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貴陽人都知道貴陽有條“南京街”。《貴陽府志》記載:“南京街,自六廣門南行至十字口,接廣東街。”《貴陽府志》創修于清朝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鹹豐元年(1851年)成書,鹹豐二年(1852年)七月刊行,說明至遲在一百五十年多前,“南京街”名就已經出現。“南京街”是指今天市北路國小稍北六廣門至黔靈西路口的一段中華北路。南京街1932年改名為南京路,20世紀40年代初又改名為中華北路,一直沿用至今。
舊時貴陽有一句歇後語:“南京街的碗耳糕——真大(蒸大)。”這句話有兩層含義:一是說南京街的糕個頭大;一是說南京街碗耳糕蒸好了,趕快去買。舊社會,貴陽人不富有,國小生、中學生早點多吃點碗耳糕和番薯,價錢又便宜。那時市北國小斜對面有家碗耳糕店,碗耳糕蒸得脹鼓鼓的,破開了花,松軟可口,毫無酸味。清晨,店前擠滿了買碗耳糕的學生,蒸多少都賣得完。
那年月,南京街油店和米鋪最多,各有十來家。油店以賣菜油為主,也出售蠟燭、燈草、肥皂、香煙、火柴。老百姓買菜油,既用來吃,也用來點燈。油店老闆以江西豐城人杜姓為多,彼此差不多都有點沾親帶故的關系。聽說剛來貴陽時都是挑擔串街賣油,後來有了積蓄才開的店。
大油店每隔一兩月都要請專門師傅做紅蠟燭,稱為“澆燭”。澆燭的程式為做燭芯、上蠟、染色。燭芯是以燈芯草裹在竹棍上,有時燈芯是鄉下農民做好送來的。紅燭從小拇指細到拳頭粗的都有,不過,大紅燭隻有大戶人家才會買,窮人是買不起的。逢年過節,紅燭生意興隆,老闆臉上笑容可掬。米鋪用大木盆裝米,依出産地和品質分裝不同的木盆。賣時用鬥、升:一副是四鄉農民用馬駝來時用作進貨用的,一副是賣米時用的。搞的是“大鬥買進,小鬥賣出”。
20世紀40年代末,南京街上靠近毓秀路口有家四川人開的飯店,顧客以拉黃包車的、拖闆車的、挑擔的下力人為主。賣的飯叫“帽兒頭”,先盛一碗飯,再添一平碗蓋上,飯高出碗一頭。這家飯店有兩點給人印象最深:一是桌凳清潔,二是跑堂的幹練。隻要是天晴的日子,傍晚打烊後,職工會把方桌和條凳搬到門口,用堿水洗,拿刷子使勁刷,刷得木紋清晰,闆面白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