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元代馬琬《暮雲詩意圖》
暮雲詩意知馬琬
——元代馬琬《暮雲詩意圖》賞析
王錄山 | 文
中國的傳統繪畫源遠流長,它根植于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土壤中,古往今來,經過曆代不斷的革新變異和發展,形成了融彙着整個中華民族獨特的文化底蘊、藝術素養、美學思想、哲學觀念、審美意識和思維方式的完整的藝術體系,他是我們優秀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更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着獨特的中國氣魄和華夏之風。而在它幾千年曆史悠久的發展過程中,留下了無數的曠世傑作,流傳至今的每一幅名畫,都是我們中華民族最偉大、最重要、最智慧的寶貴财富,今天我以一幅元代末期代表性畫家馬琬的《暮雲詩意圖》山水作品做以簡單的鑒賞解讀。
其實對于中國古代山水畫史而言,馬琬一名相對陌生,從隋朝的展子虔開始,在山水畫發展史上有如李思訓、李昭道、荊浩、關仝、董源、巨然、王維、郭熙、李唐、範中立、馬遠、夏圭、錢選、趙孟頫、黃公望、曹知白、吳鎮、倪雲林、王蒙、馬琬、王履、戴進、沈周、周臣、唐伯虎、文征明、仇英、謝時臣、董其昌、張瑞圖、王建章、藍瑛、陳洪绶、王時敏、王鑒、王翚、王原祁、弘仁、髡殘、查士标、龔賢、高岑、石濤等赫赫有名的曆代山水畫大師,然而元末明初的馬琬并非像其他畫家一樣讓人熟知,這與其作品的流傳後世之少有着重大關系,那馬琬究竟是何許人也?
據山水畫史記載,馬琬出生年月不詳,約逝世于1378年前後既明洪武年間。字文璧,号魯鈍生、灌園人,秦淮(今江蘇南京)人,長期寓居松江(今上海金山呂巷)。有志節,工詩善畫,詩工古歌行,畫長山水,官至撫州郡守。善畫山水人物,工詩能書,詩書畫時号“三絕”,元末隐居,洪武三年(1370)出知撫州。早年師從楊維桢學《春秋》,詩亦受其影響,楊維桢極推重他的畫,是以在元末清初畫壇名望甚高。元至正八年(1348),顧瑛在昆山界溪的玉山草堂成為江浙一帶文人宴遊唱和的集中地點之一,馬琬與楊維桢、張雨、倪瓒、郯韶等經常赴約。當年編印的兩本詩集《玉山草堂詩》和《西湖竹枝詞》中,都有馬琬的詩作。《西湖竹枝詞》稱他“自少有志節,詩工古歌行,尤工畫,然皆其天姿之所出也”。至正九年(1349),楊維桢到松江府呂良佐所辦璜溪義塾(在今上海金山呂巷)講授《春秋》,馬琬前往就讀。平時和貝瓊等遍遊當地山水,寫生作畫,且題上詩作,所畫山水學董源、米芾,也學黃公望。至正十年(1350)結交黃公望,受到更深影響。至正二十五年(1365),結交王蒙。王蒙作《長林話古圖》,畫楊維桢和他本人,馬琬為之題贊:
草樹離離落照間,
清言輸與兩翁閑。
就中消受無人會,
滿耳清泉滿眼山。
次年(1366年)作《春山清霁圖》卷,豐滿清秀,有董源、黃公望筆意(藏台灣故宮博物院)。此外,尚作有《瀛海圖》、《秋巒煙樹圖》、《新柳》、《雲關曉渡圖》等。貝瓊曾題詩道:“長憶青溪馬文璧,能詩能畫最風流。酒酣落筆皆天趣,剪斷巴江萬裡秋。”并說他的畫“三吳人以重價購之”。明洪武三年(1370),馬琬出任江西撫州知府。八年後,貝瓊看到他在撫州的近作《雲林隐居圖》,為之題跋,稱它“視南宮未可優劣”,并說他在畫上的詩“有歸老之志焉”。著有《灌園集》。
王錄山作品 《百年西泠》 2019年創作
這是畫史上對馬琬為數不多的記載和介紹,其他更詳細資料則實難考正查詢。然而《暮雲詩意圖》是馬琬為數不多流傳後世的代表作品,現藏于上海博物館。此畫高約96.5厘米,寬56.3厘米,作品材質為絹本設色。畫面通幅設色淡雅明快,意境遼闊幽遠,充滿詩意,主要描寫了一幅山嶺深處日暮雨後霧霭蒙蒙之景。作品由近及遠層巒逶迤,山石草木或隐或現,平崗陂陀上林蔭深秀,臨水有亭,隔溪有闆橋相接,古樸典雅,意境悠遠,山嶂煙岚輕盈若動,茅屋村舍掩映其間。山崗大坡的岩石山體用凝重柔和的披麻皴層層勾皴,表現出渾厚偉峻的勢态,充滿了視覺張力和藝術的表現力。整幅畫山重水複,谷深林茂,表現出高山博大涵容的氣度,又充滿幽深靜谧的文人氣息,山水的動靜之中,飽含了畫家高山仰止的境界。遠處峰巒聳立, 連綿起伏,與天相接。山谷之間蓊蓊郁郁,若雲若霧,村舍林木若隐若現,生意充盈。谷底溪流曲曲回環,順山勢而下, 兩岸之間以闆橋相連,透露出幾分隻在此山中的消息。中景與近景的樹木參差呼應,生機勃勃,更顯出山中日月的悠然與安閑,仿佛把人帶入與天地合一的化境。畫面在水墨勾皴的整體基調上,略染淡淡的青綠,附加薄薄的赭石提勒,使畫面呈現出濃郁的暮色蒼茫之氛圍,作品在詩性的表達上更加具有神秘而雅緻的美學特質。
馬琬《暮雲詩意圖》落款題跋簡潔明了,資訊量不是很多,但我們可以确定此幅作品創作的具體時間為公元1349年,正是馬琬壯年時期所作。畫面右上方有隸書自題:暮雲詩意,至正己醜聞七月望日 馬琬文璧作。下钤:魯鈍生白文方型印,馬琬文璧印章朱文方型印。己醜為至正九年,即公元1349年。畫面的左上方為四明僧人如阜所題五言律詩一首:
過雨白雲肥,
丹崖藓作衣。
蹬廻經茂樹,
景宴閣輕霏。
雞犬茅茨靜,
江山人事非。
何年往西崦,
高卧攬清晖。
四明僧阜物元。
然而題詩的四明僧阜物元究竟是誰?史料沒有具體詳細的記載,但此首五言律詩卻頗具畫意,别有一番文人士大夫的隐居山林不聞世事之情懷,為作品增加了不少的趣味和研究價值,也頗有王維的“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之文人氣概和妙處。自古以來隐居卧遊便是一種極為文人墨客推崇備至的處世之道,于魏晉南北朝時期逐漸形成一種風氣,後來逐漸發展成為一種“隐士文化”,成為一種較為普遍性的社會現象。文人士大夫的這一生存處世方式對古代山水畫家的創作方式也産生了較為直接且深遠的影響,尤其是兩宋及元代始初,在政治上詩意、不願與當時皇室合作的山水畫家以隐居卧遊的方式進行生活和藝術創作的文人墨客普遍居多,他們多以自己熟悉的山川物像為創作原型,以高超的筆墨技巧和獨特的人生感悟進行隐居式的創作,即為山川物像寫貌傳神,同時也錘煉出了中國古代傳統山水畫的精神氣質和隐士情懷。馬琬山水遠師董源、巨然、王蒙、米芾,近學黃公望。此幅《暮雲詩意圖》筆墨清潤、平遠曠闊、意境深幽,畫面的營造上充斥着滿滿的隐士之風。在畫法上多有董源《溪岸圖》之神韻,米南宮之妙法,但更多的是學黃公望。記得李成在《山水訣》中有這樣一段文字講述山水畫創作:凡畫山水,先立賓主之位;次定遠近之形。然後穿鑿景物、擺布高低。落筆無令太重,重則濁而不清;不可太輕,輕則燥而不潤。渾染過渡則不接,辟綽繁細則失神。此段山水畫要訣簡單明了的解讀和講述了山水畫創作當中的重要關系,我常以此段文字來品讀曆代名畫,似乎好作品都不失此種關系論述,當然馬琬的這幅《暮雲詩意圖》也可完全以李成之山水畫訣來解讀。
馬琬《暮雲詩意圖》整幅畫面的布局以高峻的峰岫山巒和巨大的崗石作為主體,具有雄偉壯闊的氣勢。同時布置潺潑和跳躍的溪泉、茂盛的草木和闆橋茅舍,并在群峰間烘染缭繞氤氲的雲霭,使境界顯得既蒼莽又空靈。馬琬此作用運了平遠、深遠式的畫面透視表現,巧妙的把山巒、溪水、草木、煙雲及民居、亭橋有機地組合成一體,使畫面氣脈流通,神彩煥發。通幅創作可依據畫面層次分為三段,即近景、中景、遠景。作品近景處為連綿起伏的丘石,跌宕不平,大小相間,依次延伸至中景,使得畫面充滿了節奏感。丘石山崗上林木叢生,枝葉十分繁密,郁郁蔥蔥,一片碧綠的山村風光,正是盛夏萬木榮茂的季節。山腳下右側溪流彙聚成一泓潭水,溪水似有流動之态,形成微微波紋,使畫面顯得更為靈動精緻。溪岸上的四角涼亭獨居畫眼之位,空靈而别緻,簡單的筆墨線條勾勒出賦有立體感的建築結構,單純而淡雅的赭石色渾染涼亭之頂,恰好與畫面遠處的村居遙相呼應,恰到好處。
王錄山作品 《夢裡依稀是家山》 2019年創作
作品中景即從山腳平坡處開始,座落着屋宇房舍數間,三三兩兩平列于山坳之間,掩映在茫茫暮霭之中,在山間和叢樹之下,半露半現,朦朦胧胧,猶如仙境。屋内似有隐居山林的高士在此寫詩作畫、彈琴煮茗、飲酒插花,叫人浮想聯翩、畫意不斷。畫面中央處有兩棵挺拔的大樹,前後錯落有緻,一濃一淡層次分明,掩映着遠處的山體,更與近景中的樹木遙相呼應、更加明晰了畫面由近及遠、變化而統一的畫面美感。中景右邊兩岸間高架闆橋一座,用其簡單直接的線條勾勒,使作品的畫面意蘊轉向畫外,引人無限遐想。橋下的溪水潺潺流動,溪水中橫立大小不一的山石和碎石,露出水面,前後相間,設色從上往下由漸變而統一,極具形式感和畫面的整體性。闆橋的右側又有深淺變化的一組林木聳立,靠左有一枯木向舒展,枯枝遒勁有力,積極向上延伸,給畫面一種合抱式的賦有向上意味的精神層面,也與左岸及近景中的林木呼應,使得畫面更加和諧統一、氣韻生動。此幅作品的中景精彩處,可以以明人唐寅《六如居士畫譜》所言釋之。既凡畫,氣韻生動本乎遊心,神采生于用筆。意在筆先,筆盡意足,雖不能盡夫賞閱之精,而工拙亦略可見。或有高人聖士,寄興寓情,當求諸筆墨之外,方為得趣。畫一樹一石,當逸墨撇脫,有士人家風,才多,便入畫工之流矣。馬琬此幅作品的創作,可以說是氣韻生動、神采奕奕,既有文人士大夫之情懷,又不失草莽布衣之山野氣。
畫面遠景中央為群峰疊嶂而上,互相掩映,山石亘連,層疊起伏,山巅沖入雲霄,雲霧彌漫,霧霭沉沉,時隐時顯,似與天水相接。遠景主峰的墨色跟前面近景的墨色一樣重,從某種程度上增加了畫面的幽深森密的氣氛和畫面的動态,這種畫面處理似乎與北宋範中立的《溪山行旅圖》有着異曲同工之妙,寫實與寫意形神兼備。山巒、坡石和主峰,運用了凝重而柔和的披麻皴,反複勾勒皴擦,畫中用筆雄強老練,但又富有韌性,很是肯定灑脫,使得山體圓潤渾厚。山頂和山腳卵石的畫法都來源于董源筆意,而筆法相對較為簡潔明快。遠山及叢林多用水墨橫點,或用水墨輕染淡抹,此種畫面處理來自于米家山水,把煙雨迷霧的雨霁氣象更為生動直接地表現出來。整幅作品在設色上别具特色,在馬琬所傳世的作品中尤為少見,即在水墨皴染的基調上,用極其巧妙的手法,敷以淡淡青綠烘托,峰巅向陽面敷以薄薄一層赭石,樹葉以簡單明快的花青色點染,顯示了物象在晚霞輝映下微妙的光色變化和山色氤氲之氣息,深得山川物像之真性情。明人唐志契在其所著《繪事微言》中有雲:凡畫山水,最要得山水性情。得其性情,山便得環抱起伏之勢,如跳如坐,如俯如仰,如挂腳,自然山情即我情,山性即我性,而落筆不生軟矣。水亦便得濤浪潆洄之勢,如绮如鱗,如雲好恕,如鬼聞,自然水性即我性,水情即我情,而落筆不呆闆矣。或問山水,何性情之有?不知山性雖止,而情态則面面生動;水性雖流,而情狀則浪浪具形。《暮雲詩意圖》皆為馬琬性情真至、才思精集之妙造矣!然而通過此幅作品也可以看出作者馬琬融彙了米芾米家山水墨法和水墨兼施的青綠渾染手法,格凋渾厚肅穆又明秀溫潤,用淡墨、濃墨、積墨、淡彩、用獨具匠心的處理手段,表現出山川、霧霭、風雨晦明之變幻姿态,深得山川之神氣、雲水之靈氣。
縱觀中國古代傳統山水畫史,真是群星璀璨,每一位畫家都綻放着屬于自己獨有的光芒,更啟發着後世中國繪畫的演變和發展。當然,一個時代的人類社會文明,必然會影響到下一個時代及往後所有時代的文明程序,至今在我們各類藝術教學當中,都非常重視着傳統,常常以繼承傳統和發揚傳統為當下學習的重要方向,尤其是我們中國繪畫,傳統便是最重要的根基,它直接影響着這個畫家是否可以走遠的問題。近現代山水畫大師李可染講“用最大的力氣打進去,再用最大的勇氣打出來”。長安畫派有“一手伸向傳統,一手伸向生活”的創作理念,可見傳統對于近現代及當代中國畫創作發展的重要性。多年來我受益于傳統的東西太多太多,我也相信大部分耳熟能詳的傳世名畫同樣也影響和改變了很多畫家的創作思路,而在這傳統藝術的浩瀚海洋裡,馬琬《暮雲詩意圖》也是一艘五髒俱全、精美絕倫的大船,在我學習傳統山水畫的某一個時段裡,它給予我猶如燈塔式的藝術創作方向,從中吸取了不少山水畫創作和畫面細節處理的手段方法。
摘要:
元末明初、山水畫、馬琬、暮雲詩意圖
關鍵詞:
馬琬、傳統繪畫、山水、董源、巨然、範寬、黃公望、筆墨、披麻皴、米芾
參考文獻:
鄧紹基、楊鐮.《中國文學家大辭典 遼金元卷》,北京中華書局。
明唐志契著、張曼華校注《繪事微言》,山東畫報出版社。
傅抱石著《中國繪畫理論》,江蘇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