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根在光州,难忘乡情

文:陈国太

——陈元光籍贯光州的地理和民俗印迹初探

河南省信阳市潢川县,北临淮河水,南依大别山,古为光国,春秋为黄国,唐置光州。唐太极元年,光州治定城(今潢川县),辖定城、光山、固始、殷城、仙居5县。是中华黄姓和浮光陈氏祖地,是开漳圣王陈元光故里。

【陈元光是闽粤地区早期历史文化的重要开拓者、奠基人。《全唐文》《宋会要》《光州志》《颍川开漳陈氏古谱》等历史资料记载:陈元光,字廷炬,号龙湖,唐光州弋阳(今潢川县)人。年十三即领光州乡荐第一。唐初,岭南道泉潮之间“蛮獠”啸乱,陈元光之父陈政将军领衔“岭南道行军总管”南下平乱,遭蛮寇围困,陈政之兄长陈敏、陈敷从光州募集兵民支援,陈元光随同南下。陈政病殁,陈元光在祖母魏敬的辅佐下承袭父职,平定叛乱,奏建漳州及怀恩、漳浦二县。陈元光祖孙六代世守漳州主官,使得闽粤地区成为南国金瓯。陈元光父子血洒疆场,满门忠烈,六代世守漳州,恩泽岭南,受到历代皇恩赐奖达二十余次,历史罕见。】

陈元光及所属光州102姓兵民,从中原光州到岭南征战和繁衍,必然留下家乡光州的历史印迹。根据这一思路,本人试图从豫闽两地历史地理和民俗印迹中尝试探寻一些蛛丝马迹。

一、光州历史地名在岭南的遗存

(一)浮光山、弋山在岭南的印迹

光州,古为光国,因为境内有一座历史文化名山浮光山(又名弋山、濮公山)而得名。

【宋《路史·国名纪》云:“《春秋图》有光国,今光州是也。”关于浮光山,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淮水:“淮水又东径浮光山北,亦曰扶光山,即弋阳山也。出名玉及黑石,堪为棋子。其山俯映长淮,每有光辉”。清顺治十七年孟俊撰《光州志·卷之一· 舆地考》山川:“浮光山一名浮弋(山),即弋阳山也,州名弋阳郡本此。濮公炼丹光浮于天,州邑因以此名。又名濮公山,在光山县北八十里,俯映长准,每有光耀,出珉玉及黑石,堪为棋子。”《钦定四库全书·史部·(雍正)河南通志·卷八·山川下·光州》(孙灏、顾栋高等繤)浮弋山:“在州北八十里淮河滨,又名濮公山。濮公炼丹,光浮于天,州与邑因之而名。”】

光州地区陈姓有“光州陈氏”“浮光陈氏”之说。地名有浮光山、福光山、福山、光山、弋山、弋阳山、濮公山。

闽粤台地区陈姓支系有“开漳圣王派”陈氏,《颍川开漳陈氏族谱》记载其祖先为“光州世家”“世居光州”,亦称光州“浮光陈氏”。

今福建省福州市有怡山路,泉州市有怡山路、义山街、惠安县有浮山村、鲤城区有兴贤街道,漳州龙海市有浮宫镇、浮宫大桥。广东省潮州市有浮山镇,汕头市有浮山村,广州市有福山村、福山街,东莞市和中山市也有浮山村、浮山镇,深圳市有福山路。

闽粤地区的“怡山”“义山”“浮宫”“浮山”“福山”与光州的“弋山”“浮光”“濮公”“浮光山”读音接近。结合陈元光开闽的历史,应当有受唐代中原移民影响的可能性。

(二)豫闽粤关于龙湖的记忆

陈元光,号龙湖。潢川县,古光国、黄国故城前有龙湖保存至今。

今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市、三明市、南平市均有龙湖区、龙湖镇、龙湖寺、龙湖街、龙湖路,厦门市有龙湖镇、龙湖村、龙湖岛屿,广东省汕头市有龙湖区、龙湖街、龙湖村、龙湖小学。

这应该是大唐陈元光和光州102姓军民把家乡印象深刻的地名龙湖迁移到岭南,寄托了对家乡的思念和无尽的乡愁!

(三)豫闽“修竹里”,难掩“故乡情”

今福建省漳州市的云霄县有个“修竹里”。据清·嘉庆《云霄厅志·邱墓》记载,“唐归德将军陈武烈墓:在云霄将军山之麓故修竹里。陈将军元光葬父政洎母司空夫人于此。”清·嘉庆《云霄厅志·卷一·山》亦记载:“将军山是为厅治之镇。浦邑志云,将军山在镇城西修竹里,……或曰唐将军陈元光征蛮居此故名……”

陈氏家谱载陈政将军“乃淮南光州之世家也”。光州也有个“修竹”地名。《大明一统志·卷31·汝宁府》:修竹台,在光州,宋(朝)盛度诗:我来小小郡,爱此高高台。前对苍筤竹,万竿球琳材。《钦定四库全书·河南通志·卷五十二》载:“修竹台,在光州治后。”

“陈元光,光州人”“陈酆,字有芑,旧为光州人,因祖陈元光戍闽有功,世守漳州,遂为闽人。……。在都见李林甫、杨国忠柄国,无意仕进,回访光州旧地,川原壮丽,再新而居之数年”。

《云霄厅志》说“或曰唐将军陈元光征蛮居此故名”语焉不详,今天是否可以理解陈政死后本应当归葬光州城修竹里,可是,戎马倥偬,老家遥远,不容回归,权当这里就是老家光州修竹里。

(四)陈元光姓名里的秘密

1.陈元光的“光”解密。

《路史·国名纪》云:“《春秋图》有光国,今光州是也。”陈元光,笔者认为“光”的取字或曰得名于光国、光州、浮光山中的“光”,应当是以古光国、光州和浮光山这些地名中的“光”得名的。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古人有以地作为姓氏和命名的传统。例如,潢川县春秋时为黄国,国灭后黄国百姓即以国为姓,潢川县因此成为了世界黄姓的祖根地。黄国百姓百姓迁移居住地方就被称为黄冈、黄州、黄陂。加之,家谱记载,汉建武间陈元光“有祖陈孟琏,薨葬于浮光山之麓”。可见陈元光及其后人对浮光山的重视和深厚感情。以此命名很有可能。

无独有偶,《光州志》记载,司马光也因为出生于光州而取名司马光的。清顺治版孟俊撰《光州志》卷之十一艺文考《司马温公祠记》:“光虽僻,而生司马温公,则光之为光也大矣!公河内人,生于光州,因以为名。”

2.陈元光为什么字廷炬?

如前述,陈元光得名于浮光山及光州、光国。其实,字廷炬,也是源于浮光山。宋乐史撰《太平寰宇记》卷之一百二十七《淮南道五·光州》:“浮光山,周迴十二里,一名浮弋山,在县西北八十里。应劭注《汉书》云:‘弋山在城西北。”《水经注》云:“浮光山即弋阳山也。其山俯映长淮,每有光耀。”

试想,夕阳之下,一座巍峨高山,俯映淮河,山顶之上“每有光耀”,不正如一只矗立淮河岸边的火炬吗?如此看来,陈元光,字廷炬,何其恰当啊!

3.陈元光号龙湖的秘密。

陈元光,光州人。光州光国、黄国故城前保存有龙湖。龙湖,也象征着古光国、黄国乃龙的传人,此地为龙盘虎踞之地。

陈元光的名和字既然源于“光国”“光州”之“浮光山”,那么,陈元光的号,谁能说不是以光州龙湖为号呢?

(五)光州的威惠庙、广济王祠(陈王祠)与闽粤台的威惠、广济地名

闽粤台和东南亚地区“威惠庙”“圣王祠”“广济王庙”不计其数,在潮州也有广济庙、广济门(城楼)、广济桥、广济路,在东莞有广济路。

闽粤台和东南亚地区有关“威惠”“广济”等地名,只有在唐宋光州今潢川县城找到来源或者联系。

关于“广济”地名,乾隆《光州志》载:“广济王祠在学宫前,祀郡人陈公元光。宋孝宗时封为‘灵著顺应昭烈广济王’,有司春秋祀之。”光州地方志还记载,当地人还把广济王祠称为“广济祠”“陈王祠”。

关于“威惠”地名,光州弋阳城威惠庙以前叫弋阳“三公庙”、“弋阳三神祠”,宋绍兴九年(1139年)赐庙额“威惠”,弋阳三公庙的官方正式称谓是“威惠庙”。

顺治十七年《光州志》卷之二《建置考·祠庙寺观》载:“弋阳三公庙 ,在北城西门里,三神曰威惠侯、昭惠(侯)、孚惠(侯),皆敕封。”“将军庙,在州城北三里。”“广济王祠,在儒学前。”

《宋会要辑稿》卷一千二百三十七《礼·二〇》之一五二《弋阳三神祠》:在定城县弋阳西隅三神祠。绍兴九年(1139年)四月赐庙额“威惠”。二十五年(1155年)八月并封侯,中位神曰:威惠(侯),东位神(曰):昭惠(侯),西位神曰:灵应(侯)。 三十二年(1162年)九月,加封曰:英格威惠显应侯、武格昭惠顺应侯、忠格孚惠灵应侯。

乾隆三十五年《光州志》卷十一《坛庙志》记述:“北城西门内有三侯庙,一曰灵应侯,一曰顺应侯,一曰显应候。旧志谓皆敕封,但未详其姓氏由来,今遂湮不可考。”

乾隆三十五年《光州志》卷十一《坛庙志》:“州乡贤祠、名宦祠、忠义祠,俱在学宫内。节孝祠在学宫外东,雍正三年,知州高锳奉文建。广济王祠在学宫前,祀郡人陈公元光。宋孝宗时封为‘灵著顺应昭烈广济王’,有司春秋祀之。元光,本郡人,唐高宗时为岭南行军总管,镇守漳州,阵歿,子孙世守漳。后元光三十六世孙烨,于万历初为州守,士民为立广济王祠于学宫傍,以表其先德,后遂以烨配祀。有祭田七亩,在南里九甲行粮。”

对于陈元光籍贯“河东说”“颍川说”“固始说”,无论是地方志、家谱等历史文献或者是文化遗址、考古文物发现,从古至今河东、颍川、固始县的历史文献都没有关于陈元光的祠庙的任何记载与发现。

正反对比,我们有充足的理由相信陈元光籍贯就在唐代光州定城县弋阳城,而根本不是什么河南固始县、山西的河东、河南的颍川。

二、难忘乡愁——光州民俗文化在闽南的遗存

关于闽文化的来源,学术界已取得比较一致的意见,即闽文化传承自中原文化。文献记载,闽人早期多由河南光州迁入。相关习俗理所当然的随光州移民的南迁而传入闽地。闽文化实际是以中原光州移民为基础,以传承中原光州文化为核心而形成的一种族群文化。闽南语实际就是大唐光州官话。

(一)光州碗(瓦)儿糕与闽南碗儿糕

漳州等闽南地区也有碗儿糕小吃,他们的碗儿糕制作方法和口味与今天的潢川碗儿糕几乎一样。在漳州吃着碗儿糕仿佛就是回到了老家光州。

(二)光州贡面与漳州面线

光州贡面素有“长寿面、长亲面、龙凤面”美称,是潢川的地方特色产品,深受当地老百姓的青睐,潢川一些村庄农民几乎家家会制作贡面。潢川与漳州的贡面的味道和制作方法很接近,不过他们把这种面叫面线,面线羹汤在漳州很流行。

(三)光州茶与福建茶叶生产

河南潢川是中国茶叶生产重点县,茶叶生产历史悠久。早在唐代,光州茶叶种植广泛,质量上乘。古时淮南茶区包括七个州郡,即光州、义阳郡、舒州、寿州、蕲州、黄州、扬州。淮南茶区是全国八大产茶区之一,也是我国最北的茶区。茶圣陆羽在《茶经》中记载:“淮南茶,光州上,义阳郡、舒州(今安徽舒城)次,寿州下,蕲州(今湖北蕲春)、黄州(今湖北黄冈)又下。”另外,据陆廷灿《续茶经》中讲:当时全国有26种名茶,光州就有3种。书中说:“东首、浅山、薄侧出光州。”这说明光州茶到唐宋时代不但有一定的规模,而且有了名茶。

据漳州闽南文化学者河池2012年5月4日在《闽南日报》的一篇《趣谈陈元光与闽台茶缘》文章介绍,漳州种茶制茶历史颇为久远,早在1320多年前,陈政陈元光入闽南平定动乱,也带来了中原的茶叶品种、种植技术及饮茶之风,这一情况在他的《龙湖集》诗作中就有所流露。

(四)闽南方言与潢川方言

泉漳厦地区与古光州今潢川县尽管相距数千里,但是对比两地的方言,却有许多相同的地方。

两地的俗语意思大多一样。光州战乱频发,闽南相对和平,闽南方言变化不大,依然保留了唐朝的白话状态,现在看来,很有一点“文言”的味道,也不奇怪。

(五)闽南古厝的光州背影

包括传统民居在内的闽南历史建筑都可以从古光州豫南地区找到历史的背影。

一是燕翼、飞檐、高脊屋岭的独特房屋样式。古光州地区今天仍然保留了燕翼、飞檐、高脊屋岭这些特征,尽管没有闽南古厝特征那么明显。

二是合院、天井院、四合院的院落布局。在闽南地区,古民居大多选择合院、天井院、四合院的院落布局。这在今潢川县及周边古光州辖县的地区,也普遍有这种自古流传下来的传统和房屋遗存。

三是房屋墙体及门窗的颜色选择。古光州地区,自古以来喜欢大红或朱红的门窗,迎面墙体则喜欢白色为主基调间以红色镶边,山墙、围墙也多以红色为普遍的选择,屋顶或以灰色或以红色为主要基调。这与闽南大红古厝的颜色选择十分相似。

(六)闽南节日习俗的光州流传

今天闽南地区和历史上的光州今天的潢川县等地的上元节、中元节、祭祀、歌舞、戏剧等许多习俗都有相似的地方。

这一文化现象证明,闽文化是以中原移民为基础,以传承中原文化为核心而形成的一种族群文化。

2020年8月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