碗耳糕又名“娃兒糕”,貴州貴陽地區漢族特色糕點。形狀像一個小茶碗,因用“碗耳糖”制作,小孩特别愛食,故名。碗耳糕已有一百多年的曆史,是貴陽的傳統著名風味小吃,它呈金黃色(也有白色),有彈性、個大、綿、香、甜、略帶甜酒的發酵味,非常可口。制作方法是将大米浸泡、淘洗、磨成漿、過濾,然後發酵,摻些熟芡,紅塘液化過濾,摻在打好的米漿裡,加堿拌勻蒸成熟糕即成。貴陽做的碗耳糕的飯店很多,以四季春餐館為最,深受人們歡迎。

制作原料大米1千克,紅糖20克,白糖30克,食用堿5克。
制作過程1.選用優質大米淘洗幹淨後,浸泡4-6小時,換水磨成米漿。
2.将部分米漿在淨鍋内加熱成熟芡,離火倒入剩餘米漿混和均勻,熟芡無結塊時,慢慢發酵至表面起大泡後,根據醒發程度施堿中和,再與經溶解、過濾、去雜質的紅白糖拌合均勻,注入蒸籠模型中,以大氣蒸七、八分鐘即熟。
制作關鍵
1.加熟芡時,要攪和均勻至無結塊,使成品彈性好,有綿韌勁,不膩口。
2.紅白糖沙泥重,需經用清水溶解、過濾、去雜質處理,以免影響風味。
3.掌握好氣溫與發酵的關系,夏天發酵時間短,冬天可适當加溫攪和。發酵結束後,施适量堿中和,除去發酵酸味,突出白糖的甜味和大米的清香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