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胡名晚年的孤寂境遇裡,有一位賣麻餅的小販,竟做了他的朋友,給他帶來一點意外的安慰和快樂。
小販名叫袁剛,他做餅賣餅之餘,還愛讀一點書,喜歡與人讨論英美的政治制度,到底英美政制哪個更好一點?他比較傾向于崇拜美國,但理論上說不明白,一直得不到滿意的答複。于是便貿然寫了一封長信,向大學者胡名請教。這是1950年10月間的事。

胡名接到這封信,知是一位賣芝麻餅的小販,竟能在業餘勤奮自修,精神可佩;問的又是胡博士最熱衷的英美政治問題,更覺十分高興,便親筆寫了一封回信。信中說:“你提出的問題太大,我很慚愧,我不能給你一個可以使我自己認為滿意的解答,我隻能說,你說的英國制度和美國制度其實沒有什麼大分别。你信上叙述的那個,杜魯門沒有帶走一個人:的故事,也正和邱吉爾在1946年離開唐甯街12号時沒有帶走一個人,是一樣的。
“我還可以說,我們這個國家裡,有一個賣餅的,每天背着鉛皮桶在街上叫賣芝麻餅,風雨無阻,烈日更不放在心上,但他還肯忙裡偷閑,關心國家大計,關心英美的長治久安之路一單隻這件奇事,已夠使我樂觀,使我高興了······如有我可以幫你小忙的事,如贈送你找不着的書之類,我一定願意做 . . . . . ”從此,小販袁剛便成了博士胡适的“我的朋友”了,一天,胡名邀請袁剛到南港的中央研究院去做客,袁剛把帶來的一個手巾包打開,裡面是10個芝麻餅,黃燦燦的,散發着新烤芝麻的清香,捧到胡名面前。胡名接過芝麻餅,笑眯眯地拿起一個便吃,嚼得吱咯吱咯地響,臉上現出近幾年來才見的歡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