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class="pgc-h-arrow-right">詩、書、畫“三絕”的元末明初畫家馬琬</h1>
馬琬(?—1378?)元末明初畫家。字文璧,号魯鈍生、灌園人。秦淮(今江蘇南京)人,長期寓居松江。有志節,工詩善畫,詩工古歌行,畫長山水,官至撫州郡守。善畫山水人物,工詩能書。詩書畫時号“三絕”。山水遠師董源 , 巨然 , 米芾 ,近學 黃公望 ,筆墨清潤,平遠曠闊,取景獨絕。亦善畫人物,工詩文、 書法 ,人稱三絕,頗負時譽。元末隐居,洪武三年(1370)出知撫州。早年從楊維桢學《春秋》,詩亦受其影響。楊極推重他的畫,是以名望甚高,“三吳人以重金購之”。曾将所作五百篇結為《灌園集》,由貝瓊作序,但今無傳本。生平事迹見《西湖竹枝集》、貝瓊《灌園集序》(《清江集》卷七)、《跋馬文璧雲林隐居圖後》(《清江集》卷一三)。
馬琬的山水畫風格楷模黃公望是顯而易見、毋庸置疑的,明顧複《平生壯觀》卷九“圖繪·元·馬琬”就多處提及他“規模大癡,甚妙”、“山水學大癡”、“玄宰(明董其昌)題為子久,實文璧作”、“畫學大癡,玄宰以子久題之,實文璧也”。馬琬的老師楊維桢在《東維子文集》卷廿八《跋〈君山吹笛圖〉》曰:“華亭沈生瑞,嘗從餘遊,得畫法于大癡道人。……抑餘有感于是者,予往年與大癡道人扁舟東西泖間,或乘興涉海,抵小金山,道人出所制小鐵笛,令餘吹《洞庭曲》,道人自歌小海(?)和之,不知風作水橫,舟楫揮舞,魚龍悲嘯也。”說明當年楊維桢跟黃公望都曾活動在松南地區,這樣,馬琬跟黃公望在至正九年同一年之中分别創作了一系列雪景山水畫的原因既耐人尋味,又足以迎刃而解了。因為追随楊維桢與垂老的畫壇魁首黃公望,馬琬山水畫面目自然得大癡神韻。至于這一年他們都好畫雪景山水的原因,黃公望在《九峰雪霁圖》有一段自識對這一特殊氣候背景作了交代:“至正九年春正月,為彥功作雪山,次春雪大作,凡兩三次,直至畢工方止,亦奇事也。大癡道人,時年八十有一,書此以記歲月雲。”案“彥功”為元代文人、後至元間江蘇常熟知州班惟志表字,黃公望或因鄉誼與之結緣贈畫;而馬琬同一年贈《雪岡度關圖》者“彥明”,據上海博物館藏元明之間好任俠擊劍走馬和杜門揮毫日費千紙,明洪武初卒而以善書名聞天下的蘇州宋克《草書唐人歌卷》自識:“至正二十年(1360)三月,餘訪雲間友人徐彥明,盤桓甚久。彥明以卷索書,為錄唐人歌以複之。然燈下醉餘,恣意塗抹,醜惡頓露,胡能逃識者之指目哉?東吳宋克識。”可見宋克此卷正應徐彥明請所書;而至正間雲間徐彥明者,疑即馬琬贶贈《雪岡度關圖》對象。經檢《元人傳記資料索引》表字“彥明”者甚夥達廿四人之衆,其中張德昭者,字彥明,邢台人,至正間為華亭縣尹;而徐彥明未列在案,詳細生平、背景以及與馬琬關系待考。馬琬贈畫疑似對象同時同名字“彥明”者有三,究竟該是姓徐姓張,又究竟是邢台張德昭還是甫裡張彥明,均留待作更進一步考察。
元至正八年(1348),顧瑛在昆山界溪的玉山草堂成為江浙一帶文人宴遊唱和的集中地點之一,馬琬與楊維桢、張雨、倪瓒、郯韶等經常赴約。當年編印的兩本詩集《玉山草堂詩》和《西湖竹枝詞》中,都有馬琬的詩作。《西湖竹枝詞》稱他“自少有志節,詩工古歌行,尤工畫,然皆其天姿之所出也”。
《雪岡渡關圖》元 馬琬 絹本墨筆,縱125.4厘米,橫57.2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為雪景山水,描繪崇山峻嶺均為積雪覆寫,崖頭隐約點綴着短小的叢樹,山谷間有林木、水榭掩映,雪霧煙岚在崖隙間彌散,山腳下,長松依然清翠昂然,整個畫面散發着荒寒蕭索之氣。這種雪景的畫法完全師從黃公望《九峰雪霁圖》,畫家利用絹索潔白的質地,以淡墨洪染出天空、水面,以墨筆淡淡勾出景物輪廓,顯現出雪景的晶瑩透明。自識“雪岡度關,文壁為彥明作”。

《喬岫幽居圖》 元 馬琬 絹本淺設色 119.9x57.8厘米 中國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喬岫幽居圖》以輕松的筆調生動地表現了雪景山林之氣象,是馬琬山水畫中的精品。此畫以高遠法構圖,描繪了深山裡隆冬積雪後的壯麗景色。畫面中,白雪覆寫下的高嶺、斷崖、平崗層層疊疊,錯落有緻;山腳下老松傲然挺立;在左下方的山道上,一位隐士賞雪歸來,正騎着毛驢拾級而上,前後有二仆相随而行;中間的半山腰築有屋宇,可能是隐士的居所;屋宇的後上方,從更高的山崖的縫隙間湧出—股飛瀑,直墜而下……通幅氣象潔淨清幽、肅穆凝寒。
《喬岫幽居圖》用筆簡練,皴筆少,暈染多。天與水的部分用淡墨渲染;山石部分勾染結合,先用松動、靈活的線條勾出山石的輪廓與結構,再以深淺不同的墨色将其暈染得秀潤、空淨。這種處理方法恰當地表現出了雪後山石明潔晶瑩的感覺,極具藝術感染力。馬琬的山水畫從黃公望那裡學了很多東西,不僅是具體的技法,如山石的皴法、苔點的點法等,還在畫的立意上,直接受他影響。比如這幅《喬岫幽居圖》,從立意到構圖,都非常像黃公望的《九峰雪霁圖》。同樣的形式、同樣的畫面,隻不過黃公望的藝術處理手段更加高明,刻畫出來的“九峰雪霁”好似人間仙境。而到了馬琬筆下,景物變得瑣碎,趨向生活化,畫面也熱鬧了許多。這正是因為兩人的藝術感悟與思想境界不同造成的。
《暮雲詩意圖》元 馬琬 紙本水墨 縱95.6厘米、橫56.3厘米 上海博物館
《暮雲詩意圖》上自題:"暮雲詩意(隸書), 至正已醜閏七月望日馬琬壁作"。下钤"魯鈍生"白文方印,"馬琬文璧印章"朱方方印。己醜為至正九年,即公元1349年。畫幅另有四明僧如阜(字物元)題五律一首。
作品賞析
此圖描寫:山嶺深處、日暮雨後之景;層巒逶迤,或隐或現,平崗陂陀上,林木深秀,臨水有亭,隔溪闆橋相接;山嶂煙岚輕動,茅屋村舍掩映。峰巅向陽面輕抹赭紅, 宛如反照之色, 大自然籠罩在光色變幻之中, 生意盎然。臨水有亭,隔溪闆橋接岸。遙岑層疊起伏,雲霧彌漫。崗陵轉折深處村舍掩映,暮霭茫茫。樹葉點染花青,使物像呈現出暮色蒼茫的氣氛。所表現的意境極富詩意。巨崗坡石用凝重柔和的披麻皴層層勾皴,表現出渾厚偉峻的形勢。全圖在水墨勾皴的基調上,略染淡淡的青綠,山巅陽面暈染薄薄的赭石,崗巒坡石畫法師承董源,皴染圓渾沉厚,但遠山及業林則多用水墨橫點,出自米氏雲山體系。全圖在水墨勾皴的基調上,敷以淡淡的青綠,峰巅向陽面罩染赭石,表現出夕陽輝映下山嶺微妙的光色變化,為馬琬别具風格的作品。
《春山清霁圖卷》元馬琬 中國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春山清霁》。畫中高山層層疊疊突起,林木長長矗立,清溪蜿蜒,漁舟搖搖,山村亭閣,曲徑相通,滋潤的筆墨,體會出大地草木華茲。款題:“春山清霁(楷書)。至正丙午歲(1366年)春正月望日,馬文璧畫于書聲齋。”丙午(1366年)去黃公望《富春山居》之“庚寅”(1350年)題記,隻有滿15年之距離。山脈蜿蜒,溪流曲折,有人蕩舟其間。沙洲上樹木成林,山間叢樹蓊郁,構境優美深曲。山石用長披麻皴繁皴密點,書風近董源、巨然。全幅結構皴法,大抵出于元黃公《望富山居圖》,如以近景主山峰的造形,遠山一列丘陵起伏,近者淡遠者濃,與皴法運用,勾線塗抹,幾與《富春山居》相同;此“春山”也不盡讓人想起同樣的畫《富春山居》……
《秋林釣艇圖》元 馬琬 紙本 92X38cm 中國台北故宮博物院
上方陶九成隸書識雲。柔兆涒灘八月望。餘侍原實孫先生過楊翁。留飲竟日。焚香啜茗。雅論清事。酒餘。翁出扶風馬文璧氏所畫樹石一幅。上有臧祥卿漚鳥。求孫先生題詠。翌日詩成。命予作篆籀。乃書於上。姑此以識歲月雲。南村陶九成。钤印一。陶氏九成。詩塘禦題(乾隆戊午禦題。詩文不錄)。題簽乾隆禦題。馬文璧秋林釣艇真迹。内府珍藏。簽上有乾隆宸翰一玺。鑒藏寶玺 五玺全。禦書房鑒藏寶。嘉慶禦覽之寶。宣統禦覽之寶。宣統鑒賞。無逸齋精鑒玺。收傳印記 神品。墨林山人。天籁閣。項墨林鑒賞章。退密。葫蘆式。項子京家珍藏。檇李項氏士家寶玩。子京父印。項元汴印。墨林秘玩。項墨林父秘笈之印。尚書世家。
其他作品:
顧紹骅于二〇二〇年九月二十日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