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提高不止一兩個,培養的是一代人!科技助力中國越野滑雪蛻變

作者:澎湃新聞

澎湃新聞記者 胡傑

【編者按】

改變運動的不僅僅有運動員的奮鬥,更有科學的カ量。

北京冬奧備戰期間,無數“黑科技”保障着冰雪健兒的訓練和衣食住行。科技工作者從零開始,用幾年時間達到甚至趕超了世界頂尖水準。

他們是真正的幕後英雄,他們值得被看見。

提高不止一兩個,培養的是一代人!科技助力中國越野滑雪蛻變

中國越野滑雪選手池春雪在比賽中。

“我們不得不面臨的一個問題是,如何用三四年的時間,去追趕國外運動員十幾年的積累。”黎湧明這樣形容中國越野滑雪的現狀。他是上海體育學院的教授,也是越野滑雪國家集訓隊科研總監。

對于越野滑雪這樣一個基礎大項,積累是挂在他嘴邊最多的詞彙,“我們訓練的過程就是一個積累的過程,主要分為身體上的積累和技術上的積累。隻有完成這些積累,才能達到(運動的)高水準。”

上一屆冬奧會,中國越野滑雪項目隻派出4名運動員參賽,當時全國注冊運動員隻有400多,底子弱基礎薄是大陸越野滑雪的基本情況。但自從2017年國家體育總局經由跨項選材組建越野滑雪集訓隊以來,中國越野滑雪便走在一條“彎道超車”的路上。

提高不止一兩個,培養的是一代人!科技助力中國越野滑雪蛻變

中國選手相擁慶祝。

通過跨項選材,一群此前甚至沒見過雪的滑雪新人,用四年時間成長為奧運賽場的越野滑雪運動員,這背後既是運動員、教練員的辛苦付出,也有科技助力團隊背後的支援。

從最開始甚至沒有充足的夏訓裝置,到世界上首個氣膜越野滑雪賽道,中國越野滑雪經曆了從捉襟見肘到應有盡有的飛躍。

在科技團隊的幫助下,中國越野滑雪也邁入了全新的篇章。

提高不止一兩個,培養的是一代人!科技助力中國越野滑雪蛻變

黎湧明教授。

跨項跨項,擴面備戰

越野滑雪不僅是冬奧會項目的金牌大戶,還是整個雪上項目的“門面擔當”。

北京2022年冬奧會越野滑雪的12個小項,加上北歐兩項的3個小項和冬季兩項的11個小項,實際上和越野滑雪相關的小項有26個,約占冬奧會109個小項的近四分之一(23.85%)。

但越野滑雪對中國運動員來說,還是一個歐洲運動員占統治地位的項目。平昌冬奧會,中國越野滑雪項目隻有4名運動員參賽。更麻煩的是後備人才的薄弱——彼時,越野滑雪項目全國的注冊運動員甚至不足400人。

越野滑雪國家集訓隊領隊張蓓曾做過一個比較:“我看了看上一周期全國比賽的秩序冊,參賽人數基本上是在20、30人,多的時候50多人。而夏季項目的賽艇,全國錦标賽如果不控制人數的話,能超過1000人參賽。”

底子弱、基礎薄,用來形容彼時的越野滑雪再适合不過。但為了實作“辦賽精彩,參賽也要出彩”的目标,中國越野滑雪集訓隊從2017年開始通過跨項選材,從中長跑、自行車、賽艇等項目中選拔人才。

于是便有了這樣的畫面——在中國越野滑雪集訓隊的自我介紹中,一群來自天南海北的運動員這樣說:“我叫格桑曲珍,來自林芝;我叫蔡衛榮,來自雲南;我叫次仁占堆,來自西藏……我以前從事的項目是中長跑,我以前是搞自由搏擊的……”

提高不止一兩個,培養的是一代人!科技助力中國越野滑雪蛻變

越野滑雪選手迪妮格爾·衣拉木江點燃冬奧火炬。

這群運動員中,有的甚至沒有見過真雪。國家越野滑雪集訓隊隊管理沙依拉還記得隊伍第一次出國集訓的樣子,“在這麼短時間内,把一群沒有見過冰雪的孩子們培養成奧運運動員,挪威媒體覺得不可思議。”

如何在從未參與過這項運動的人群中,找到适合參加越野滑雪的運動員,黎湧明提到一個詞——冠軍模型。

黎湧明在上海體育學院的研究方向是人體運動的動作和能量代謝,過去他專注的項目主要是夏季的水上運動項目。由于不同項目間存在共通性,黎湧明參與到了越野滑雪中去,“我們前期通過分析國外的優秀運動員,迅速了解了越野滑雪競技表現的關鍵制約因素,并基于這些因素制定了一套冠軍模型名額。”

“越野滑雪是一個典型的耐力項目,與其他耐力項目類似,最大攝氧量、乳酸阈和經濟性是三個關鍵制約因素。對于跨項選材來說,我們重點關注的是最大攝氧量,這是綜合反映人體最大心肺耐力的一個名額。”

“要在國際比賽上取得好成績,男子要大于80毫升每分鐘每公斤體重,女子要大于70毫升每分鐘每公斤,而普通成年男子一般隻有55-60個機關之間。”接受澎湃新聞采訪時,黎湧明舉了這樣一個例子。

據了解,2017至2018年期間,讓越野滑雪在全國31個省市共測試了4000多運動員,并從中選拔了400多名具有潛能的運動員。

經過層層篩選,截至2021年秋天,國家越野滑雪集訓隊的運動員有71%來自跨項選材。在北京冬奧會上,中國越野滑雪獲得奧運參賽資格的12名運動員仍有5名來自跨項選材。

提高不止一兩個,培養的是一代人!科技助力中國越野滑雪蛻變

從捉襟見肘,到應有盡有

如果說跨項選材是通過資料化名額的方式挑選天賦,那麼如何将天賦轉化為能力,隻有長年累月積累這一條路可走。

“我們訓練的過程就是一個積累的過程,它主要包括身體上的積累和技術上的積累。隻有完成這些積累,運動員才能達到高水準。”在黎湧明眼中,中國越野滑雪隊面臨最大的挑戰是時間,“我們不得不面臨的一個問題是,如何用三四年的時間,去完成追趕國外運動員十幾年的積累。”

冬季項目以往常常分為雪季和非雪季,傳統模式下,運動員雪季滑雪,但在非雪季隻能進行其他方式的訓練。如果能夠克服非雪季很難進行專項積累這個問題,那麼跨項運動員是能夠加速完成訓練積累的,此刻,科技的力量再次成為了助推器。

連夜趕工、晝夜不停,承德國家雪上項目訓練基地上,建起了世界上首個氣膜越野滑雪賽道、中國最長的封閉式越野滑雪賽道。這條全長2.2公裡的“陸地雪洞”,内部氣溫可以保持在零下6攝氏度到零下8攝氏度,全年有雪,夏訓也能上雪。

提高不止一兩個,培養的是一代人!科技助力中國越野滑雪蛻變

除此之外,自然環境下特定坡度和彎度的滑雪技術很難實作高密度地積累。為了克服這個困難,國家體育總局組織科技力量研發了世界首台直徑達30米、傾角達正負18度、速度為0-35公裡每小時的3D滑雪圓盤。運動員可以根據不同技術訓練目的調整轉盤的速度和坡度,加速運動員關鍵技術的積累過程。

這些訓練器材的出現,讓運動員們能在最短的時間完成技術上的“積累”。

在此之前,張蓓從沒想過國家越野滑雪隊會有如此待遇。她清晰地記得,集訓隊剛剛集結時的捉襟見肘,彼時隊伍甚至沒有充足的滑輪鞋。

滑輪鞋是越野滑雪夏訓最常用的裝置。但是隊伍集結初期150名隊員的訓練組隻有40雙滑輪鞋“當時一天裡我們分成好幾個組換着練,三四個人穿一雙鞋。我們可能天沒亮就開始訓練,到天黑了還有人在滑,以實作人休息鞋不休息。”

從滑輪鞋的短缺到如今讓外教都羨慕不已的“陸地四季雪廊”,越野滑雪集訓隊的改變僅僅花了三年時間。面對翻天覆地的變化,張蓓感慨不已:“從三年前的捉襟見肘,到如今的應有盡有,我覺得咱們的中國速度實在太厲害了。”

提高不止一兩個,培養的是一代人!科技助力中國越野滑雪蛻變

保障力度,前所未有

除了在科技器械上的投入外,越野滑雪隊在運動員保障上投入的力度也是前所未有的。

黎湧明和團隊的其他成員,每天從睡眠、三餐、營養加餐、負荷監控、恢複放松、體能訓練、技術分析等多個方面為運動員提供科技支撐。

技術上的積累可以通過高科技器材縮小差距,那麼身體上的積累便需要講究訓練方法。競技能力的提升是一個不斷挑戰人體極限的過程,既要讓運動員持續接受極限的訓練刺激,又要保證他們在身體負擔允許下突破極限,黎湧明和他的團隊,需要對運動員每節訓練課運動學、生理學和心理學負荷進行量化和分析,進而保證訓練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除了超低溫冷療、漂浮艙等運動恢複裝置,每個重點運動員背後,都會配備一個包括主管教練、體能訓練、機能監測、損傷康複、膳食營養的複合型團隊。

“從科研團隊的角度來說,我們的支撐保障人員與運動員的整體比例是2比1,多的時候甚至可以達到3比1。”黎湧明對澎湃新聞記者介紹,正是背後足夠多的科技支撐團隊,才能圍繞運動員個體,制定一人一方案,成立一人一團隊,確定重點運動員的訓練更精準、更高效。

除此之外,國家越野滑雪隊的教練團隊也是史無前例的——隊内的14名外籍教練,來自挪威、俄羅斯、芬蘭、愛沙尼亞、美國等國家的教練員和科研人員與中方一并,組建了一個多國家跨學科的國際化複合型團隊。

隊裡唯一參加過索契和平昌兩屆冬奧會的越野滑雪運動員李馨,将這一切看在眼裡。“以前沒經曆過,現在對我們來說很完美、很幸福了。”面對《焦點訪談》的鏡頭,她這樣感慨道,“以前感覺在地下,現在經曆了天上的感覺。”

提高不止一兩個,培養的是一代人!科技助力中國越野滑雪蛻變

中國運動員,崛起

“最近幾年發生的事情,其實已經打破了我們既往很多的備戰方式,包括備戰理念、保障力度、科技助力的程度,這應該是以往幾屆奧運會從來沒有過的。”黎湧明口中,中國越野滑雪正在經曆高速發展的階段,“中國競技體育比曆史上任何時期都更需要科技助力,科技助力在中國競技體育備戰中的作用比曆史上任何時期都要大”。

在更完備的科技保障下,運動員的成績也突飛猛進——中國越野滑雪隊已經實作了12個項目的全部參賽資格。現行規則下,本屆冬奧會的中國越野滑雪的參賽人數和參賽小項都達到了曆史之最。

而12個項目全部獲得參賽資格背後,是更多運動員的崛起。

黎湧明介紹:“如果比較最大攝氧量這項名額,我們一些重點運動員跟國外差距并不大。越野滑雪積分越低越好,以往我們的運動員積分大都可能在100多甚至200多,而如今國際滑雪聯合會積分系統中,大陸達到奧運會參賽資格的運動員已達到100人。”

四年前的平昌冬奧會上,中國越野滑雪運動員池春雪剛剛過完20歲生日,在參加女子30公裡集體出發項目時,她的想法隻是“我一定不能當最後一名”。

最終在全部47名運動員中,池春雪名列44名。

而在北京冬奧會女子10公裡比賽中,池春雪排名第39,是前40%完賽的選手——“我想突破自己,想的不僅僅是我要站在這個舞台上,而是我要發光,最耀眼的那個光,成為萬衆矚目的那個。”

責任編輯:騰飛

校對:張亮亮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