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元代马琬《暮云诗意图》
暮云诗意知马琬
——元代马琬《暮云诗意图》赏析
王录山 | 文
中国的传统绘画源远流长,它根植于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土壤中,古往今来,经过历代不断的革新变异和发展,形成了融汇着整个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底蕴、艺术素养、美学思想、哲学观念、审美意识和思维方式的完整的艺术体系,他是我们优秀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着独特的中国气魄和华夏之风。而在它几千年历史悠久的发展过程中,留下了无数的旷世杰作,流传至今的每一幅名画,都是我们中华民族最伟大、最重要、最智慧的宝贵财富,今天我以一幅元代末期代表性画家马琬的《暮云诗意图》山水作品做以简单的鉴赏解读。
其实对于中国古代山水画史而言,马琬一名相对陌生,从隋朝的展子虔开始,在山水画发展史上有如李思训、李昭道、荆浩、关仝、董源、巨然、王维、郭熙、李唐、范中立、马远、夏圭、钱选、赵孟頫、黄公望、曹知白、吴镇、倪云林、王蒙、马琬、王履、戴进、沈周、周臣、唐伯虎、文征明、仇英、谢时臣、董其昌、张瑞图、王建章、蓝瑛、陈洪绶、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弘仁、髡残、查士标、龚贤、高岑、石涛等赫赫有名的历代山水画大师,然而元末明初的马琬并非像其他画家一样让人熟知,这与其作品的流传后世之少有着重大关系,那马琬究竟是何许人也?
据山水画史记载,马琬出生年月不详,约逝世于1378年前后既明洪武年间。字文璧,号鲁钝生、灌园人,秦淮(今江苏南京)人,长期寓居松江(今上海金山吕巷)。有志节,工诗善画,诗工古歌行,画长山水,官至抚州郡守。善画山水人物,工诗能书,诗书画时号“三绝”,元末隐居,洪武三年(1370)出知抚州。早年师从杨维桢学《春秋》,诗亦受其影响,杨维桢极推重他的画,因此在元末清初画坛名望甚高。元至正八年(1348),顾瑛在昆山界溪的玉山草堂成为江浙一带文人宴游唱和的集中地点之一,马琬与杨维桢、张雨、倪瓒、郯韶等经常赴约。当年编印的两本诗集《玉山草堂诗》和《西湖竹枝词》中,都有马琬的诗作。《西湖竹枝词》称他“自少有志节,诗工古歌行,尤工画,然皆其天姿之所出也”。至正九年(1349),杨维桢到松江府吕良佐所办璜溪义塾(在今上海金山吕巷)讲授《春秋》,马琬前往就读。平时和贝琼等遍游当地山水,写生作画,且题上诗作,所画山水学董源、米芾,也学黄公望。至正十年(1350)结交黄公望,受到更深影响。至正二十五年(1365),结交王蒙。王蒙作《长林话古图》,画杨维桢和他本人,马琬为之题赞:
草树离离落照间,
清言输与两翁闲。
就中消受无人会,
满耳清泉满眼山。
次年(1366年)作《春山清霁图》卷,丰满清秀,有董源、黄公望笔意(藏台湾故宫博物院)。此外,尚作有《瀛海图》、《秋峦烟树图》、《新柳》、《云关晓渡图》等。贝琼曾题诗道:“长忆青溪马文璧,能诗能画最风流。酒酣落笔皆天趣,剪断巴江万里秋。”并说他的画“三吴人以重价购之”。明洪武三年(1370),马琬出任江西抚州知府。八年后,贝琼看到他在抚州的近作《云林隐居图》,为之题跋,称它“视南宫未可优劣”,并说他在画上的诗“有归老之志焉”。著有《灌园集》。
王录山作品 《百年西泠》 2019年创作
这是画史上对马琬为数不多的记载和介绍,其他更详细资料则实难考正查询。然而《暮云诗意图》是马琬为数不多流传后世的代表作品,现藏于上海博物馆。此画高约96.5厘米,宽56.3厘米,作品材质为绢本设色。画面通幅设色淡雅明快,意境辽阔幽远,充满诗意,主要描写了一幅山岭深处日暮雨后雾霭蒙蒙之景。作品由近及远层峦逶迤,山石草木或隐或现,平岗陂陀上林荫深秀,临水有亭,隔溪有板桥相接,古朴典雅,意境悠远,山嶂烟岚轻盈若动,茅屋村舍掩映其间。山岗大坡的岩石山体用凝重柔和的披麻皴层层勾皴,表现出浑厚伟峻的势态,充满了视觉张力和艺术的表现力。整幅画山重水复,谷深林茂,表现出高山博大涵容的气度,又充满幽深静谧的文人气息,山水的动静之中,饱含了画家高山仰止的境界。远处峰峦耸立, 连绵起伏,与天相接。山谷之间蓊蓊郁郁,若云若雾,村舍林木若隐若现,生意充盈。谷底溪流曲曲回环,顺山势而下, 两岸之间以板桥相连,透露出几分只在此山中的消息。中景与近景的树木参差呼应,生机勃勃,更显出山中日月的悠然与安闲,仿佛把人带入与天地合一的化境。画面在水墨勾皴的整体基调上,略染淡淡的青绿,附加薄薄的赭石提勒,使画面呈现出浓郁的暮色苍茫之氛围,作品在诗性的表达上更加具有神秘而雅致的美学特质。
马琬《暮云诗意图》落款题跋简洁明了,信息量不是很多,但我们可以确定此幅作品创作的具体时间为公元1349年,正是马琬壮年时期所作。画面右上方有隶书自题:暮云诗意,至正己丑闻七月望日 马琬文璧作。下钤:鲁钝生白文方型印,马琬文璧印章朱文方型印。己丑为至正九年,即公元1349年。画面的左上方为四明僧人如阜所题五言律诗一首:
过雨白云肥,
丹崖藓作衣。
蹬廻经茂树,
景宴阁轻霏。
鸡犬茅茨静,
江山人事非。
何年往西崦,
高卧揽清晖。
四明僧阜物元。
然而题诗的四明僧阜物元究竟是谁?史料没有具体详细的记载,但此首五言律诗却颇具画意,别有一番文人士大夫的隐居山林不闻世事之情怀,为作品增加了不少的趣味和研究价值,也颇有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之文人气概和妙处。自古以来隐居卧游便是一种极为文人墨客推崇备至的处世之道,于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渐形成一种风气,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隐士文化”,成为一种较为普遍性的社会现象。文人士大夫的这一生存处世方式对古代山水画家的创作方式也产生了较为直接且深远的影响,尤其是两宋及元代始初,在政治上诗意、不愿与当时皇室合作的山水画家以隐居卧游的方式进行生活和艺术创作的文人墨客普遍居多,他们多以自己熟悉的山川物像为创作原型,以高超的笔墨技巧和独特的人生感悟进行隐居式的创作,即为山川物像写貌传神,同时也锤炼出了中国古代传统山水画的精神气质和隐士情怀。马琬山水远师董源、巨然、王蒙、米芾,近学黄公望。此幅《暮云诗意图》笔墨清润、平远旷阔、意境深幽,画面的营造上充斥着满满的隐士之风。在画法上多有董源《溪岸图》之神韵,米南宫之妙法,但更多的是学黄公望。记得李成在《山水诀》中有这样一段文字讲述山水画创作:凡画山水,先立宾主之位;次定远近之形。然后穿凿景物、摆布高低。落笔无令太重,重则浊而不清;不可太轻,轻则燥而不润。浑染过渡则不接,辟绰繁细则失神。此段山水画要诀简单明了的解读和讲述了山水画创作当中的重要关系,我常以此段文字来品读历代名画,似乎好作品都不失此种关系论述,当然马琬的这幅《暮云诗意图》也可完全以李成之山水画诀来解读。
马琬《暮云诗意图》整幅画面的布局以高峻的峰岫山峦和巨大的岗石作为主体,具有雄伟壮阔的气势。同时布置潺泼和跳跃的溪泉、茂盛的草木和板桥茅舍,并在群峰间烘染缭绕氤氲的云霭,使境界显得既苍莽又空灵。马琬此作用运了平远、深远式的画面透视表现,巧妙的把山峦、溪水、草木、烟云及民居、亭桥有机地组合成一体,使画面气脉流通,神彩焕发。通幅创作可依据画面层次分为三段,即近景、中景、远景。作品近景处为连绵起伏的丘石,跌宕不平,大小相间,依次延伸至中景,使得画面充满了节奏感。丘石山岗上林木丛生,枝叶十分繁密,郁郁葱葱,一片碧绿的山村风光,正是盛夏万木荣茂的季节。山脚下右侧溪流汇聚成一泓潭水,溪水似有流动之态,形成微微波纹,使画面显得更为灵动精致。溪岸上的四角凉亭独居画眼之位,空灵而别致,简单的笔墨线条勾勒出赋有立体感的建筑结构,单纯而淡雅的赭石色浑染凉亭之顶,恰好与画面远处的村居遥相呼应,恰到好处。
王录山作品 《梦里依稀是家山》 2019年创作
作品中景即从山脚平坡处开始,座落着屋宇房舍数间,三三两两平列于山坳之间,掩映在茫茫暮霭之中,在山间和丛树之下,半露半现,朦朦胧胧,犹如仙境。屋内似有隐居山林的高士在此写诗作画、弹琴煮茗、饮酒插花,叫人浮想联翩、画意不断。画面中央处有两棵挺拔的大树,前后错落有致,一浓一淡层次分明,掩映着远处的山体,更与近景中的树木遥相呼应、更加明晰了画面由近及远、变化而统一的画面美感。中景右边两岸间高架板桥一座,用其简单直接的线条勾勒,使作品的画面意蕴转向画外,引人无限遐想。桥下的溪水潺潺流动,溪水中横立大小不一的山石和碎石,露出水面,前后相间,设色从上往下由渐变而统一,极具形式感和画面的整体性。板桥的右侧又有深浅变化的一组林木耸立,靠左有一枯木向舒展,枯枝遒劲有力,积极向上延伸,给画面一种合抱式的赋有向上意味的精神层面,也与左岸及近景中的林木呼应,使得画面更加和谐统一、气韵生动。此幅作品的中景精彩处,可以以明人唐寅《六如居士画谱》所言释之。既凡画,气韵生动本乎游心,神采生于用笔。意在笔先,笔尽意足,虽不能尽夫赏阅之精,而工拙亦略可见。或有高人圣士,寄兴寓情,当求诸笔墨之外,方为得趣。画一树一石,当逸墨撇脱,有士人家风,才多,便入画工之流矣。马琬此幅作品的创作,可以说是气韵生动、神采奕奕,既有文人士大夫之情怀,又不失草莽布衣之山野气。
画面远景中央为群峰叠嶂而上,相互掩映,山石亘连,层叠起伏,山巅冲入云霄,云雾弥漫,雾霭沉沉,时隐时显,似与天水相接。远景主峰的墨色跟前面近景的墨色一样重,从某种程度上增加了画面的幽深森密的气氛和画面的动态,这种画面处理似乎与北宋范中立的《溪山行旅图》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写实与写意形神兼备。山峦、坡石和主峰,运用了凝重而柔和的披麻皴,反复勾勒皴擦,画中用笔雄强老练,但又富有韧性,很是肯定洒脱,使得山体圆润浑厚。山顶和山脚卵石的画法都来源于董源笔意,而笔法相对较为简洁明快。远山及丛林多用水墨横点,或用水墨轻染淡抹,此种画面处理来自于米家山水,把烟雨迷雾的雨霁气象更为生动直接地表现出来。整幅作品在设色上别具特色,在马琬所传世的作品中尤为少见,即在水墨皴染的基调上,用极其巧妙的手法,敷以淡淡青绿烘托,峰巅向阳面敷以薄薄一层赭石,树叶以简单明快的花青色点染,显示了物象在晚霞辉映下微妙的光色变化和山色氤氲之气息,深得山川物像之真性情。明人唐志契在其所著《绘事微言》中有云:凡画山水,最要得山水性情。得其性情,山便得环抱起伏之势,如跳如坐,如俯如仰,如挂脚,自然山情即我情,山性即我性,而落笔不生软矣。水亦便得涛浪潆洄之势,如绮如鳞,如云好恕,如鬼闻,自然水性即我性,水情即我情,而落笔不呆板矣。或问山水,何性情之有?不知山性虽止,而情态则面面生动;水性虽流,而情状则浪浪具形。《暮云诗意图》皆为马琬性情真至、才思精集之妙造矣!然而通过此幅作品也可以看出作者马琬融汇了米芾米家山水墨法和水墨兼施的青绿浑染手法,格凋浑厚肃穆又明秀温润,用淡墨、浓墨、积墨、淡彩、用独具匠心的处理手段,表现出山川、雾霭、风雨晦明之变幻姿态,深得山川之神气、云水之灵气。
纵观中国古代传统山水画史,真是群星璀璨,每一位画家都绽放着属于自己独有的光芒,更启发着后世中国绘画的演变和发展。当然,一个时代的人类社会文明,必然会影响到下一个时代及往后所有时代的文明进程,至今在我们各类艺术教学当中,都非常重视着传统,常常以继承传统和发扬传统为当下学习的重要方向,尤其是我们中国绘画,传统便是最重要的根基,它直接影响着这个画家是否可以走远的问题。近现代山水画大师李可染讲“用最大的力气打进去,再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长安画派有“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的创作理念,可见传统对于近现代及当代中国画创作发展的重要性。多年来我受益于传统的东西太多太多,我也相信大部分耳熟能详的传世名画同样也影响和改变了很多画家的创作思路,而在这传统艺术的浩瀚海洋里,马琬《暮云诗意图》也是一艘五脏俱全、精美绝伦的大船,在我学习传统山水画的某一个时段里,它给予我犹如灯塔式的艺术创作方向,从中吸取了不少山水画创作和画面细节处理的手段方法。
摘要:
元末明初、山水画、马琬、暮云诗意图
关键词:
马琬、传统绘画、山水、董源、巨然、范宽、黄公望、笔墨、披麻皴、米芾
参考文献:
邓绍基、杨镰.《中国文学家大辞典 辽金元卷》,北京中华书局。
明唐志契著、张曼华校注《绘事微言》,山东画报出版社。
傅抱石著《中国绘画理论》,江苏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