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國太
——陳元光籍貫光州的地理和民俗印迹初探
河南省信陽市潢川縣,北臨淮河水,南依大别山,古為光國,春秋為黃國,唐置光州。唐太極元年,光州治定城(今潢川縣),轄定城、光山、固始、殷城、仙居5縣。是中華黃姓和浮光陳氏祖地,是開漳聖王陳元光故裡。
【陳元光是閩粵地區早期曆史文化的重要開拓者、創始者。《全唐文》《宋會要》《光州志》《颍川開漳陳氏古譜》等曆史資料記載:陳元光,字廷炬,号龍湖,唐光州弋陽(今潢川縣)人。年十三即領光州鄉薦第一。唐初,嶺南道泉潮之間“蠻獠”嘯亂,陳元光之父陳政将軍領銜“嶺南道行軍總管”南下平亂,遭蠻寇圍困,陳政之兄長陳敏、陳敷從光州募集兵民支援,陳元光随同南下。陳政病殁,陳元光在祖母魏敬的輔佐下承襲父職,平定叛亂,奏建漳州及懷恩、漳浦二縣。陳元光祖孫六代世守漳州主官,使得閩粵地區成為南國金瓯。陳元光父子血灑疆場,滿門忠烈,六代世守漳州,恩澤嶺南,受到曆代皇恩賜獎達二十餘次,曆史罕見。】
陳元光及所屬光州102姓兵民,從中原光州到嶺南征戰和繁衍,必然留下家鄉光州的曆史印迹。根據這一思路,本人試圖從豫閩兩地曆史地理和民俗印迹中嘗試探尋一些蛛絲馬迹。
一、光州曆史地名在嶺南的遺存
(一)浮光山、弋山在嶺南的印迹
光州,古為光國,因為境内有一座曆史文化名山浮光山(又名弋山、濮公山)而得名。
【宋《路史·國名紀》雲:“《春秋圖》有光國,今光州是也。”關于浮光山,北魏郦道元《水經注》淮水:“淮水又東徑浮光山北,亦曰扶光山,即弋陽山也。出名玉及黑石,堪為棋子。其山俯映長淮,每有光輝”。清順治十七年孟俊撰《光州志·卷之一· 輿地考》山川:“浮光山一名浮弋(山),即弋陽山也,州名弋陽郡本此。濮公煉丹光浮于天,州邑因以此名。又名濮公山,在光山縣北八十裡,俯映長準,每有光耀,出珉玉及黑石,堪為棋子。”《欽定四庫全書·史部·(雍正)河南通志·卷八·山川下·光州》(孫灏、顧棟高等繤)浮弋山:“在州北八十裡淮河濱,又名濮公山。濮公煉丹,光浮于天,州與邑因之而名。”】
光州地區陳姓有“光州陳氏”“浮光陳氏”之說。地名有浮光山、福光山、福山、光山、弋山、弋陽山、濮公山。
閩粵台地區陳姓支系有“開漳聖王派”陳氏,《颍川開漳陳氏族譜》記載其祖先為“光州世家”“世居光州”,亦稱光州“浮光陳氏”。
今福建省福州市有怡山路,泉州市有怡山路、義山街、惠安縣有浮山村、鯉城區有興賢街道,漳州龍海市有浮宮鎮、浮宮大橋。廣東省潮州市有浮山鎮,汕頭市有浮山村,廣州市有福山村、福山街,東莞市和中山市也有浮山村、浮山鎮,深圳市有福山路。
閩粵地區的“怡山”“義山”“浮宮”“浮山”“福山”與光州的“弋山”“浮光”“濮公”“浮光山”讀音接近。結合陳元光開閩的曆史,應當有受唐代中原移民影響的可能性。
(二)豫閩粵關于龍湖的記憶
陳元光,号龍湖。潢川縣,古光國、黃國故城前有龍湖儲存至今。
今福建省泉州市、晉江市、三明市、南平市均有龍湖區、龍湖鎮、龍湖寺、龍湖街、龍湖路,廈門市有龍湖鎮、龍湖村、龍湖島嶼,廣東省汕頭市有龍湖區、龍湖街、龍湖村、龍湖國小。
這應該是大唐陳元光和光州102姓軍民把家鄉印象深刻的地名龍湖遷移到嶺南,寄托了對家鄉的思念和無盡的鄉愁!
(三)豫閩“修竹裡”,難掩“故鄉情”
今福建省漳州市的雲霄縣有個“修竹裡”。據清·嘉慶《雲霄廳志·邱墓》記載,“唐歸德将軍陳武烈墓:在雲霄将軍山之麓故修竹裡。陳将軍元光葬父政洎母司空夫人于此。”清·嘉慶《雲霄廳志·卷一·山》亦記載:“将軍山是為廳治之鎮。浦邑志雲,将軍山在鎮城西修竹裡,……或曰唐将軍陳元光征蠻居此故名……”
陳氏家譜載陳政将軍“乃淮南光州之世家也”。光州也有個“修竹”地名。《大明一統志·卷31·汝甯府》:修竹台,在光州,宋(朝)盛度詩:我來小小郡,愛此高高台。前對蒼筤竹,萬竿球琳材。《欽定四庫全書·河南通志·卷五十二》載:“修竹台,在光州治後。”
“陳元光,光州人”“陳酆,字有芑,舊為光州人,因祖陳元光戍閩有功,世守漳州,遂為閩人。……。在都見李林甫、楊國忠柄國,無意仕進,回訪光州舊地,川原壯麗,再新而居之數年”。
《雲霄廳志》說“或曰唐将軍陳元光征蠻居此故名”語焉不詳,今天是否可以了解陳政死後本應當歸葬光州城修竹裡,可是,戎馬倥偬,老家遙遠,不容回歸,權當這裡就是老家光州修竹裡。
(四)陳元光姓名裡的秘密
1.陳元光的“光”解密。
《路史·國名紀》雲:“《春秋圖》有光國,今光州是也。”陳元光,筆者認為“光”的取字或曰得名于光國、光州、浮光山中的“光”,應當是以古光國、光州和浮光山這些地名中的“光”得名的。
為什麼這麼說?因為古人有以地作為姓氏和命名的傳統。例如,潢川縣春秋時為黃國,國滅後黃國百姓即以國為姓,潢川縣是以成為了世界黃姓的祖根地。黃國百姓百姓遷移居住地方就被稱為黃岡、黃州、黃陂。加之,家譜記載,漢建武間陳元光“有祖陳孟琏,薨葬于浮光山之麓”。可見陳元光及其後人對浮光山的重視和深厚感情。以此命名很有可能。
無獨有偶,《光州志》記載,司馬光也因為出生于光州而取名司馬光的。清順治版孟俊撰《光州志》卷之十一藝文考《司馬溫公祠記》:“光雖僻,而生司馬溫公,則光之為光也大矣!公河内人,生于光州,因以為名。”
2.陳元光為什麼字廷炬?
如前述,陳元光得名于浮光山及光州、光國。其實,字廷炬,也是源于浮光山。宋樂史撰《太平寰宇記》卷之一百二十七《淮南道五·光州》:“浮光山,周迴十二裡,一名浮弋山,在縣西北八十裡。應劭注《漢書》雲:‘弋山在城西北。”《水經注》雲:“浮光山即弋陽山也。其山俯映長淮,每有光耀。”
試想,夕陽之下,一座巍峨高山,俯映淮河,山頂之上“每有光耀”,不正如一隻矗立淮河岸邊的火炬嗎?如此看來,陳元光,字廷炬,何其恰當啊!
3.陳元光号龍湖的秘密。
陳元光,光州人。光州光國、黃國故城前儲存有龍湖。龍湖,也象征着古光國、黃國乃龍的傳人,此地為龍盤虎踞之地。
陳元光的名和字既然源于“光國”“光州”之“浮光山”,那麼,陳元光的号,誰能說不是以光州龍湖為号呢?
(五)光州的威惠廟、廣濟王祠(陳王祠)與閩粵台的威惠、廣濟地名
閩粵台和東南亞地區“威惠廟”“聖王祠”“廣濟王廟”不計其數,在潮州也有廣濟廟、廣濟門(城樓)、廣濟橋、廣濟路,在東莞有廣濟路。
閩粵台和東南亞地區有關“威惠”“廣濟”等地名,隻有在唐宋光州今潢川縣城找到來源或者聯系。
關于“廣濟”地名,乾隆《光州志》載:“廣濟王祠在學宮前,祀郡人陳公元光。宋孝宗時封為‘靈著順應昭烈廣濟王’,有司春秋祀之。”光州地方志還記載,當地人還把廣濟王祠稱為“廣濟祠”“陳王祠”。
關于“威惠”地名,光州弋陽城威惠廟以前叫弋陽“三公廟”、“弋陽三神祠”,宋紹興九年(1139年)賜廟額“威惠”,弋陽三公廟的官方正式稱謂是“威惠廟”。
順治十七年《光州志》卷之二《建置考·祠廟寺觀》載:“弋陽三公廟 ,在北城西門裡,三神曰威惠侯、昭惠(侯)、孚惠(侯),皆敕封。”“将軍廟,在州城北三裡。”“廣濟王祠,在儒學前。”
《宋會要輯稿》卷一千二百三十七《禮·二〇》之一五二《弋陽三神祠》:在定城縣弋陽西隅三神祠。紹興九年(1139年)四月賜廟額“威惠”。二十五年(1155年)八月并封侯,中位神曰:威惠(侯),東位神(曰):昭惠(侯),西位神曰:靈應(侯)。 三十二年(1162年)九月,加封曰:英格威惠顯應侯、武格昭惠順應侯、忠格孚惠靈應侯。
乾隆三十五年《光州志》卷十一《壇廟志》記述:“北城西門内有三侯廟,一曰靈應侯,一曰順應侯,一曰顯應候。舊志謂皆敕封,但未詳其姓氏由來,今遂湮不可考。”
乾隆三十五年《光州志》卷十一《壇廟志》:“州鄉賢祠、名宦祠、忠義祠,俱在學宮内。節孝祠在學宮外東,雍正三年,知州高锳奉文建。廣濟王祠在學宮前,祀郡人陳公元光。宋孝宗時封為‘靈著順應昭烈廣濟王’,有司春秋祀之。元光,本郡人,唐高宗時為嶺南行軍總管,鎮守漳州,陣歿,子孫世守漳。後元光三十六世孫烨,于萬曆初為州守,士民為立廣濟王祠于學宮傍,以表其先德,後遂以烨配祀。有祭田七畝,在南裡九甲行糧。”
對于陳元光籍貫“河東說”“颍川說”“固始說”,無論是地方志、家譜等曆史文獻或者是文化遺址、考古文物發現,從古至今河東、颍川、固始縣的曆史文獻都沒有關于陳元光的祠廟的任何記載與發現。
正反對比,我們有充足的理由相信陳元光籍貫就在唐代光州定城縣弋陽城,而根本不是什麼河南固始縣、山西的河東、河南的颍川。
二、難忘鄉愁——光州民俗文化在閩南的遺存
關于閩文化的來源,學術界已取得比較一緻的意見,即閩文化傳承自中原文化。文獻記載,閩人早期多由河南光州遷入。相關習俗理所當然的随光州移民的南遷而傳入閩地。閩文化實際是以中原光州移民為基礎,以傳承中原光州文化為核心而形成的一種族群文化。閩南語實際就是大唐光州官話。
(一)光州碗(瓦)兒糕與閩南碗兒糕
漳州等閩南地區也有碗兒糕小吃,他們的碗兒糕制作方法和口味與今天的潢川碗兒糕幾乎一樣。在漳州吃着碗兒糕仿佛就是回到了老家光州。
(二)光州貢面與漳州面線
光州貢面素有“長壽面、長親面、龍鳳面”美稱,是潢川的地方特色産品,深受當地老百姓的青睐,潢川一些村莊農民幾乎家家會制作貢面。潢川與漳州的貢面的味道和制作方法很接近,不過他們把這種面叫面線,面線羹湯在漳州很流行。
(三)光州茶與福建茶葉生産
河南潢川是中國茶葉生産重點縣,茶葉生産曆史悠久。早在唐代,光州茶葉種植廣泛,品質上乘。古時淮南茶區包括七個州郡,即光州、義陽郡、舒州、壽州、蕲州、黃州、揚州。淮南茶區是全國八大産茶區之一,也是我國最北的茶區。茶聖陸羽在《茶經》中記載:“淮南茶,光州上,義陽郡、舒州(今安徽舒城)次,壽州下,蕲州(今湖北蕲春)、黃州(今湖北黃岡)又下。”另外,據陸廷燦《續茶經》中講:當時全國有26種名茶,光州就有3種。書中說:“東首、淺山、薄側出光州。”這說明光州茶到唐宋時代不但有一定的規模,而且有了名茶。
據漳州閩南文化學者河池2012年5月4日在《閩南日報》的一篇《趣談陳元光與閩台茶緣》文章介紹,漳州種茶制茶曆史頗為久遠,早在1320多年前,陳政陳元光入閩南平定動亂,也帶來了中原的茶葉品種、種植技術及飲茶之風,這一情況在他的《龍湖集》詩作中就有所流露。
(四)閩南方言與潢川方言
泉漳廈地區與古光州今潢川縣盡管相距數千裡,但是對比兩地的方言,卻有許多相同的地方。
兩地的俗語意思大多一樣。光州戰亂頻發,閩南相對和平,閩南方言變化不大,依然保留了唐朝的白話狀态,現在看來,很有一點“文言”的味道,也不奇怪。
(五)閩南古厝的光州背影
包括傳統民居在内的閩南曆史建築都可以從古光州豫南地區找到曆史的背影。
一是燕翼、飛檐、高脊屋嶺的獨特房屋樣式。古光州地區今天仍然保留了燕翼、飛檐、高脊屋嶺這些特征,盡管沒有閩南古厝特征那麼明顯。
二是合院、天井院、四合院的院落布局。在閩南地區,古民居大多選擇合院、天井院、四合院的院落布局。這在今潢川縣及周邊古光州轄縣的地區,也普遍有這種自古流傳下來的傳統和房屋遺存。
三是房屋牆體及門窗的顔色選擇。古光州地區,自古以來喜歡大紅或朱紅的門窗,迎面牆體則喜歡白色為主基調間以紅色鑲邊,山牆、圍牆也多以紅色為普遍的選擇,屋頂或以灰色或以紅色為主要基調。這與閩南大紅古厝的顔色選擇十分相似。
(六)閩南節日習俗的光州流傳
今天閩南地區和曆史上的光州今天的潢川縣等地的上元節、中元節、祭祀、歌舞、戲劇等許多習俗都有相似的地方。
這一文化現象證明,閩文化是以中原移民為基礎,以傳承中原文化為核心而形成的一種族群文化。
2020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