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趣读《史记》之三思而后行——季文子

作者:爱好历史的保险人

鲁僖公去世,儿子公子兴即位,就是鲁文公。鲁文公三年,晋国因为鲁文公不去朝见而讨伐鲁国,鲁文公没办法只能去朝见晋国,晋襄公让大夫来接见鲁文公,以此羞辱鲁国。鲁文公的长妃是齐国女子,生公子恶以及公子视,次妃叫敬嬴,生公子俀。公子俀和当时的执政大臣东门襄仲关系不错,于是他们就联系齐惠公帮忙夺取政权,当时齐惠公刚刚即位,希望和鲁国亲近,就默许了这次作乱,于是东门襄仲和公子俀就杀了公子恶和公子视,公子俀即位,就是鲁宣公。鲁文公长妃在闹市哭嚎,斥责东门襄仲杀嫡立庶,闹市中的人也都跟着哭泣,因此把她也叫做“哀姜”。从此,鲁国公室的力量就更加衰微了。东门襄仲不是“三桓”的人,他是鲁庄公的儿子。他的举动激怒了“三桓”,孟孙氏和叔孙氏与他发生了冲突,都被他击退,稳固了他在鲁国的地位。他死后他的儿子公孙归父掌权。公孙归父知道自己无法除掉“三桓”,因此就去晋国请求晋国帮忙。但在他归国途中鲁宣公去世了,季文子乘机发动政变,消灭了东门氏。公孙归父只得出奔齐国,从此鲁国政权由“三桓”控制。据说周朝的大臣刘康公出使鲁国的时候就对鲁国的这些大臣做了评判,他说:“季文子和孟献子都很节俭,叔孙宣伯和东门子家(公孙归父)都很奢侈,季孙氏和孟孙氏可以长期保持地位,而叔孙氏和东门氏就不会长久了。”果然被应验。

鲁宣公死后,公子黑肱即位,就是鲁成公。成公参与了晋国与齐国的鞌之战,打败了齐顷公,夺回了之前被齐国占领的土地。晋国还是看不上鲁国,对鲁成公也不尊敬,于是鲁成公就想背叛晋国,投靠楚国。季文子说:“不行呀,晋国虽然无道,但也不能背叛呀。他们是大国,而且君臣和睦,诸侯也都归附,如果现在背叛他们,那不是找死嘛。况且楚国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怎么能死心塌地帮助我们呢?”鲁成公才作罢。叔孙宣伯与鲁成公的母亲私通,他想除掉季孙氏和孟孙氏独揽大权,于是就向晋国说季文子的坏话。当时季文子正在跟晋国的军队在一起,晋人囚禁了季文子,但晋国大夫范文子说:“季文子已经侍奉两任国君了,他的妻妾不穿好衣服,马不吃粮食,不可谓不忠呀。如果听信谗言而杀戮忠臣,怎么向其他诸侯交代?”晋人于是放了季文子。季文子去世时果然妻妾没有好衣服穿,马没有粮食吃,府库中没有金玉,他就这样辅佐了三代君主。君子说:“季文子真的清正廉洁呀。”叔孙宣伯这事办得不地道,鲁国大夫联合起来把他给撵走了,他就去了齐国。他也是个情种,到了齐国就与齐灵公的母亲私通,地位也不低,但他觉得这样不好,就去了卫国。叔孙宣伯走后,鲁国叔孙氏的家主就由他的弟弟叔孙穆叔继承了。

趣读《史记》之三思而后行——季文子

季文子的妾和马

季文子还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成语——“三思而后行”。就是说季文子这个人行事谨慎,不论什么事情都要思考再三才做决断。当然,孔子对这事是有点看法的,他觉得季文子有些谨小慎微了,反而有可能耽误时机,做不成大事。这是见仁见智的事情,其实最难把握的是一个“度”,所谓“过犹不及”。不过从季文子妾和马的事情上来看,谨慎是他的特点,也是他屹立政坛的根本,也无可厚非。

趣读《史记》之三思而后行——季文子

三思而后行

鲁宣公去世,公子午即位,就是鲁襄公。他即位时才三岁,第四年也就是七岁的时候,就去朝见晋悼公了。第九年时襄公十二岁,按照周朝贵族的礼仪应该行冠礼,这一年鲁国随晋国打败了郑国,于是晋悼公给鲁襄公行了冠礼。由季武子随从,因为还在打仗的路上,季武子就说:“行冠礼要准备很多东西,比如美酒佳肴,也要在先君的庙里举行。现在行军在外,希望可以借其他兄弟之国的设施完成。”晋悼公答应了,于是在卫国借卫成公之庙举行了冠礼。鲁国之前的军队有两军,这时季文子已经去世,季孙氏的族长是季武子。季武子又增加了一军,成为三军。其实这也不符合礼制。按照《周礼》“天子六军,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鲁国一直都是二军的。当然,这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晋国早就曾经六军过。但这三军分别由“三桓”率领,鲁国实际意义上已经由“三桓”掌控,彻底架空了鲁国公室,没有枪杆子,只能“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了。鲁襄公时发生了几个大事:一是孔子出生,二是崔杼弑君,三是延陵季子访问鲁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