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從範縣到濰縣,鄭燮(鄭闆橋)在山東當“知縣”記

作者:任叔嶽

鄭燮(鄭闆橋),清朝的書畫名家,著名的“揚州八怪”中最出名的一位人物了。

從範縣到濰縣,鄭燮(鄭闆橋)在山東當“知縣”記

鄭闆橋有很多著名的作品,比如書法《難得糊塗》,字畫“墨竹圖”“蘭草圖”等等。他是江蘇泰州興化人,但和我們山東省有很深的關系——他的仕途是在山東省經曆的,在清朝山東省當了多年知縣,先在範縣,後在濰縣。

像那個時代大部分知識分子一樣,鄭燮(鄭闆橋)讀書學習的首要目标是為了考“科舉”。他的科舉之路并不算太順利(但總算考中了):在康熙時期考中秀才,雍正時期考中舉人,乾隆元年(1736年)中進士排名在中間“第二甲八十八名”。

從範縣到濰縣,鄭燮(鄭闆橋)在山東當“知縣”記

中進士後,不是立即就能當官,需要候缺,直到乾隆六年(1742年)鄭闆橋才被任命為範縣知縣,此時已經49歲了。

範縣原屬山東,現在被劃歸河南了。範縣挨着黃河,地勢比較平坦但是經常發生水災,屬于人口比較少土地貧瘠的地區。而且,縣衙也很簡陋,總共有官吏八人。

地方小,人口少,但政務也不算繁忙。他在自己的詩裡面也有闡述了,他在詩裡寫道“四五十家負郭民,落花廳事淨無塵。苦蒿菜把鄰僧送,秃袖鹑衣小吏貧。”

從範縣到濰縣,鄭燮(鄭闆橋)在山東當“知縣”記

在當範縣知縣期間,他的政績挺好,範縣人口、耕地都大幅增長了。于是,在乾隆十一年(1746年)被調到濰縣任知縣。

調任濰縣,可以算對鄭闆橋的重用,濰縣正好是位于山東中部到膠東半島之間的要道上——人口稠密,田地肥沃,商業繁榮是當時山東省的大縣——當然現如今已經建立大城市濰坊市了。

從範縣到濰縣,鄭燮(鄭闆橋)在山東當“知縣”記

同時,上司要調任他當濰縣知縣,一個重要原因是濰縣當時發生了災害——他調任第一年發生了旱災第二年又有水災第三年又出現了蝗蟲,直到第四年秋季豐收,災荒才結束。他在去濰縣近海低窪地區視察災情時,曾寫詩“滄海茫茫水接天,草中時見一畦田。波濤過處皆鹽鹵,自古何曾說有年”做感慨。

從範縣到濰縣,鄭燮(鄭闆橋)在山東當“知縣”記

赈災是鄭闆橋調任濰縣的首要工作:他首先是開官倉濟貧,接着令富戶煮粥赈濟與與災民共渡難關,此外還要求商人平價出售糧食不得哄擡價格等……

赈災告一段落後,鄭闆橋又開始興辦大型工程“以工代赈”,這就是修複因為洪水而被破壞的濰縣城牆了。他帶頭捐助修建城牆80尺,在他的帶動下,修複濰縣城牆從1748年10月開工,第二年三月基本完工,恢複到了水災之前的樣子。

從範縣到濰縣,鄭燮(鄭闆橋)在山東當“知縣”記
從範縣到濰縣,鄭燮(鄭闆橋)在山東當“知縣”記
從範縣到濰縣,鄭燮(鄭闆橋)在山東當“知縣”記

沒有災害的時候,濰縣是非常繁華富庶的地方。一個它位于山東中部通往半島地區的交通要道上,是以人口稠密,商業繁榮。第二個它的北邊是海,也産食鹽。是以當時濰縣有“東萊首邑”“小蘇州”之稱。但是貧富差距也懸殊,富豪資産豐腴,生活驕奢淫逸,恣情吃喝,嗜賭成風。而下層貧苦百姓的土地被富豪、官僚們所占有,無奈之下隻能去貧瘠的山地上耕種莊稼。富家公子吃喝嫖賭,恣意享樂,而貧民家的兒女隻能被賣到他們家為奴為婢等。

鄭闆橋對貧苦農民非常同情,在他寫的詩文裡面經常有記錄。他在《範縣署中寄舍第墨第四書》中寫道:“我想天地間第一等人,隻有農夫,而士為四民之末。”在著名的畫作《濰縣署中畫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的畫中題詩:“衙齋卧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這更展現出一位地方官吏體察民間疾苦、傾聽百姓呼聲的寶貴精神了。

從範縣到濰縣,鄭燮(鄭闆橋)在山東當“知縣”記
從範縣到濰縣,鄭燮(鄭闆橋)在山東當“知縣”記

當知縣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審判斷案等。從鄭闆橋遺世的《判牍》看,以民事糾紛案件為主,可分為家産糾紛、立嗣承繼、買賣人口、婦女改嫁、典賣田宅、嚴禁賭博等300餘例,僅有一例為兇殺緻死人命案。由于鄭闆橋公正判案,人們評價他任官期間能做到“無留牍,亦無冤民”,甚至出現“囹圄囚空者數次”(監獄空了)。在鄭闆橋管轄下的濰縣這塊小天地内,政治是比較清明的。

鄭闆橋為官非常清廉,當了多年知縣,并沒有任何積蓄。在《修濰縣城記》中,鄭闆橋公開聲言:“本縣一錢一物概不經手。”清代官場貪贓枉法蔚為風氣,七品的知縣雖然每年俸銀僅四十五兩,但通過征收錢糧等管道,一般可搜刮到的民脂民膏,每年至少可得一兩萬兩銀子。若再加上各種陋規收入,一任三年下來,也可以有十萬銀子以上的巨額收入。而鄭闆橋先後做了近十二年知縣,卻是“宦海歸來兩袖空”。他在《緻墨弟書》中說“興化人笑我不會尋錢”。

從範縣到濰縣,鄭燮(鄭闆橋)在山東當“知縣”記
從範縣到濰縣,鄭燮(鄭闆橋)在山東當“知縣”記
從範縣到濰縣,鄭燮(鄭闆橋)在山東當“知縣”記

鄭闆橋性格很怪狂,是以經常和官場同僚“格格不入”。他在濟南與諸官僚會宴趵突泉,他卻寫詩“流到海邊渾是鹵,更誰人辨是清泉”,實在大煞風景。

濰縣城隍廟修複,要立一塊碑,由鄭闆橋寫碑文。普通人作碑記,總要把古聖先賢的話引用一番,略作感慨,他卻不同,第一句話便說“一角四足而毛者為麟”,對于不存在的神物略帶幾分嘲弄。更有甚者,他指出玉皇也好,城隍也罷,都是泥塑木雕,是人塑造出來的。在城隍廟裡立如此碑刻,如不是因他有父母官之尊,加上他的字寫得極好,這國寶級的石碑恐怕早被迷信的鄉紳砸了。鄭闆橋還寫過《重修文昌閣記》,這類碑記本是官樣文章。修文昌閣與城隍廟都是縣官的德政,縣官作碑記,自該吹噓一番。鄭闆橋的碑記最顯眼的一句話是:“拜此人須學此人,休得要混賬磕了頭去也。”這種俚詞俗語隻是平日玩笑話,寫在碑記中,刻在石頭上,嵌到牆壁裡,真是驚世駭俗了。

因為他怪狂的性格,是以在當官的過程中仕途并不是很得志。在當濰縣知縣多年後,他就有了辭官的意向——當然,他年事已高,六十歲左右辭官也很正常。辭官的念頭,在乾隆十四年(公元1749年)已現端倪。這一年,他寫《自詠》說:“濰縣三年範五年,山東老吏我居先。一階未進真藏拙,隻字無求幸免嫌。”終于,在1753年61歲時因為觸犯了上司告病回到揚州。辭官時,僅用了三頭驢子馱運自己的書籍和行李。傳回揚州後,仍然以賣書畫為業,直到1766年去世。

從範縣到濰縣,鄭燮(鄭闆橋)在山東當“知縣”記
從範縣到濰縣,鄭燮(鄭闆橋)在山東當“知縣”記
從範縣到濰縣,鄭燮(鄭闆橋)在山東當“知縣”記

鄭闆橋雖然最終以辭官告終,但他在濰縣的口碑世代流傳。比如,濰縣著名小吃“朝天鍋”就和他有關。傳說,某年臘月,鄭闆橋見濰縣趕集的農民吃不上熱飯,便讓人架起大鐵鍋,為路人煮菜熱飯,鍋内煮着豬下貨、肉丸子、豆腐幹等。湯沸肉爛,顧客圍鍋而坐,由掌鍋師傅舀上熱湯,加點香菜和醬油等,并備有薄面餅。因鍋無蓋,鄭闆橋為之取名“朝天鍋”。今天,濰坊”朝天鍋”的招牌上都落有”闆橋湯”字樣。

鄭闆橋對在濰縣當知縣的時候是比較懷念的,在1764年,還曾經作《懷濰縣》詩,抒發了自己的情懷:“紙花如雪滿天飛,嬌女秋千打四圍。五色羅裙風擺動,好将蝴蝶鬥春歸。”

從範縣到濰縣,鄭燮(鄭闆橋)在山東當“知縣”記

濰坊市中心城區,十笏園文化街區中段有鄭闆橋紀念館,如今已經是濰坊市的旅遊勝地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