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靜子
2015年,國中生劉某陽因發明便攜式霧霾檢測裝置獲多項獎;2018年,就讀重點高中的劉某陽再次憑借發明“酒駕安全雷射快速篩查系統”獲獎。近日,中科院合肥研究院院長劉建國被曝數次利用自己和實驗室團隊的科研成果,供兒子獲獎升學。劉某陽的任課老師回應稱,“這種情況屬于‘大手拉小手’”。
劉某陽的發明裝置(左圖)與劉建國參與的科研成果裝置(右圖)外觀高度一緻
繼雲南國小生研究癌症獲國家級獎項引争議,到武漢國小生研究茶多酚抗惡性良性腫瘤奪獎惹關注,再到如今合肥中學生的成果頻現中科院“同款”,籠罩在人們頭頂的疑雲漸次加深:他們究竟是“神童”還是幕後有“神助攻”?
廣泛質疑的背後,是公衆對教育公平的深切呼喚。我們固然希望“神童”多多益善,但同樣渴望“每個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如果寶貴的獎項靠“拼爹”獲得,重要的競賽化身升學的“跳闆”,那何談教育機會均等、優質資源普惠?
科技競賽的一大功效就是激發參與者創新熱情、求知欲望。若參賽作品确實存在“注水”問題、弄虛作假者僥幸榮登獎勵名單,那對于踏實搞研究、一心求突破的衆多選手來說,豈不是莫大的傷害與侮辱?創新的底色是奮鬥,動力是可見可感的成果與回報。給造假者打開一扇窗,則意味着給求真者關閉一扇門。
研究成果不容造假是底線,弘揚學術道德和科研倫理是重要修養。如果說逐夢高精尖是目标,那它的實作必須紮根求真務實的厚土。我們不排斥成人指導中國小生的課題研究,但我們旗幟鮮明反對過度參與甚至全盤接手。要知道,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當好引路人才是對未成年人最好的關愛。
孩子的成長需要大手牽小手的陪伴,但并不是研究成果多次雷同的好理由。希望有關部門及時查清獲獎疑團,用心用情呵護風清氣正的教育生态、科技創新生态、學術生态。
【作者】 孫文靜
南方評論
來源:南方+ - 創造更多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