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宾楼39岁了。
39年里,它迎来的每一代宾客不尽相同:或轻装纯简,或逐浪潮流。但他们的诉求总是相似:不变的乡味、乡情。
只凭一根雪糕,就能带你找回儿时的“坐标”。2019年,经“宁夏老字号认定委员会”认定,迎宾楼等21个品牌入选第一批“宁夏老字号”。
在沉浮商海中,迎宾楼像一艘沉稳的船,顺风时笃定积攒,充实家底;逆风时不惊不惧,守住寂寞。

从“公家”到公司
在银川市解放西街,人们可能说不出迎宾楼具体的门牌号,这栋已经有年代感的小楼,本身就是路标。
早上,老人家聚在迎宾楼外,排着长队,只为用料扎实的大馒头和长甜饼;午晚市,四方宾客围坐一桌,涮着羊肉话家常。
不少同期的经典餐馆已经成为记忆,但迎宾楼不仅存活于怀旧的情结里,还依然保持鲜活的生命力。
“1982年12月28日”,问及开业的具体日期,从迎宾楼筹备时就在此工作的老方脱口而出。当时的银川市饮食公司从京津春、五一餐厅等各餐厅抽调精兵强将,“大家都有想把这里做好的心劲,为迎宾楼奠定了发展基础。”
“开业时就是现在的规模,起初是国营性质。无论从面积、还是配套设施,都是银川为数不多的高端餐饮。当时,本土餐饮还没有‘雅座’(包间)的概念,迎宾楼开业时就设有3个雅座。” 老方回忆,再比如,在二楼有两大排电风扇,这在当时可是高档设备。
开业早期,二楼以鲁菜和海鲜干货为主,一楼东厅,瞄准大众消费,有早点,面食和家常菜。
而一楼西厅,到底做什么?一时没有明确的主题。有一位天津来的师傅会做雪糕、奶豆腐和果冻。这才逐渐形成了大家熟悉的夏天做冷饮、冬天涮羊肉的‘换季’菜单。
不管是家常菜,还是市民婚宴、商务接待,迎宾楼都是当时的“潮流”餐厅。
随着改革开放,街上的餐厅越来越多、越来越大。在各地菜系冲击下,迎宾楼靠什么吸引老顾客?“我们定位‘老百姓吃得起的餐厅’,以宁夏原料为主,坚持为宁夏口味服务。”银川市迎宾楼餐饮有限责任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1997年,国务院同意国家原经贸委《关于1997年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工作的意见》。1998年,迎宾楼积极筹备,启动国有企业改革,实现“工者有其股”,从“迎宾楼清真饭庄”改名为“迎宾楼餐饮有限责任公司”。
“必须要改,才有生机,这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该负责人说。
国企改制,从试水到成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是艰辛的探索。
2008年,迎宾楼完成了第二次股份制改革,走向完全市场化的经营模式。
短短几年间,迎宾楼的“面目”更多样了。2009年,开设西夏分店;2010年,在贺兰县建立雪糕标准化工厂……迎宾楼获得“老百姓喜爱和信赖的宁夏著名餐饮品牌”“中华餐饮名店”等荣誉,入选第一批“宁夏老字号”。
没有秘方的“秘方”是老银川的记忆坐标
“每次回家乡都要来迎宾楼吃一顿。”清明小长假,从外地回银川的岳女士说。
能让大家有种“还是原来的味儿”的感觉并不简单。
“从外地回来的宁夏人,第一时间来我们这里,吃的就是老味道。这些年我们反复优化,把菜品口味固定下来,常年如一日,熬出了名堂。”老方说。
迎宾楼坚持清汤铜锅涮肉,即使是小小的蘸料口味,也经多年磨合,将京味改良,销量很好,在大街小巷火锅店的“围攻”中,形成自己的口碑。
竞争,让越来越多的餐馆追求大而全,但迎宾楼并不盲从。按照迎宾楼的理念:“首先得守住传统。一提到迎宾楼,想到的是什么,才是应该坚守的菜品。在保存特色的同时,再适当创新。”
近40年来,迎宾楼的招牌菜香酥鸡、黄焖鸡、糖醋鱼,都是颇有年头却依然火爆的家常菜。
传承经典味道传承,需要专注烹饪细节,进行严格选料,依靠的是老师傅的炉火纯青,也离不开的手艺传承。
迎宾楼用“以老带新”的办法,应对人员流动,老厨师严格传授新人技巧,通过层层“品尝”把关味道,保证传统口味不打折扣。
招牌雪糕也是如此。虽然已开设标准化冷饮工厂,但并未放弃对品质的坚守。“现在我们还坚持做老面馒头,虽然制作更繁琐,但是老百姓喜欢。”
“哪个企业都有高低(时期),但良心产品,就是最好的广告。”该负责人表示。
已近不惑之年的迎宾楼,通过了时间和市场的双重考验,传承了宁夏一代人舌尖上的记忆。它也在观察年轻人的喜好,如今的迎宾楼菜单,有了冰淇淋圣代。未来,迎宾楼会继续行稳致远,希望不仅是一代人的记忆,还能成为新生代宁夏人的家乡“代言”。(宁夏日报记者 毛雪皎 李徽 实习生 苏菁菁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