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為什麼明朝的鄭和艦隊能無敵于世界?

文/秒一

中國背靠大山,坐擁九百六十萬平方公裡的土地,面朝大海,也是一個海洋大國,如今海洋局勢日益重要,而中國的海上發展雖然幾經曲折,但依然是一個海洋大國,我們海洋力量的強大,自古而然,且不論軍事力量,曾經鄭和船隊的後勤準備也足以津津稱道。

鄭和率領龐大船隊七下西洋,每次航行長達二到三年,人數多達二萬七八千人。知此龐大的隊伍在漫長的海上航行中會不會挨俄?船員都有生老病死,他們是否配備有專門醫生?鄭和船隊的減員情況如何?途經國家和地區的各種食物他們是否有福享受?

為什麼明朝的鄭和艦隊能無敵于世界?

首先來看看,鄭和船隊是否有嚴重的減員情況?

鄭和船隊的疾病減員情況

鄭和既然帶出去很多人,也要有能力全部帶回來。曾經就有朝中大臣拿此事诟病鄭和。在鄭和下西洋事後30年,朝中車駕郎中劉大夏反對鄭和下西洋政策,提及“三保下西洋,費錢糧十萬,軍民死且萬計,縱得奇寶,于國家何益”。說明總的減員很多,但其中許多是戰鬥或船隻漂離失蹤等非疾病減員。

而且有關疾病減員的情況,史籍記載不多。據《冶誠客、蛇珠》載“永樂中(1403~ 1424)下洋一兵,病瘧殆死,舟人欲棄海中,舟師與有舊,乞于衆,予錫釜衣糧之屬,留之島上。甫登島,為大雨淋漓而愈,遂覓嵌岩居焉。島多柔草佳木,百鳥巢其中,兵取鳥卵為食,旬月體充”。有個船員得了瘧疾,會傳染,船員說直接扔海裡,但是考慮到舊情,船長還是給了他一些生活必須品,把他留在島上。後來,該兵在島上生活一年多,海船回歸路經該島将其帶回。可見,鄭和船隊亦遇到“瘧疾”之類疾病的危害,但是尚未見有因各種疾病大量減員的記載。

那麼,如果遇到瘧疾之外其他的疾病,鄭和船隊又該如何應對呢?

為什麼明朝的鄭和艦隊能無敵于世界?

鄭和船隊的醫藥人員和工作情況

根據《鄭和家譜》、《派涯勝覽》的記載,鄭和船隊下西洋配有醫官、醫士108餘名,大約平均10名乘員有1名醫官或醫士。而在當時的明代軍隊中,每10萬人才配醫生4名,水師及海船中在此以前尚未見有編配醫生的記載。是以,這個醫療保障在這裡,出海的憂患就減少一大半。而且這個能帶得出去的醫療分隊,其水準也是過硬的。

看看這些醫官、醫士的來源:一是由明太醫院派出;二是從民間良醫中應征招募,醫術較高。例如,陳以誠醫官,據《嘉興府志》載”陳以誠,善詩畫,尤精于醫。永樂間,應選隸太醫院,累從中使鄭和往西洋諸國,歸搖院判”。太醫院的相當于科班出身,水準精湛。而民間挑選上來的,則醫治門路較廣,見多識廣,對疑難雜症有一定的處理能力,對付海上突發的疾病也有幫助。

另外,醫生的課餘修養還挺高。匡愚醫士為常熟人,出身世代醫家。永樂三年至七年,曾随鄭和三次下西洋,在診務之暇對西洋九國山川形勝進行考察記錄,繪成畫冊,名《華夷勝覽》。可見鄭和船隊的醫藥人員是得到特别加強的,在古代航海醫學曆史上是無前例的。

鄭和船隊衆多的醫藥人員擔負多種任務。一是為“出使人員防病治病”。二是為所到達西洋各國居民防病治病,以此作為和平交往的手段之一。據清代康熙時修撰的《台灣府志》所載“藥水”條稱:在風山縣淡水社,相傳明太監王三保投藥于水中令當地染病者入水沐浴而治療”。不僅為自己的船員看病,還為當地的群眾治療疾病。不愧我泱泱大國之子民,親人愛民之傳統遠播四海。

不過除了高超的醫療團隊的醫療和水準,等到疾病來了才治愈,畢竟隻是下下策整個船隊在疾病健康方面最重要的工作還是預防,做好平時的生活、衛生、飲食工作。

鄭和船隊的衛生條件

由于明代造船業已發展到中國古代造船的相當高峰,鄭和船隊的“寶船” (有106艘之多)”體勢巍然巨無與敵”有記載寶船44丈,寬8丈(與目前量度的關系待考實)。英國學者李約瑟和米爾斯推測為3100噸,載重量在2500噸以上,如是,則較半個世紀後哥倫布船隊最大的聖 · 瑪利亞号排水2330噸更大,達到“每船有四層甲闆,滿載士卒,馬匹蓄之底層,艙室客廳設之高處,華麗而舒适“。這樣,客觀上有利于航行中的生活衛生,進而防止某些疾病的發生與流行。

為什麼明朝的鄭和艦隊能無敵于世界?

甲闆的設定

鄭和船隊的生活條件

明代自1386 年至1414年是該朝國力鼎盛時期。是以,出使人員的待遇較優厚。“對啟軍糧賞、鹽醬茶油燭等件照人數依例關給”。從制度上保證了給養的落實。鄭和船隊7次下西洋中有4次以江蘇太倉劉家港為出發港。劉家港是當時國内主要的航海基地,腹地廣闊,物産豐富,又是南糧北調的中轉地,出使官軍的糧株給養都能在此補給配齊,保證了船隊食品的充足供應。

為什麼明朝的鄭和艦隊能無敵于世界?

如今的劉家港

據史料記載,鄭和船隊的船隻有水櫃貯水供日常生活飲用。在廣闊的海上淡水的補給是非常重要的。而整個船隊則配有水船運送淡水補給。在沿途附近川澤及濱海港漢吸取淡水,水船載運積儲食儲,以備用度《西洋番國志》。

并且海船設有廚房和食品艙,說明已具備熟食和熱飲的條件。硬體設施的配備都很到位。

說到和沿岸人的交流,鄭和船隊出使西洋,西洋各國,語言各異,船隊在航海中主要使用何種外交語言?

南京大學曆史系教授劉迎勝指出:鄭和船隊在海外使用的主要外交語言是波斯語。

鄭和在率船隊第二次出洋路過錫蘭山,(今斯裡蘭卡時, 曾經對當地佛寺布施,并立有碑記,這塊錫蘭山碑現在儲存在科倫坡國立博物館。在錫蘭山碑的銘文中,除了漢文以外,還有波斯文和泰米爾文。這讓人頗感費解,因為中古時代,斯裡蘭卡與穆斯林世界交往的語言是阿拉伯語,斯裡蘭卡并非穆斯林國家,也不屬于波斯語區,是以錫蘭山碑上使用波斯文令人難以了解。

劉迎勝對這一謎團進行了探索。他指出,三種文字合璧的錫蘭山碑其實是在鄭和出航前就制作完成,制碑地點應該就是在當時的明朝首都南京。可見,波斯語和泰米爾語是鄭和船隊使用的主要外交語言。而史料中,明代使臣對海外一些事物的描述,也明顯是從波斯語音譯而來,也印證了這一觀點。是以,當時當時鄭和船隊應該也配備有精通波斯語的學者,或者說是外國友人,有待進一步探讨。

鄭和船隊的豐富食物

根據曾随鄭和遠航的況珍在《西洋番國志》所附,敕書中的記載,鄭和船隊出洋飲食之準備有如下:

(一) 船上可以養牲畜,可以種植蔬菜,可以儲存大量淡水。

鄭和船隊行經之地多在熱帶,即使在冬季臘月,溫度也多高于20攝氏度,為持續預防食物腐緻變質,載運上船的食物除可趁新鮮食用者外,大多必須是經得起存放。

明初之時,食品加工方法已能處理保鮮期短暫的食物,例如将肉類、水産、蔬萊以鹽、醬、醋、酒糟腌制,或煙熏、曬幹。将水果曝曬成果脯,或以蜜、糖漬,或用火焙。是以攜帶上船的食物,除了鹽、醬、茶、酒及飲用水之外,應當包括不易變質的米麥等谷物、豆類,還有加工處理過的果菜、肉類、水産以及醋、蜜、糖等調料。但是就像美國大兵抱怨經常吃罐頭沒有營養一樣,我們的船員總不能吃腌制食物,還需要生鮮食材來補充能量。

為什麼明朝的鄭和艦隊能無敵于世界?

途經東南亞各國

鄭和船隊出海之後,除了庫存食物,水産類可就地捕釣,并在船艙中以活水養殖;家禽類可在船上畜養;蔬菜亦可在船上栽種。按十四世紀上半葉北非丹吉爾旅行家伊本· 白圖泰在《遊記》中描寫當時往來印度洋的中國船隻,其船員常在木盆中栽種蔬萊、生姜,提供日常食用。然而,船上的産量畢竟有限。大量的新鮮蔬果、肉類及飲用水,勢必待上岸時補給,尤其是不可或缺的淡水。正如鞏珍在《西洋番國志》的自序中所述“缺其食飲,則勞困弗勝,況海水鹵鹹,不可入口,皆于附近川澤及濱海港灣,汲汲淡水。水船載運,積貯倉糧舟者,以備用度,斯乃至急之務,不可暫弛。”

(二)偶爾還可以用鹿、兔、駱駝肉來改善生活

馬歡随鄭和船隊下西洋,将行旅見聞記錄成書,于1416年完成《流涯勝覽》,記錄了鄭和船隊途經中南半島(占城),馬來半島(滿刺加),爪哇島,蘇門答臘島

(蘇門答刺、舊港),錫蘭島、印度半島(小葛蘭、柯枝、古裡),馬爾代夫群島,以及阿拉伯半島等很多地方的地理、氣候、宗教、習俗及物産品等。從中我們發現鄭和船隊”很有口福”、一一品嘗不同國度的各類食物。

鄭和船隊所到之處,除中南半島、印度半島、錫蘭等地,多信奉回教,是以吃的肉類隻有雞肉、羊肉。豬的記錄隻在占城,以及中國人聚居的爪哇等地,比較特别的是古裡還有兔、鹿,祖法兒有駱駝肉。乳類及奶酪不是很普及,隻見于蘇門答臘、錫蘭及古裡。

為什麼明朝的鄭和艦隊能無敵于世界?

(三)各式各樣的水果必不可少

現在很多人出去旅遊的目的之一,就是美食。很多人去東南亞的目的之一就是探訪熱帶水果,而我們鄭和船隊的船員,也是很有口福。

中南半島等四季草木常青之地,應該生産有各樣品種,但《滾涯勝覽》中卻隻提到芥菜一種。這或由于芥菜是馬歡所熟悉的,或由于芥菜的生産以長江流域及南方各省較多,不僅可供新鮮食用,且可掩制成酸萊、雪裡紅、梅幹菜類,其它葉菜類,未盡可供加工之用,

水果類在爪哇、馬來半島及印度半島等地區主要為椰子、芭蕉、甘蔗、西瓜等,還有一些是熱帶特産的水果。

為什麼明朝的鄭和艦隊能無敵于世界?

鄭和船隊人丁衆多,督導飲食制備、排程食勤庶務人力、靠岸時補給采購以及食品保鮮貯存等,皆需龐大的管理作業。

糧食供應以維持數萬船員健康的體魄,方得完成七次長程遠航的壯舉,更是艱巨的挑戰任務。

食物充足、身體健康,這是保障船員出海的最基本條件,當然,船員們的日常生活也是值得我們挖掘的。也許,他們出行之前,和我們一樣,心中有星辰大海,也許,他們也在期待異國他鄉的神秘,總之,他們出發了,也成功地創造了曆史,值得後人好好挖掘的曆史。

參考文獻:

1,蘇胡《鄭和船隊七下西洋在海上吃什麼》,《決策與資訊》,2004年第9期。

2,金陵《鄭和船隊在海外吃什麼》,《食史轶聞》

3,李光冀《鄭和船隊在海上吃什麼》,《傳奇》,

4,顔夏梅,董孝厚《有關鄭和船隊醫療保健的史料記載》,《航海醫學史》,1995年2月第2卷第1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