,我發現外來的老師:中國的;俄國的;印度的比本土的英國老師,用上海話更“巴結”點。

英國本土的老師,教的很佛系。像是來聊天的,不是從學生的角度教。

外來的老師中,真的是中國的老師最從學生的角度,來“教”。這個教怎麼定義呢?像我們說的手把手教。

老師之間要互相評價和建議的。我導師告訴我,他曾經收到過這麼一個suggestion:說他講課沒頭沒尾。

要他一開始對上一次課回顧,做為本次課的基礎預備。課的最後還要總結和歸納。

英國的課叫lecture,第一次不認識這個單詞,後來用熟了也不在意了,那次我特意去查了一下這個詞。

中國的“課”,從一開始就是師生之間的事情,由于我們尊師重教,是一件很嚴肅的事情。

我了解這個lecture,還有另一層娛樂的意思。對應我們最接近的是現在的:知識付費。

lecture是那個時候,紳士小姐,處了看戲之外另一項很時髦的娛樂活動。當然也帶有知識的傳播。

主要是做一些實體和化學的實驗,i.e.氫和氧能燃燒,變為水。電能使電燈亮,電扇轉。

這種lecture,你不能要求聽衆有過什麼學位,你還要講的有趣,不然你賺不到錢。

而在當時的歐洲,這種lecture很流行。

每堂課,每個lecture都是一個獨立的體系,你不可能要求聽衆每次都來。

這個就是我了解的,其他老師對我導師講課suggestion的背後邏輯。

有一年的諾貝爾文學獎給了一個阿拉伯的作家,他的作品中每一章都有大段大段對以前的重複,這是阿拉伯作家十分顯著的特點。

原因在于以前阿拉伯的說書人要來回于各個不同的部落,聽這回書的可能有兩類:

1.聽過前回書的人。

2.沒聽過前回書的人。

為了滿足沒聽過前回書的人,必須重複前面的内容。

這個和我們中國說書的:書接上回,說到。。。。

完全不同。

我們的簍欄瓦舍是一個固定的地方,每天一段段的講,哪裡斷,哪裡接。

阿拉伯的說書人,幾乎是要把前面所有的内容,簡要魯一遍。講第三回了,要先捋一下第一,第二回,再接到第三回。

so,有否前置條件,從作品來說可能說不出一個黃金的标準。

有否前置條件,有多少?還是要根據市場情況,觀衆反映去條件。

紐瓦不知BDO

“巨大沉默物體”(BDO:Big Dumb Object)

大家都認為紐瓦是拍BDO的一把好手,《沙丘》就等着看BDO。

一次采訪記者請他對BDO進行comments,他問什麼是BDO,他不知道有這個簡稱和這個名詞。

這使得我想談談,到底要讀什麼書?及要有什麼知識儲備?

我們認為紐瓦拍BDO,他稱第二,沒人敢稱第一。但他沒有這個概念。

這印證了我對讀書的一個看法:沒什麼書是一定必須讀的。

我的邏輯是:

1.前人不可能讀過後人的書,他們同樣可以成功。

2.以前人類東西方不交流,互相沒有讀過對方的書,也挺成功。

i.e.

孔子沒讀過後人的書,他是怎麼取得他的智慧的?

我覺得華盛頓沒有讀過論語,他還建立了美國。

建功立業,成功可能真的很複雜,或者說人類很複雜。

這個真不是說這幾本書,這些知識是必須的,必須要這些前置條件,你才可以成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