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家美食之花樣煎餅香
作者 | 馮恩昌
臨朐屬沂蒙老區,人們有吃煎餅的習慣。晨暮站在山上遙望,大大小小的村莊,小院中的屋脊上升起袅袅炊煙,讓人想到這炊煙升起的地方,必然有一位農家大嫂在攤煎餅。如果走進村中的大街小巷,家家門口會溢出煎餅的撲鼻清香。在沂蒙山鄉,嬸子、大娘、嫂子、媳婦、姑娘們,幾乎都會攤煎餅。我童年時代就愛吃煎餅,還經常幫助母親推煎餅,對她攤煎餅的形象,觀察很細緻,後來寫了一篇《煎餅》詩:“鏊子是一片爍熱的田野,媽媽蘸着晨光精心耕種/誰知她灑下多少青春的種子,金色的梅花綻開一層又一層/我采幾朵送給牧羊的爺爺,他品着清香笑花了眼睛/我托一疊放在爸爸手心,他掂量着似乎很沉重:‘孩子,這是您媽的心靈之花啊’,我沉默了,瞧着這臘梅似的煎餅。”後來還寫了一篇《妻子的煎餅歌》登載《老幹部之家》雜志上,寫過一首詩《炊煙》,登在《山東文學》,在讀者中引起反響。
煎餅是用真正的五谷雜糧制作的,小米、玉米、大米、高粱、谷子等,都可磨糊攤煎餅。煎餅的原料不同,味道也不一樣。憑我的口感而言,玉米煎餅味道最好,有着清美的甜,爽心的香,怎麼吃基本味道不變。其次小米、大豆煎餅,清香味濃烈。麥子煎餅勁道,嚼吃不順溜。大米煎餅有些兒恬淡,瓜幹煎餅,香味欠濃。随着煎餅的商業化,出現了一些新的品種,如山楂煎餅、柿子煎餅、糖酥煎餅、煎餅果子等,都各有其長和其短,山楂煎餅酸甜可口,屬于零嘴一類食品,當日常飯吃就無味了。我很細緻地觀察過農家大嫂攤柿子煎餅,在攤玉米煎餅時,把烘柿戳一小孔,把柿液滴在正攤的煎餅上,用刮子刮一圈即成,切實好吃,脆生生、甜津津、香噴噴,比在超市上買的糖酥煎餅,好吃的多。不過當飯吃,也不合适,吃常了肚子總有些欠缺,就是機器加工的柿子煎餅,也隻能作為零嘴用。在沂蒙山鄉,過去人們還吃帶酸頭的煎餅,味道不錯,不過我認為制作上不科學,不管天多熱,晚上磨糊發酵一夜,浸入不少細菌,吃了對腸胃不利,容易生胃病或癌症,故而要吃現磨現攤的煎餅,堅決不能吃酸煎餅。
吃煎餅的花樣很多,尤其是刮煎餅,儲存時間在半個月左右,可以變着花樣吃它。我小時候闖關東,在回鄉的火車上,被擠在茅房裡兩天多,就靠着母親給帶上了一包炒煎餅,餓了吃上些,喝點涼水,維持着回了老家。把新攤的玉米煎餅,加點蔥花烙成煎餅卷,能儲存十天八日,吃着酥脆噴香,沒有菜肴啃上兩個,喝點開水,肚裡也挺舒服。煎餅可揉碎加面蒸着吃,也可烙菜煎餅吃。
煎餅營養豐富美質,也正在被人們認識。飯店、飯店的餐桌上,有地上一摞煎餅,讓賓客就着小菜吃,别有風味。如今煎餅也更新為美食了。疊成一摞摞或烙成煎餅卷,裝箱送人,成為不錯的禮品。用新糧制作的煎餅,格外有味,家鄉流傳着順口溜:“七月底,八月半,新秫秫煎餅綠豆(稀)飯,卷着香椿芽,就着煎雞蛋,吃着真舒坦。”我的晚年,以煎餅為主食,三天兩頭吃煎餅卷,吃豆沫,喝稀飯,如此養生身康健。
馮恩昌,1937年生于山東臨朐。曾任縣委宣傳部副部長兼文聯主席,系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民間藝術家協會會員、山東散文學會理事、中國鄉土詩人協會常務理事,全國田園派著名詩人、作家,“農家小院派”代表,被譽為東方詩神。作品多次在國内外獲獎,曾獲亞太地區民間文藝最高獎“金飛鷹獎”終身成就榮譽稱号,被評為世界文化名人、國家一級藝術家稱号,馮惟敏傳說傳承人,已出版文學專著23部,《糖葫蘆》《故鄉蟬歌》,選入全國全日制中學閱讀課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