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從碑亭巷到成賢街(姜天)

碑亭巷和成賢街是南京的兩條普通街道,街面不寬,交通擁擠,兩旁店家很多,多經營餐飲業,顯得繁華熱鬧。筆者曾經多年學習、工作和生活在這一帶,雖然離開多年,有些地方依然記憶猶新。

碑亭巷南起于中山東路,北止于珠江路。巷口的曲園酒家,是南京最為著名的湘菜館,最愛其名菜東安雞和豆瓣魚。70年代初似乎也不是很貴,幾角錢就可以炒一個菜,當年淡水魚難得,過年憑票每家可買到一條冰凍的鲢魚(現在送給你也不想要了)。豆瓣魚隻能用鲳鳊魚做,半條魚6角錢,味道還是不錯的,每次去必點,兄弟三人3、4塊錢便可飽餐一頓。曲園酒家對面是有些年頭的溫泉浴室,當年大部分人家沒有洗浴設施,洗澡都是進澡堂,是以經常要排隊,過年更是擁擠不堪,服務員不斷扔着毛巾,打着招呼,催促洗好的浴客迅速離開,讓排着長隊的人下池。溫泉隔壁是母校九中,從國中到高中就讀于此,留下青少年時代的足迹與記憶。

穿過長江路,東面便是26中,西面是江蘇省美術館的圍牆。每到金秋季節,美術館裡的桂花樹飄逸的清香,充溢方圓百米的街區,我們在教室裡就可以聞到。緊挨着有兩家小吃店,一家是名為“雲泷”的冷飲甜食點,台籍人所開,店面不大,和一般小吃店那種油漬麻花的店堂相比,布置得頗為整潔高雅,玻璃台面,其甜食如赤豆元宵、桂花酒釀等均為二兩糧票九分錢一碗(四喜湯圓一角),香甜滑糯,美味适口,價格實惠,我們将其簡稱為“二九”,說到吃“二九”,九中人個個明白。另一家是名為“勤勞”的小吃鋪,當街架起一口大平鍋,賣生煎菜包,有青菜粉絲的,也有韭菜幹絲的,放學回家,常聞香止步,忍不住買幾個填填肚子。再向前行,有南工(今東大)宿舍泰山坊,一座具有特色的民國建築,外牆為進口防火磚砌就,文革時期,我國水彩畫之父李劍晨教授曾落難于此。還有一家名為“芷江”的理發店,芷江是日本鬼子投降的受降地之一,估計是抗戰勝利之後開的吧?對面是籠子巷,曾有一片民國時期的聯排别墅—闆橋新村,南大、東大的很多教授曾住在這裡,現早已拆除不複見矣!隻有南邊朱家的兩幢别墅,成為現今1912的一部分。籠子巷口的玉蘭樹亭亭如蓋,四季常青,春季開滿碗大的白花,為南京古樹名木。

到了楊将軍巷口,是南京煙廠(原名勤豐煙廠)和冠生園食品廠,空氣中長年夾雜着煙草和食品香料的氣味。文革時期,有×中學生到食品廠搶餅幹,竟釀成血案,名噪一時。幾箱餅幹,竟斷送了一條鮮活年輕的生命。至今路過,情不自禁回想起那個血腥的場面——吉普車水箱被擊穿,餅幹灑落一地,馬路上的血迹斑斑,常噓唏不已,這種“革命”真害人!

前行數步,有“光華照相館”,黑色水磨石地面的大堂,據說老攝影師是當年的禦用攝影師,攝影技術高超。參觀總統府,見有一經典巨幅的達官貴人大合影,确為光華照相館的作品,可見所傳不虛。一枝園前,有名醫任省三先生診所,一座青灰色的西式小院。

浮橋是一座民國時期的老橋,橋上的欄杆有典型的雲紋石柱,吳楊壕溝、珍珠河彙集于此。橋頭有全福樓飯店,當年的小籠包子堪稱南京一絕,皮薄鹵多,鮮美無比。幾次懷舊去品嘗,不料味道已大不如前矣。全福樓對面有金家牛肉鋪,回民經營,清茶一杯,一塊燒餅夾上金家的幹切牛肉,經濟實惠,價廉物美。

碑亭巷尾,有鐘表店,文具店,藥房,還一家很大的茶葉店,櫥櫃上放滿了大錫罐,每路過常聞得茶香,尤其是茉莉花茶、玳玳花的香氣,沁人心肺。巷口的“宏泰”食品店,當年算是規模比較大的了。

橫穿過珠江路便是成賢街,街口現今珍珠飯店的位置,先後是煤基店、水果店、書店、理發店。這是一條著名的文化街,有東南大學、南京圖書館原址、著名建築家楊廷寶教授故居。南京市教育局也在成賢街,據說魯迅先生曾在此工作過。一個不大的庭院,内有小池一方,門口卻挂着十幾塊機關的牌子,不知如何能容下這許多機關,也許當時國家機關不像現在這般臃腫吧?南京圖書館原址,規模當然不能和現在的新館相比了,當年卻是極為理想的讀書處。

大紗帽巷口便是“蘇廚”鹵菜店,其東坡肉酥而不散,肥而不膩,色澤鮮亮,入口即化,齒頰留香,我之最愛。烤鴨鹽水鴨卻是80年代後蘇廚對面一位王姓白發老者的鋪子做得好,尤其是烤鴨烤鵝,外脆内嫩,皮烤的脆而不焦,肉做的嫩而不生。夏日懶得做飯,斬上一碗,喝杯啤酒,真人生一樂也。巷口還有一家老虎竈,附近居民常去憑籌子打開水。蘇廚隔壁的醬園,與居民生活關系密切。當時一般百姓人家晚上都不做菜,到醬園端兩個“荷葉碟子”(醬菜均用荷葉包裝)便是全家的晚飯菜了。

成賢街49号值得一提,這是一個大雜院,橫七豎八居住着數十戶人家,這種居住格局城中很少見。我估計原先是一大戶人家的院落,後來陸陸續續在院中蓋房形成,大院大門左側雙井巷口有一間車庫,可見有些來頭。成賢街上有幾處民國時期的西式裡弄,為“長康裡”、“成賢裡”、“成賢村”等,奇怪的是這些西式小樓,不僅樓道狹窄昏暗,而且均不建衛生間,更不要說一般普通平房了,是以,每天早晨居民倒馬桶,橋頭公廁排長隊便成一大景觀。還有一家名頭很大的理發店—“中央理發店”,一位丁姓小個子理發師手藝高超。旁邊是“大明”食品店,孩子向往的美食聖地。

買米打油在沙塘園糧站,糧站的宋站長年紀不大,頭發灰白,是個好人。

北段接近雞鳴寺,則是東南大學圍牆和幾處西式花園洋房了。

文章來源:南京老門西文化守望者協會”最憶是金陵“公衆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