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平博珍藏|“舌齒父乙”銅爵

作者:平涼博物館
平博珍藏|“舌齒父乙”銅爵
平博珍藏|“舌齒父乙”銅爵

“舌齒父乙”銅爵

時代:商

高21.5 、流至尾長17.0cm。長流,短尾,深腹,圜底。菌狀柱,獸首形鋬,錐形三棱足,三足外撇,柱頂飾凸弦紋和雲雷紋,腹部飾雲雷紋襯地的簡化饕餮紋,鋬内陰刻“舌齒父乙”銘文。

銅爵始于夏,盛行于商。是中國青銅器中最具代表性的酒禮器,可以說是中國酒文化的代表,尤其是在商代,它是最典型、最常見和最基本的酒禮器。至西周成王時,因“酗酒誤國”諸因素,以爵為主的酒器組合逐漸被以鼎、簋為代表的食器組合所替代。研究表明,“銅爵的最終消失,可推定在西周中期以後或兩周之際。”而以“爵”示等級的思想文化一直延傳至今,《禮記•王制》記載“王者之制祿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現代漢語中“加官進爵”、“高爵厚祿”等詞語就是最好的展現。

殷商時期,國家組織以氏族為基礎,人們“生既聚族而居,死亦聚族而葬”,各族擁有自己的族徽标志,常鑄刻在青銅禮器不顯著的部位,如鋬陰、内腹或耳下、圈足等。有記載證明,“舌”地為商王常至之地,與王室活動關系密切。如在殷墟蔔辭中,“惟宇、犬、舌比,弗悔?”、“貞:惟臣舌戈令守”,舌族與犬、戈等族并列出現;又“……無舌告于批庚惟羊用”、“丁亥蔔,亘貞:王舌?”等蔔辭中,“舌告”“王舌”均為族名。已發現的舌氏族徽青銅器有舌方鼎、舌觚、舌觯、舌父乙尊等約二十餘件,時代從商代後期至西周早期,“舌齒父乙”銅爵為其中之一。刻有同一族徽的銅禮器出現在不同的地域,說明各族之間存在往來、交流或遷移現象。由此可以斷定,生活在泾河上遊、崆峒一帶的先民與商、周政治中心有一定程度的人員往來和文化交流。商末至西周,金文“父”的内涵擴大到諸侯、士大夫等功臣或一般人的父親,銘文“父乙”為祭名,表明系作器者為祭祀其父而鑄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