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三秦文化——陝南人文曆史

作者:北有胡楊

你印象中陝南是什麼樣?

彎彎路、陡坡坡,一山更比一山高。

東一戶、西一戶,隻聽聲來不見人。

水彎彎、路彎彎,一景更比一景美。

三秦文化——陝南人文曆史

作為巴山蜀水之地,陝南以其特别的地理位置和曆史文化因素,形成了它特别的陝南韻味。它有别與關中和陝北傳統的三秦文化,“秦風楚韻”是它典型的文化特征,其中商洛、安康、漢中便是陝南文化的代表,它們雖同為陝南,卻又大不不相同,進而更加增添陝南獨特文化的魅力。

陝南簡介

三秦文化——陝南人文曆史

大巴山

史記《項羽本紀》有載“而三分關中,王秦降将以距塞漢王。項王乃立章邯為雍王,王鹹陽以西,都廢丘。長史欣者,故為栎陽獄掾,嘗有德于項梁;都尉董翳者,本勸章邯降楚。故立司馬欣為塞王,王鹹陽以東至河,都栎陽;立董翳為翟王,王上郡,都高奴。”三位諸侯王都是秦降将,故人們稱他們為三秦王。

與之相應地,這三諸侯國之地稱為三秦,沿襲下來,“三秦”也就成為了陝西的代稱。

三秦文化——陝南人文曆史

陝南3市

從地域文化的一緻性上考慮,以三秦來代表陝西是不太合适的。陝南北靠秦嶺、南倚巴山,漢江自西向東穿流而過。陝南從西往東依次是漢中、安康、商洛三地。陝南的漢中、安康自然條件方面具有明顯的南方地區特征。漢中、安康尤其是漢中,接近四川、重慶,通常采用四川、重慶方言。陝南商洛位于陝西省東南部,有南北過渡的氣候條件以及秦楚文化融合的人文特征,商洛北部的方言接近陝西官話,西部、南部各縣方言比較多呈現出南北方言荟萃的特點,有“秦風楚韻”之稱。

明顯地,秦嶺以南的漢水谷地,自古至今,其地域文化受楚文化影響較深;隴中和甯南黃土丘陵地區倒是與關中、陝北在民俗文化上表現出了較大的一緻性。

那麼巴山蜀地這一方水土是如何灌溉這一方人?

三秦文化——陝南人文曆史

陝南韻味

在陝西三大闆塊的文化底色中,關中以農耕文化的曆史延續性創造了燦爛的農耕文化,與此種文明相輔相成的儒家文化便作為其文化的主要思想基礎而形成了重本輕末,重農輕商和以“躬行家教為本”的個性,陝北則以遊牧文化的底色雜以江南色澤,形成了農耕文明與遊牧文明共同構成的強悍與粗犷,細膩奔放但不委婉,挑戰傳統而無傳統的剽悍疏狂。而陝南三大闆塊均以漁獵文化作為其最基本的生存特征而具有鮮明的内傾性和柔韌品格。崇尚道義與信奉儒家文化,向往人的自由超脫而信奉道家文化,明顯的山神崇拜,是陝南文化共有的個性。

三秦文化——陝南人文曆史

丹江

陝南地處秦嶺以南,山大溝深,屬于典型的江南文化特征。從地理因素來看,商洛兼有東接中原之利,丹江東南出秦嶺與漢江交彙,可南下湖廣,有着極為明顯的中原文化個性且兼有湖廣特征,人多出漢口而不北上關中,受湖廣的文化浸淫較深而傳統的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均在此有較深的根基。

三秦文化——陝南人文曆史

丹江流域

(一)商洛:儒家文化的深厚底蘊

從中國地形地理圖中可以看出,商洛以其攬中原大地,俯江漢平原的有利因素和東依河南而占中原農耕文化之利,南沿丹江而南下荊襄使之得河川之便,因而在曆史上,商洛看起來似乎很少與關中來往而僅以關中的藍田藍關古道作為南通中原的捷徑保持着與長安的聯系。

三秦文化——陝南人文曆史

陝南獵魚

地理上的偏避和山大溝深,且受農耕文明的影響較深,使商洛文化中兼有漁獵文明、江南遊耕文明的多重性質。如果說,儒家文化是農業文明的思想基礎,具有較為濃郁的倫理色彩;注重于個體的人格陶冶而呈現出重人本,重教化而偏重于個體的人格修煉的話,那麼遊耕文明和漁獵文明混合的雜色,則使得商洛的文化個性更呈現出除對儒學的信仰之外對山的崇拜,對水的敬畏。對土地的依戀和對自然神秘力量的穎服。相對來說,商洛地區土地貧脊,山大山多而無江南丘陵地帶的遊耕之便,山大水少也無江南的大江大川,故而在其文化原色中,遊耕文明的特質表現得并不充分而更多的是漁獵文化中常常出現的對山的崇拜、對動物、植物的隐秘圖騰,向往儒化的人格方式,進而使之整體地呈現出較高的文化修養和狹隘封閉的人文心态。

三秦文化——陝南人文曆史

漢中油菜花

(二)漢中:質樸厚重而狡黠的文化韻味

漢中因地處漢江中遊而定名,且因其據秦嶺以南,大巴山以北處于秦蜀之間而為曆代兵家所倚重。早在公元前312年秦惠王時就設漢中郡。秦末楚漢相争時劉邦曾被封為漢中王,東漢末年漢中人張魯曾創立政教合一的割據政權,三國時漢中成為蜀漢政權與曹魏政權争奪的重點,魏晉南北朝時,漢中又成為南北政權争奪的軍事重鎮,各朝各代屢縮屢減,屢增屢加,治所面積也減盈不止。漢中為陝南的物資集散中心和重要的工農業城市,因地處漢江谷地和秦巴山間,素有陝西小江南之稱,盆地内物産豐富,是陝西重要的糧食生産基地,是陝西境内最為典型的漁耕文化地區。

三秦文化——陝南人文曆史

漢中地理位置

曆史上的漢中,因卡由秦入蜀的咽喉要道而向為兵家所看重。中國曆史的楚漢相争、蜀魏之争,使漢中産生了巨大的影響,褒斜棧道、子午道、拜将台、蕭何月下追韓信,褒姒的傳說、魯班的傳說、諸葛亮的傳說、張良的傳說、蔡倫等一大批中國曆史上的名人轶事和文化遺存,使漢中在中國文化史中占要地位,也使漢中的文化個性具有豐富多彩的内涵和多姿多樣的曆史精神。

三秦文化——陝南人文曆史

武侯祠

曆代兵家之是以看重漢中,除地理位置的因素外,豐富的出産也使得他們把據漢中而扼巴蜀出關隴作為進退可依的橋頭堡,諸葛亮六出祁山均以漢中為根據地,造木牛流馬也以漢中為大學營,同時漢中還因出美女褒姒而聞名,西周王朝因褒姒而傾覆的曆史故事,西漢時郎官張骞出使西域和開創絲綢之路的壯舉,東漢蔡倫造紙術,以及武候祠、蔡倫墓、拜将台、張良廟等文物古迹和發明創造,使漢中具有了和漢唐長安同等重要的文化價值。是以,可以說,漢中文化,具有着較之于陝北、商洛、安康更為重要的人文品德和曆史文化個性,有着三秦大地除長安外任何地方都無可比拟的文化價值。

三秦文化——陝南人文曆史

安康地理位置

(三)安康:漁獵文化的典型地貌

安康是陝西最南的行政區,與商洛同樣有着悠久的曆史。和商洛不同的是,安康地處秦嶺南麓,居漢江中遊屬陝西水利資源最為豐富的地區。早在秦朝就已置西城縣,曆經漢隋唐宋,在元代并入金州,明代改為興安州,清朝複撤州設縣為安康縣。

安康的特殊地理位置決定了它的文化個性是漁獵為主的文明形态。

由于地處秦嶺南麓,且跨秦巴兩大山系,有着極為豐富的水利資源和亞熱帶氣候條件,是以其遠祖先民的生産生存形态就形成了依水靠山作為自己的主要生活資料擷取來源。遠在西康、陽安、襄渝三大鐵路未開通以前,安康的閉塞和對外交通的不便使之僅能依靠漢江的水運東南向出湖北,這也就決定了它基本上屬于荊楚文化圈而和秦中文化圈有着較大的差別。生活方式也基本屬于遊耕民族的一類而兼之以漁獵,漢江和秦巴山地的豐富水利資源、自然資料使安康人活得艱難但安逸。

他們較少農耕文化的血脈而更多浸淫的是漁獵文化對自然的倚重,這就決定他們與關中人秉性的不同和與商洛人的差異。

三秦文化——陝南人文曆史

安康

在安康人的心目中,山、水的滋潤養成了安康使安康人對水的崇拜敬畏和對山的膜拜。是以,農耕文化中的倫理關系在安康不那麼受到人們的推崇,而道教文化中的自然觀念,自由觀念在安康卻有着較廣普遍的社會基礎。山高林密、河流密布而少耕作的條件,河流密而水量不豐和山高山大卻無多少可資利用的谷地,決定了安康人生存的艱難。但安康人卻享有着絕大的精神自由,同樣屬于“聖人布道此處偏遺漏”的傳統文化死角,是以在其文化表現形式的存在上,并無一定的信仰和追求,一切選取皆由對自己生活需要而決定。在安康大大小小的縣域集鎮中無文廟和敬奉孔子的痕迹,倒是布滿了道教人物的遺蹤和道教遺存。進而形成了樂山樂水樂自然的精神區間。從曆史中走出的安康,人們謹小慎微,無大作為也無小過失,沒有也不可能形成對社會的大破壞和大促進,無亂世之袅雄亦無治世之英雄,因為大的地理環境和文化背景決定了安康人的仁和智,也決定了安康人在一種相對封閉的曆史文化環境中自得其樂。

陝南民間藝術

三秦文化——陝南人文曆史

商洛花鼓

文化韻味總是需要一定的手段、方式來表達,而獨特的陝南韻味也構成了豐富的三秦文化。其中商洛花鼓、陝南民歌當屬陝南民間文化的瑰寶。

商洛花鼓種輕盈、柔媚、婉約而無關中豪放慷慨的藝術感覺,雖然同屬荊襄和中原文化圈,商洛花鼓戲既無豫劇的勁健,也無楚劇、湖北高腔、漢劇以黃漢語言為主要行腔創調原則的個性,也無豫劇、楚劇、漢劇音樂風格上的大氣與凝重。

三秦文化——陝南人文曆史

花鼓劇照

在作為戲曲劇種的選材上,前三者都重在表現重大的曆史事件和曆史人物,産生過一大批具有重大影響的劇目,而商洛花鼓戲則更長于表現小故事、小人物,即便是有個别劇目的表現重大曆史題材為背景,但是其劇種特色也決定了它在表現形式上以輕盈巧笑的舞台結構展示出人物的另一面,即滑稽調笑的戲谑性風格。在音樂的素材上,商洛花鼓戲與楚劇、漢劇、湖北高腔同屬于以民間小調為主形成的曲牌聯套音樂形态,但商洛花鼓戲似乎較之于後者,更接近于原汁原味的民歌,後三者則在音樂的調性調式上接近闆腔體而形成了楚劇、漢劇、漢調桄桄這一大的劇種體系,商洛花鼓顯然沒有,也不可能衍生出後者的家族體系。這就是說,較之于豫劇、楚劇、湖北高腔和漢劇,商洛花鼓由于其産生環境的地域因素,使她不可能有如後者那樣寬廣的流行、演變空間。相對的封閉和地理環境的限制,商洛花鼓隻能以一種地域性的心理調适,在自己的活動區間内流動,并成為這個地區的一種藝術形态。

山歌和歌舞則大多為内容俗而不放,細且婉約、熱烈而細膩的柔婉,這就形成了與商洛、關中、陝北文化特質的絕大差別。民歌就是情歌,而無陝北民歌那種充滿強烈政治意味的歌頌詠歎。而且這種情歌細膩柔婉且大膽熱情奔放,絕無商洛民歌的含蓄、内緻和扭捏。

風土人情

三秦文化——陝南人文曆史

漢劇

陝南是個神奇的地方,雖然相對封閉,但民間蘊藏着豐厚的民俗資源,除當地古代土著巴族奇特的民俗遺存而外,全國各地南北移民來此“墾殖定居,五方雜處”,也帶來了各自原籍的民俗,交融、沉澱、升華,進而形成了陝南多元化的民俗,有“民俗基因博物館”之譽。例如:陝南的漢劇、山歌、道情、漢中曲子、報路歌、牛歌、傩舞、地蹦子、茶俗茶藝、漢江号子、待婿婚俗、闆凳龍、采蓮船、竹馬、蚌殼舞、龍舟競渡。奇特的民居:崖洞、窩棚、吊腳樓、石闆房、船居等。

三秦文化——陝南人文曆史

漢江号子

婚嫁習俗漢

三秦文化——陝南人文曆史

陝南婚禮

常言道:“一方水土,一方情。”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區有着不同的風俗習慣,這些風俗習慣一部分是曆史遺留下來的優良傳統;另一小部分是随着社會經濟的發展,在民間逐暫形成的一種約定成俗的習慣,被人們和當地政府所預設。一般的風俗習慣有婚、喪、嫁、取、生小孩、過大壽,還有扒房蓋房等。優良的傳統風俗習慣被人們所敬仰,并代代相傳,并且在此基礎上又新琢磨出了些新花樣。

結婚是人生中一大喜事。婚俗雖因時代變化,或貧富相異而有繁簡之别,但基本儀式程式相似。即使到了現代,自由戀愛興起,儀程更趨簡化,不過媒人(介紹人)通言、相親、定親和迎娶等習俗仍有一定保留。

三秦文化——陝南人文曆史

哭嫁習俗

陝南地方,在很早以前的時候會有哭嫁的習俗。娘家人邊為出嫁姑娘置辦嫁妝,邊互相傾訴離别之情及叮囑的話語。會哭的姑娘不哭現詞,哭的内容豐富多彩,哭祖先、哭爹娘、哭哥嫂、哭姐妹、哭親朋、哭媒人、哭嫁妝、哭開臉、哭上頭、哭換露水衣、哭上轎、哭自己……哭的形式是以歌代哭,以哭伴歌,有長短句,有五言七言,有闆有眼,抑揚頓挫,一泣一訴,哀婉動人。逐漸衍化成有一定格調和韻律的曲子,成了“哭嫁歌”。

根據婚禮的傳承和周圍人的說法,結婚的第一天,那是女方家的時間。女方家要備酒席邀請自家的親朋好友。此席稱之為“花圓酒”,意為女方嫁女。宴席中女方父母被年齡稍長與他們的親朋好友用鮮豔的紅印泥塗個大紅臉寓為紅紅火火,當然有大家祝福加整治,圖的就是開心,自然不會有人生氣。當天晚上,就是女方父母同“總管”(了解風俗習慣及婚禮禮數的親戚或朋友)商議第二天結婚的注意事項。

三秦文化——陝南人文曆史

當第二天新郎來接新娘時,迎親自然先被女方家的小孩子堵門要紅包,然後是吃甜酒湯圓,取甜甜蜜蜜,圓滿之意。接着由新娘的弟弟将新娘背出女方家門口,在門口要鋪一張大紅紙(因為在此時新娘還不能腳沾地),讓新娘踩在紅紙上交給新郎官,這時新郎就可以抱着新娘上花車了。在這段時間裡新娘不能回頭看娘家一眼(據說這樣不吉利。)當花車接新娘走時,要按原路傳回,此為從哪裡來到哪裡去。到男方家後,在親朋好友的祝福聲中,男方會派人端上一盆清水讓新娘洗手,而新娘會給這個送水的人一個大大的紅包的。這天擺宴就是正席,即男方家娶媳婦。農村随禮很随便,一般随禮一百元(也有看自家禮單對方随了多少自己就回多少的)。如果一家過事,十裡八村的人都來湊熱鬧。

三秦文化——陝南人文曆史

随禮

第三天由男方家準備宴席邀請女方父母及為女方家送親的人(俗稱“尚親”)。此席名為“圓歡席”,取其團圓、歡樂之意。為的是雙方父母及親朋好友在一起歡歡樂樂,彼此多些認識、了解。第四天是新娘回娘家。早上有尚親的人到新郎家接新郎和新娘回娘家,在太陽快落山隻前,要将這對新婚夫婦送回去。這樣婚禮就圓圓滿滿地結束了。

送葬習俗

這裡除了婚禮有講究外,還有送葬。在陝南一帶老人去世後,一般要通過洗屍、停屍、入棺、閉棺和出殡幾道程式。過去一般為 3 天,現在多為一天一夜。在守靈期間,喪家為了悼念亡靈,慰藉人心,便會請歌手來唱孝歌,也有歌手不請自來的。歌手大多是業餘性質的,他們會唱多種孝歌,有的還能即興創作,針對死者的年齡,性别和家庭情況來雖。有一個人唱的,有對唱的,也有一人領唱,衆人續唱或合唱的。哭喪歌伴奏的樂器是鼓和鑼,或邊敲邊唱,或唱一段再敲一定的套數。

停屍的當天。室内靈堂已安排就緒,室外庭院點燃香、燭和火紙,燃放鞭炮。歌手的開場鑼鼓是叙述靈堂擺設和孝男孝女的“孝道”,守靈的子女不禁失聲哭泣。在守靈期間,孝男孝女要出門接待前來吊孝的親友鄉鄰,陪祭的人

一進靈堂,歌手便引唱孝歌。天晚了,靈堂内外燈火通明。喪家招待歌手和前來悼念的親友。飯後不久,歌手繼續雖哭喪歌,親友也有唱勸人孝敬老人的孝歌。到了半夜,由領頭人按順時針方向繞靈柩一周,孝子捧香在後,名曰“轉香”。在歌手間歇的時候,喪家以茶點招待歌手,并用糖水潤喉。到了天亮,歌手慢慢走出靈堂,來到室外,改唱“還陽”歌。送靈時,歌手又唱送靈歌,孝子随後叩頭。“屍不見天,棺不二掩”,封棺前,孝家和近親要看一眼死者面容,即“辭容”,然後封棺。

第二天早上出殡。棺木用木杠擡,木杠前後刻有龍頭龍尾,歌手一唱“啟龍歌”,孝兒孝女牽着靈柩上系的白纖在前,衆親友在後送行。在送葬的路上,歌手鳴鑼敲鼓開道,遇山唱山,遇樹唱樹,遇水唱水。并以祈禱歌給擡杠有人加油。在鑼鼓鞭炮聲中,孝歌一直唱到墳地,下葬時先撒“五谷”,孝子接着五福,植土,謝恩。

現待他們以便使他們更好的為他人服務。鄉下坐席也很有講究,開席前“客頭”都要事先将準備好坐“上席”(也就是首席,一般是八仙椅)的名單當場公布,該坐上席的,該坐前席(上席對面)的,該坐檔檔的(首席兩邊)各就其位。坐上席的都是主要親戚及輩分高者,以顯示對長者、老者的尊重。鄉下坐席講究,還反映在“上席”要先動筷子指點一下,其他人方可開吃,敬酒也要從上席開始敬,以此類推,這也是對長者、老者尊重的有一個展現。

三秦文化——陝南人文曆史

宰年豬

陝南殺豬很有講究,首先要選擇單日為吉日,随後要招呼親朋故舊和殺豬人“吃泡湯”,廚師做菜時,要從豬頭到豬尾割一塊來做,意為一年喂豬,有頭有尾,然後将豬肉腌熏起來。在走親訪友時,豬肉是最好的饋贈禮品。

三秦文化——陝南人文曆史

熏臘肉

這臘肉,又叫煙熏肉,是陝南一帶的地方特産,也是陝南人請客送禮的傳統佳品。這種加工制作臘肉的傳統習慣不僅久遠,而且普遍。每逢冬臘月,即“小雪”至“立春”前,家家戶戶殺豬宰羊,除留夠過年用的鮮肉外,其餘乘鮮用食鹽,配以一定比例的花椒、大茴、八角、桂皮、丁香等香料,腌入缸中。

七~十五天後,用棕葉繩索串挂起來,滴幹水,進行加工制作。選用柏樹枝、甘蔗皮、椿樹皮或柴草火慢慢熏烤,然後挂起來用煙火慢慢熏幹而成。或挂于燒柴火的竈頭頂上,或吊于燒柴火的烤火爐上空,利用煙火慢慢熏幹。秦巴山區林茂草豐,幾乎家家都燒柴草做飯或取暖,是熏制臘肉的有利條件。

三秦文化——陝南人文曆史

臘肉

即使城裡人,雖不殺豬宰羊,但每到冬臘月,也要在那市場上挑那上好的白條肉,或肥或瘦,買上一些,回家如法腌制,熏上幾塊臘肉,品品臘味。如自家不燒柴火,便托鄉下親友熏上幾塊。

熏好的臘肉,表裡一緻,煮熟切成片,透明發亮,色澤鮮豔,黃裡透紅,

三秦文化——陝南人文曆史

臘腸

吃起來味道醇香,肥不膩口,瘦不塞牙,不僅風味獨特,營養豐富,而且具有開胃、去寒、消食等功能。陝南臘肉保持了色、香、味、形俱佳的特點,素有“一家煮肉百家香”的贊語。臘肉從鮮肉加工、制作到存放,肉質不變,長期保持香味,還有久放不壞的特點。此肉因系柏枝熏制,故夏季蚊蠅不爬,經三伏而不變質,成為别具一格的地方風味食品。

陝南宰殺的年豬年羊,均供自食,每年旺為淡貯,終年享用。佐餐、下酒、宴客、饋友、逢年過節,都離不開臘肉。是以,一般農家,均以此為家常必備之鄉食,遂成鄉土美味。特别是深山人家,以家藏臘肉的多寡,來衡量貧富的标志。

陝南的民俗很多,想要了解的更多,不妨多走走,也許有更多地發現。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