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氣溫驟降,冷空氣裹挾而來的還有一顆想吃火鍋躁動的心。
看着食材在鍋裡翻騰,用筷子夾起後還滴落着湯汁,如此誘人的畫面,喚醒了每一個吃貨的胃。
中國人愛吃火鍋是不争的事實,既愛川渝火鍋的麻辣,又欣賞廣式打邊爐的原汁原味,還喜歡雲貴系火鍋的酸味和獨特,最後還逃不過對于其他冷門小衆火鍋的好奇。
在沸騰的火鍋面前,打勞工的煩惱全部抛之腦後。台台仔細整理了15種火鍋品種,雲吃完後,别忘了快安排上冬天的第一頓火鍋哦~
在全國火鍋地圖上,川渝火鍋的覆寫率最高,占整體市場佔有率的64%,霸占了一衆火鍋派系裡的王者寶座。
重慶火鍋
川渝火鍋裡,重慶火鍋又是top級别。據官方統計,今年十一期間,光是遊客就吃掉将近10000000桌重慶火鍋,有一家火鍋店排隊量甚至突破20000桌。
辣得夠爽,麻得過瘾,瞬間抓住味蕾極緻的快感,這就是重慶火鍋。
沒有人能逃得過重慶火鍋的魅力。在重慶地區流傳着這樣一句話:“重慶人不吃火鍋就不是重慶人。”
和重慶人吃火鍋,微辣是他們的底線,鴛鴦鍋是最大的妥協。牛油鍋底是重慶火鍋的底氣,大塊的牛油,不僅能很好吸收辣椒、麻椒的香味,還能長時間保留食物的鮮香。
至于蘸水,重慶人隻認油碟,其他“妖豔賤貨”根本入不了眼。
九宮格是重慶老火鍋的代表,九個格子,各有特色,涮的食材也不同。中間一格涮煮的都是毛肚、鴨腸這些所需時間短的食材,而旁邊則是嫩肉片、肥腸、丸子的天下。
在山城,蔬菜是沒有市場的,因為它水分多,一下鍋就讓牛油鍋底變了味。
下水是香饽饽,火鍋三寶(毛肚、鴨腸、黃喉)是必不可少的。夾一片毛肚在九宮格中間“七上八下”,在翻滾的牛油鍋底中燙煮,彈脆的口感給舌尖帶來極緻的享受,讓人大呼過瘾。
吃完火鍋後,再來碗冰湯圓,解辣又爽快。
去到重慶當地,不用特意排什麼網紅店,很多好吃的小店都藏在巷子裡,聞着炒底料的味就能找到。
四川火鍋
好多人會把重慶火鍋和四川火鍋混淆在一起,其實兩者完全不是一回事。
四川火鍋以清油湯底為主,偏香辣;重慶火鍋以牛油湯底為主,重麻重辣。
在蘸料方面,重慶火鍋隻認油碟,四川火鍋的選擇就多一些,有芝麻醬、海鮮醬等。總的來說,重慶火鍋更傳統,四川火鍋口味更活絡些。
北方人吃火鍋就是吃肉,不講究火鍋底料的豐富和口味,愛的就是清湯涮肉的原汁原味和盡情的大快朵頤。
老北京銅鍋涮肉
北京的冬天是羊肉味的。在老北京人的嘴裡沒有火鍋這詞,都是直接叫“涮羊肉”。
隻加姜蔥的清湯鍋底堪稱“食材照妖鏡”,羊肉的品質好壞、新鮮與否,過一次清水便知。如果換了鴛鴦鍋,就不是那麼一回事兒了。
并不是所有的羊肉都能被老北京人瞧上眼。一盤優秀的手切鮮羊肉對刀工的要求極高,薄厚均勻,拎起來看“透光”;完整度也得夠,不能松松散散沒個全貌,“貼盤兒”才算合格。
麻醬是老北京人的本命,醇厚的麻醬淋上腐乳汁和韭菜花,三者承擔起了最經典的京味。剛涮好的肉,往麻醬裡一蘸,咀嚼間滿是肉欲。
最道地的老北京涮肉,還得有老三樣:白菜、豆腐和粉絲。涮的順序也有講究,豆腐耐涮放第一,白菜吸味當老二,最後用粉絲結尾,有滋有味。
會吃的老饕吃羊肉時得就口脆甜的糖蒜,解膩開胃。最後再來盤芝麻燒餅收尾,口味有鹹有甜,外酥裡軟,趁熱吃格外的香!
羊蠍子火鍋
在北京,除了吃銅鍋涮肉,羊蠍子火鍋也不能放過。
羊蠍子是帶裡脊肉和脊髓的完整羊脊椎骨,因為外形和蠍子相似而得名。
吃羊蠍子是一個自我較勁的過程。拿一塊炖得酥爛的羊蠍子,先吮一口湯汁,再把骨頭上附着的肉咬下來,最後再敲骨吸髓,把裡面的精華和汁水吸幹。羊骨相連處的半透明肉筋,最是入味。
這些操作用筷子沒用,得靠一雙厲害的雙手和一張靈活的嘴。吃相不求雅觀,往往隻求盡興,有時自己還沒吃上什麼肉,先折騰出一身汗了。
東北酸菜白肉火鍋
到了東北,畫風就突變了。外面是冰天雪地,裡面熱氣蒸騰,酸菜白肉鍋的香味瘋狂彌漫。(東北人把酸菜白肉鍋稱之為炖菜)
東北酸菜白肉火鍋,原型是來自東北民間的殺豬菜,酸菜和豬肉的相遇,譜寫了專屬東北的冬日戀歌。和其他火鍋的現煮現涮不同,酸菜白肉火鍋的食材需要提前煮好,得先将豬肉豬雜和血旺一起慢火蓋蓋焖煮(東北人稱之為“烀”)。
看似肥膩的白肉,有了酸菜湯底的浸潤,酸爽過瘾,肥而不膩,用當地人的話說“這滋味老帶勁兒的!”
大鍋炖煮,大口吃肉,大碗喝酒,這是屬于東北人的萬丈豪情。
山東肥牛火鍋
如果想吃肥牛吃到爽,還得打卡山東的肥牛火鍋館子。
山東肥牛火鍋和老北京銅鍋涮肉有異曲同工之妙,湯底同樣是清湯,蘸醬也是麻醬,隻不過涮菜的主角從羊肉變成了肥牛,讓你一次性過足牛肉瘾。
廣東有句俗話:邊爐滾一滾,神仙都企唔穩(站不穩)!打邊爐是他們對火鍋的統稱。和其他火鍋不同,廣式火鍋注重食材的原汁原味,走的是養生路線。
廣式粥底火鍋
順德特有的粥底火鍋毋米粥,毋指無,意思是在乳白透亮的清粥,仔細撈起卻不見米,米的精華盡數濃縮其中。
以清遠雞為原料熬成湯,過濾後加入香米,大火焖煮4小時後,米化為無形,再濾去米渣,如牛奶般雪白的米湯細膩嫩滑。
吃粥底火鍋的時候,加入食材的順序很重要。海鮮類奠定鮮味,再放入肉和蔬菜,層層推進的鮮美讓人着迷。
潮汕牛肉火鍋
總有人說離開了潮汕,就吃不到好吃的牛肉火鍋了。看似清湯寡水的牛肉火鍋,背後卻是一環接一環的連接配接。
潮汕地區吃的是黃牛肉,不僅有品質,為了保持鮮度,上桌還得快。牛肉不能過多的失水,也不能變僵直,這樣的牛肉新鮮度才不會打折。
一整頭牛身上都是寶藏,五花趾、匙仁、吊龍、胸口油,部位不同,口感精妙程度也不同。涮肉也有秘訣:一吊血水,二吊酸性,三吊纖維。
配上沙茶醬,鹹甜中混着肉香,滿嘴都是牛肉帶來的脂香。
剩下的牛肉也别浪費,做成圓滾滾的牛肉丸,好吃的牛肉丸真的像《食神》裡一樣彈得可以打乒乓球!
豬肚雞火鍋
廣東人會養生,講究食療,豬肚雞正是“藥食同源”的典型例子。作為清朝時期宮廷的進補秘方——豬肚雞還有個霸氣的别名:鳳凰投胎。
奶白色的豬肚雞湯底裡,胡椒是點睛之筆,增添一絲辛辣卻又不喧兵奪主。豬肚健脾補血,雞肉能提高免疫力,兩者互通,滋補養胃,最能為冬日驅寒出力。
用豉油、辣椒圈、香油和蔥蒜調味出的蘸水,簡單卻又提鮮。
不管吃豬肚雞吃得多飽,台台肯定會給豬肚雞火鍋的黃金CP——臘味煲仔飯留個肚子。臘味的香氣和油脂滲透進每一粒米飯裡,先吃臘味,再吃米飯和靈魂鍋巴,連吃幾碗都不過瘾。
粵式海鮮打邊爐
凡爾賽文學裡常出現的海鮮火鍋,用兩個字形容就是“矜貴”。靠海吃海的廣東人,把大海裡的寶藏全都搬上了桌,龍蝦、鮑魚、帝王蟹......應有盡有。
現點現做的海鮮有兩種吃法,一是搭配醬油或芥末的刺身料理,二是直接涮煮。無論什麼吃法,新鮮上乘的海鮮味道自然不會差,即使一鍋清湯也鮮到極緻。
雲貴系火鍋比較有地方特色,主要選用當地食材,風味獨特。
雲南野生菌火鍋
每年一到菌子季,酷愛野生菌的雲南人會發出這樣的感歎:“海味不愛,我們愛山珍。”野生菌的鮮美讓他們魂牽夢繞,而野生菌火鍋又是當地吃貨的另一種舌尖上的狂歡。
一鍋滿滿當當的菌子,雞東加持,隻需鹽和姜調味,吃的就是菌子的鮮。開鍋後,先喝一碗湯,這是菌子火鍋的标準吃法,雞湯的油脂和菌子的菌香結合在一起,鮮美流連于唇齒間。
種類不同的菌子演繹着不同的鮮美,雞枞質絲細白,雞油菌油香四溢、牛肝菌爽脆肥厚、竹荪清新脆爽。裹滿蘸水的菌子,一入口就在嘴裡肆意綻放出鮮味,出了雲南别處吃不到。
關于菌子火鍋還有個三熟法則:吃菌要煮熟、品類要熟悉、醫院的路要熟悉。(還挺形象)
貴州酸湯魚火鍋
貴州人嗜酸,當地人有一句俚語:“三天不吃酸,走路打竄竄。”酸在他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
酸湯内有乾坤,分為紅酸和白酸兩種,紅酸以貴州本地蕃茄品種毛辣角和新鮮辣椒發酵,味道酸辣濃郁;白酸以糯米米湯發酵而成的清淡米酸。
酸湯和魚是最登對的CP,酸湯魚還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産”。魚肉的選擇也有說法,一般是鯉魚、江團和黃辣丁。軟嫩香甜的魚肉,在酸湯的包裹下,回味無窮。
貴州豆米火鍋
貴陽特色的豆米火鍋,據說是由豆米湯演變而來,用芸豆、糟辣椒、五花肉片熬煮而成,還可以選擇酸菜或麻辣口味。
随着熬煮,芸豆逐漸釋出澱粉,細膩的粉質賦予湯汁沙沙的口感,涮出的菜都多了分質感,最後記得一定要用這湯汁撈碗飯,一口氣能夯下三四碗。
四川高縣土火鍋
四川南部有一種不辣的火鍋——高縣土火鍋,要選用專門土制砂鍋,一方面保留了傳統工藝,另一方面泥土裡内含多種有益于人體的微量元素。
高縣土火鍋先要以最耐煮的芋頭為底,再逐層鋪上豬腳塊、雞塊、冬筍、木耳、肉等,再放入金鈎、墨魚及老姜、花椒、胡椒、鹽等加上清東加蓋煨炖。
它需要熬制三個小時以上,熬煮的高湯可以直接喝,口味老少鹹宜。
海南糟粕醋火鍋
海南文昌的鋪前鎮,有一種傳統小吃糟粕醋。它是釀酒剩餘的酒糟,繼續發酵變酸後的産物。
把糟粕醋煮成湯後,澆在蔬菜、肉類和海鮮上,酸甜可口。後來加以少許的辣椒和蒜頭,就演變成了沸騰的火鍋鍋底,深受當地人的喜歡。
不像老陳醋那樣味道濃烈嗆人,糟粕醋口感溫和多了。米黃色的糟粕醋湯底夾雜着芳香撲鼻的酒糟味,酸爽的口感令全身都舒暢。
糟粕醋火鍋的蘸料是什錦醬,小米椒和蒜末做底,最後擠上小青桔,酸甜口為主,還透着一絲薄荷的清涼。
當地人最愛涮海菜,在醋的承托下,海菜的鮮味更加突出,完全吃不出腥味,營養價值也很高。
一鍋沸騰的火鍋映射着文化百态。重慶火鍋的麻辣對應着重慶人的熱情直爽;東北的酸菜白肉鍋傳遞着濃濃的年味;廣東打邊爐的大味至淡則又表明着他們對食材原汁原味的追求。而火鍋本身就是包容、熱情的代名詞。
沒有什麼煩惱是一頓火鍋解決不了的。你們最愛哪種火鍋呢?歡迎在評論區分享!
文 | 豬弟
圖 | 思宇、部分來自網絡及《沸騰吧火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