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括軍敗,數十萬之衆遂降秦,秦悉阬之。趙前後所亡凡四十五萬。
這是司馬遷《史記·廉頗蔺相如列傳》記載的戰國末期秦趙長平之戰中,戰神白起一舉戰勝趙國大軍,将40餘萬降卒悉數“阬殺”(阬:坑陷,殺害)的曆史事件。#曆史#
冷兵器時代,人口數量是決定戰争勝負的重要因素。取得作戰勝利的一方,出于“摧毀敵人作戰意志、削弱對方戰争潛力、減少自己糧草供應”等目的,以及将領德行性格、軍士紀律限制、實際戰場環境等因素,捕殺戰俘行為屢見不鮮。
常遇春,大明開國名将,被封鄂國公、追封開平王,谥号忠武、配享太廟。明太祖朱元璋評價他:#明朝人物#
計其開拓之功,以十分言之,遇春居其七八。
他力大過人作戰勇猛,萬軍之中如入無人之境。自言能“将十萬衆”,軍中稱“常十萬”,其兵團是曆史上十大兵團之一。朱元璋稱“雖古名将,未有過之”,為大明立下赫赫戰功。#明朝史 | 我們愛曆史#
但是,這位名将卻極度喜歡殺降,動不動就把投降士卒全部殺死,甚至還有屠城的記錄,直接被冠了一個“人屠”的綽号。《明通鑒》記載:
五月丁亥(1660年),徐達、常遇春等敗陳友諒于池州,……伏銳兵于九華山下,……斬首萬餘級,生禽三千人。遇春曰:“此勁旅,不殺,将為後患。”達不可,以狀聞。而遇春辄以夜掩殺過半,太祖令使者亟還,谕勿縱殺,絕歸附心。使者返,僅存三百人,太祖聞之,不怿,乃命達盡護諸将兵,禁妄殺者。
就在徐達派人向朱元璋報告的空擋,常遇春趁夜把俘虜殺得隻剩下了300人,朱元璋聽說心中非常不快!這類記載很多:#曆史回眸#
十一月甲戌(1661年),常遇春兵至長興。李伯升素憚遇春,棄營遁。遇春追擊,俘斬五千餘人,大祖聞之,不悅。
别人跑了也不放過,這是又一次惹得老大很不高興!搞到最後都沒人敢向他投降了。
常遇春也有聽招呼而不殺的時候。1364年,常遇春等圍攻贛州,朱元璋專門向其交代不得妄殺。《明史·常遇春傳》記載:
圍贛州,熊天瑞固守不下。太祖使使谕遇春:“克城無多殺。苟得地,無民何益?”于是遇春浚壕立栅以困之。頓兵六月,天瑞力盡乃降,遇春果不殺。
朱元璋得知這個消息,當即“喜甚”,專門派使臣前去傳谕嘉獎。《明通鑒》記載了朱元璋對常遇春的表揚:
予聞仁者之師無敵,非仁者之将不能也。今将軍破敵不殺,捷至,予為将軍喜,雖曹彬之下江南,何以加茲!将軍能廣宣威德,保全生靈,予深有賴焉!#曆史真相#
常遇春後來又參加了東殲張士誠、攻取元大都、北伐奪開平等軍事行動,曆經百餘戰役無一敗績,作戰中也在逐漸糾治嗜殺毛病。1369年(大明建國第二年),常遇春北伐元軍得勝,自開平率師南歸途中,8月9日行至柳河川時,突然暴病身亡,時年四十歲,一代英雄就此落幕。
有的人由此認為是常遇春殺戮太多,殺降不詳、身遭報應。其實作為古代軍人,常遇春戎馬生涯、傷病纏身,當時又是行軍在外,居無定所、食無定時,身體早被透支,碰巧感染風寒而不幸猝死!
參考資料:《史記》、《明史》、《明通鑒》等。圖檔源自網絡,侵權聯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