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賓樓39歲了。
39年裡,它迎來的每一代賓客不盡相同:或輕裝純簡,或逐浪潮流。但他們的訴求總是相似:不變的鄉味、鄉情。
隻憑一根雪糕,就能帶你找回兒時的“坐标”。2019年,經“甯夏老字号認定委員會”認定,迎賓樓等21個品牌入選第一批“甯夏老字号”。
在沉浮商海中,迎賓樓像一艘沉穩的船,順風時笃定積攢,充實家底;逆風時不驚不懼,守住寂寞。

從“公家”到公司
在銀川市解放西街,人們可能說不出迎賓樓具體的門牌号,這棟已經有年代感的小樓,本身就是路标。
早上,老人家聚在迎賓樓外,排着長隊,隻為用料紮實的大饅頭和長甜餅;午晚市,四方賓客圍坐一桌,涮着羊肉話家常。
不少同期的經典餐館已經成為記憶,但迎賓樓不僅存活于懷舊的情結裡,還依然保持鮮活的生命力。
“1982年12月28日”,問及開業的具體日期,從迎賓樓籌備時就在此工作的老方脫口而出。當時的銀川市飲食公司從京津春、五一餐廳等各餐廳抽調精兵強将,“大家都有想把這裡做好的心勁,為迎賓樓奠定了發展基礎。”
“開業時就是現在的規模,起初是國營性質。無論從面積、還是配套設施,都是銀川為數不多的高端餐飲。當時,本土餐飲還沒有‘雅座’(包廂)的概念,迎賓樓開業時就設有3個雅座。” 老方回憶,再比如,在二樓有兩大排電風扇,這在當時可是高檔裝置。
開業早期,二樓以魯菜和海鮮幹貨為主,一樓東廳,瞄準大衆消費,有早點,面食和家常菜。
而一樓西廳,到底做什麼?一時沒有明确的主題。有一位天津來的師傅會做雪糕、奶豆腐和果凍。這才逐漸形成了大家熟悉的夏天做冷飲、冬天涮羊肉的‘換季’菜單。
不管是家常菜,還是市民婚宴、商務接待,迎賓樓都是當時的“潮流”餐廳。
随着改革開放,街上的餐廳越來越多、越來越大。在各地菜系沖擊下,迎賓樓靠什麼吸引老顧客?“我們定位‘老百姓吃得起的餐廳’,以甯夏原料為主,堅持為甯夏口味服務。”銀川市迎賓樓餐飲有限責任公司相關負責人說。
1997年,國務院同意國家原經貿委《關于1997年國有企業改革與發展工作的意見》。1998年,迎賓樓積極籌備,啟動國有企業改革,實作“工者有其股”,從“迎賓樓清真飯莊”改名為“迎賓樓餐飲有限責任公司”。
“必須要改,才有生機,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必然要求。”該負責人說。
國企改制,從試水到成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也是艱辛的探索。
2008年,迎賓樓完成了第二次股份制改革,走向完全市場化的經營模式。
短短幾年間,迎賓樓的“面目”更多樣了。2009年,開設西夏分店;2010年,在賀蘭縣建立雪糕标準化工廠……迎賓樓獲得“老百姓喜愛和信賴的甯夏著名餐飲品牌”“中華餐飲名店”等榮譽,入選第一批“甯夏老字号”。
沒有秘方的“秘方”是老銀川的記憶坐标
“每次回家鄉都要來迎賓樓吃一頓。”清明小長假,從外地回銀川的嶽女士說。
能讓大家有種“還是原來的味兒”的感覺并不簡單。
“從外地回來的甯夏人,第一時間來我們這裡,吃的就是老味道。這些年我們反複優化,把菜品口味固定下來,常年如一日,熬出了名堂。”老方說。
迎賓樓堅持清湯銅鍋涮肉,即使是小小的蘸料口味,也經多年磨合,将京味改良,銷量很好,在大街小巷火鍋店的“圍攻”中,形成自己的口碑。
競争,讓越來越多的餐館追求大而全,但迎賓樓并不盲從。按照迎賓樓的理念:“首先得守住傳統。一提到迎賓樓,想到的是什麼,才是應該堅守的菜品。在儲存特色的同時,再适當創新。”
近40年來,迎賓樓的招牌菜香酥雞、黃焖雞、糖醋魚,都是頗有年頭卻依然火爆的家常菜。
傳承經典味道傳承,需要專注烹饪細節,進行嚴格選料,依靠的是老師傅的爐火純青,也離不開的手藝傳承。
迎賓樓用“以老帶新”的辦法,應對人員流動,老廚師嚴格傳授新人技巧,通過層層“品嘗”把關味道,保證傳統口味不打折扣。
招牌雪糕也是如此。雖然已開設标準化冷飲工廠,但并未放棄對品質的堅守。“現在我們還堅持做老面饅頭,雖然制作更繁瑣,但是老百姓喜歡。”
“哪個企業都有高低(時期),但良心産品,就是最好的廣告。”該負責人表示。
已近不惑之年的迎賓樓,通過了時間和市場的雙重考驗,傳承了甯夏一代人舌尖上的記憶。它也在觀察年輕人的喜好,如今的迎賓樓菜單,有了冰淇淋聖代。未來,迎賓樓會繼續行穩緻遠,希望不僅是一代人的記憶,還能成為新生代甯夏人的家鄉“代言”。(甯夏日報記者 毛雪皎 李徽 實習生 蘇菁菁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