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趣讀《史記》之三思而後行——季文子

作者:愛好曆史的保險人

魯僖公去世,兒子公子興即位,就是魯文公。魯文公三年,晉國因為魯文公不去朝見而讨伐魯國,魯文公沒辦法隻能去朝見晉國,晉襄公讓大夫來接見魯文公,以此羞辱魯國。魯文公的長妃是齊國女子,生公子惡以及公子視,次妃叫敬嬴,生公子俀。公子俀和當時的執政大臣東門襄仲關系不錯,于是他們就聯系齊惠公幫忙奪取政權,當時齊惠公剛剛即位,希望和魯國親近,就默許了這次作亂,于是東門襄仲和公子俀就殺了公子惡和公子視,公子俀即位,就是魯宣公。魯文公長妃在鬧市哭嚎,斥責東門襄仲殺嫡立庶,鬧市中的人也都跟着哭泣,是以把她也叫做“哀姜”。從此,魯國公室的力量就更加衰微了。東門襄仲不是“三桓”的人,他是魯莊公的兒子。他的舉動激怒了“三桓”,孟孫氏和叔孫氏與他發生了沖突,都被他擊退,穩固了他在魯國的地位。他死後他的兒子公孫歸父掌權。公孫歸父知道自己無法除掉“三桓”,是以就去晉國請求晉國幫忙。但在他歸國途中魯宣公去世了,季文子乘機發動政變,消滅了東門氏。公孫歸父隻得出奔齊國,從此魯國政權由“三桓”控制。據說周朝的大臣劉康公出使魯國的時候就對魯國的這些大臣做了評判,他說:“季文子和孟獻子都很節儉,叔孫宣伯和東門子家(公孫歸父)都很奢侈,季孫氏和孟孫氏可以長期保持地位,而叔孫氏和東門氏就不會長久了。”果然被應驗。

魯宣公死後,公子黑肱即位,就是魯成公。成公參與了晉國與齊國的鞌之戰,打敗了齊頃公,奪回了之前被齊國占領的土地。晉國還是看不上魯國,對魯成公也不尊敬,于是魯成公就想背叛晉國,投靠楚國。季文子說:“不行呀,晉國雖然無道,但也不能背叛呀。他們是大國,而且君臣和睦,諸侯也都歸附,如果現在背叛他們,那不是找死嘛。況且楚國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怎麼能死心塌地幫助我們呢?”魯成公才作罷。叔孫宣伯與魯成公的母親私通,他想除掉季孫氏和孟孫氏獨攬大權,于是就向晉國說季文子的壞話。當時季文子正在跟晉國的軍隊在一起,晉人囚禁了季文子,但晉國大夫範文子說:“季文子已經侍奉兩任國君了,他的妻妾不穿好衣服,馬不吃糧食,不可謂不忠呀。如果聽信讒言而殺戮忠臣,怎麼向其他諸侯交代?”晉人于是放了季文子。季文子去世時果然妻妾沒有好衣服穿,馬沒有糧食吃,府庫中沒有金玉,他就這樣輔佐了三代君主。君子說:“季文子真的清正廉潔呀。”叔孫宣伯這事辦得不道地,魯國大夫聯合起來把他給攆走了,他就去了齊國。他也是個情種,到了齊國就與齊靈公的母親私通,地位也不低,但他覺得這樣不好,就去了衛國。叔孫宣伯走後,魯國叔孫氏的家主就由他的弟弟叔孫穆叔繼承了。

趣讀《史記》之三思而後行——季文子

季文子的妾和馬

季文子還給我們留下了一個成語——“三思而後行”。就是說季文子這個人行事謹慎,不論什麼事情都要思考再三才做決斷。當然,孔子對這事是有點看法的,他覺得季文子有些謹小慎微了,反而有可能耽誤時機,做不成大事。這是見仁見智的事情,其實最難把握的是一個“度”,所謂“過猶不及”。不過從季文子妾和馬的事情上來看,謹慎是他的特點,也是他屹立政壇的根本,也無可厚非。

趣讀《史記》之三思而後行——季文子

三思而後行

魯宣公去世,公子午即位,就是魯襄公。他即位時才三歲,第四年也就是七歲的時候,就去朝見晉悼公了。第九年時襄公十二歲,按照周朝貴族的禮儀應該行冠禮,這一年魯國随晉國打敗了鄭國,于是晉悼公給魯襄公行了冠禮。由季武子随從,因為還在打仗的路上,季武子就說:“行冠禮要準備很多東西,比如美酒佳肴,也要在先君的廟裡舉行。現在行軍在外,希望可以借其他兄弟之國的設施完成。”晉悼公答應了,于是在衛國借衛成公之廟舉行了冠禮。魯國之前的軍隊有兩軍,這時季文子已經去世,季孫氏的族長是季武子。季武子又增加了一軍,成為三軍。其實這也不符合禮制。按照《周禮》“天子六軍,大國三軍,次國二軍,小國一軍”,魯國一直都是二軍的。當然,這也不是什麼大不了的,晉國早就曾經六軍過。但這三軍分别由“三桓”率領,魯國實際意義上已經由“三桓”掌控,徹底架空了魯國公室,沒有槍杆子,隻能“人為刀俎我為魚肉”了。魯襄公時發生了幾個大事:一是孔子出生,二是崔杼弑君,三是延陵季子通路魯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