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魯迅稱他為“中國最為傑出的抒情詩人”,實至名歸

魯迅稱他為“中國最為傑出的抒情詩人”,實至名歸

馮至(1905年-1993年),原名馮承植,河北涿(zhuō)州人。馮家原本為天津的著名鹽商家族,但因為八國聯軍侵華避難于涿州,是以馮至出生在那裡。馮至年少時,就讀于北京四中,受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影響,開始寫詩。後學習成績優異,考入北京大學,與葉嘉瑩的老師顧随相識,并受教于魯迅先生。

1923年,馮至加入林如稷的文學團體淺草社。1925年,馮至和楊晦、陳翔鶴、陳炜谟等成立沉鐘社,出版《沉鐘》周刊,半月刊和《沉鐘叢刊》。

1927年4月,馮至出版第一部詩集《昨日之歌》,1929年8月出版第二部詩集《北遊及其他》,記錄了自己大學畢業後的哈爾濱教書生活。

1930年,他留學德國,先後就讀柏林大學、海德堡大學,1935年獲得海德堡大學哲學博士學位。1936年至1939年任教于同濟大學。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所長。

魯迅稱他為“中國最為傑出的抒情詩人”,實至名歸

魯迅先生在《中國新文學大系·詩集導言》中,稱馮至為"中國最為傑出的抒情詩人",

然而大衆所不知的是,馮至的叙事詩一樣寫得很好。要想知道馮至的叙事詩為什麼好,首先要知道什麼是"叙事詩"。所謂的"叙事詩",就是講故事的詩,有人物,有情節。在這類詩裡面,雖然也難免或多或少地流露出作者的思想感情,但其主要目的,還是把一件事情說清楚。

中國古代較為有名的叙事詩,有講述木蘭替父從軍的《木蘭詩》,還有講述焦仲卿、劉蘭芝夫婦被迫自殺的愛情悲劇《孔雀東南飛》,以及那纏綿悱恻的唐玄宗與楊玉環的愛情故事《長恨歌》。當然,更不能忘記了那首讓"江州司馬青衫濕"的講述琵琶女故事的《琵琶行》。

五四時代,是中國新詩确立和崛起的時代。自胡适在《新青年》發表了八首白話新詩以來,用白話的語言、白話的章法、自由的格式進行寫作的新詩人,越來越多地出現在文壇,他們根據自己的寫作風格和創作理論,自覺或不自覺地形成了衆多流派。

比如以徐志摩為代表的新月派,以汪靜之為代表的湖畔派,以李金發為代表的象征派,以卞之琳為代表的現代派……這些流派,吸取西方詩歌的精華,繼承中國詩詞的傳統,創作了各具特色的新詩作品。在這些作品中,論表達對人生本質的思考,對人生存樣态的考察,都不得不提馮至的那幾首叙事詩。

魯迅稱他為“中國最為傑出的抒情詩人”,實至名歸

馮至的早年,一共創作了四首叙事詩,分别是《吹箫人》(1923年5月)、《帷幔》(1924年秋)、《蠶馬》(1925年夏)、《寺門之前》(1926年夏)。下面結合這四首作品,來具體談一談。

《吹箫人》是這樣一個故事:窮小子碰到了富家女,被富家女的箫聲吸引。他不辭艱辛,跨越山川和大海,終于找到了自己的心上人。但是女子家裡并不同意他們的愛情,因為門不當戶不對。他們為了排遣相思的痛苦,夜夜靠着笛聲傳遞自己的愛慕。

女子不幸染病,卧床不起,男子劈斷自己的洞箫,熬成湯藥,治好了女子。女子的父母感念男子的恩情,于是允許他們在一起。但失去了洞箫的男子,即使佳人在旁,但他魂不守舍,思念自己的洞箫,終于相思成疾。女子見狀,于是也把自己的箫損毀了,做成了湯藥,治好了男子的病。失去了洞箫的兩人,逃亡深山,一去無蹤。

《帷幔》中說,有一個女孩子,年方十七歲,就進了寺院當尼姑。原因隻是她聽說,自己将要嫁給一個醜陋萬分的人。她沒法接受命運的這種安排,是以甯願逃離。但是後來她在寺院碰到了那個自己的未婚夫,卻發現那男子長相俊秀,一點也不醜。女尼姑發現這一點,後悔萬分,但知道一切都無法挽回,她隻能在哀愁中消瘦漸至于死亡。

《蠶馬》的故事是一場人獸戀。有一個女子,思念父親,于是盼望有人能帶父親回來。馬兒愛慕女子,知道了女子的心思,于是不遠萬裡帶回來父親。但它卻被父親殺死,身上的皮被剝了下來。父親再次離去,女子孤苦無依,馬皮有靈,卷起了女子,化為了樹上的蠶繭。

《寺門之前》中有一個老僧,一天晚上,老僧和衆人講述了一個故事,他說他很多年前碰到了一具裸體女屍,他激動地用手摩挲女屍,并與女屍共眠。

魯迅稱他為“中國最為傑出的抒情詩人”,實至名歸

這幾首叙事詩,之是以藝術價值獨特,究其原因,有兩點。

首先,這些作品,道盡了人生的荒誕。

在《吹箫人》的故事中,男女因為"洞箫"這一藝術器物而相知相識,他們在一起的最大動機,是靈魂的互相契合。但是,為了挽救彼此的生命,他們兩個人必須放棄自己的精神寄托:洞箫。這樣,失去了精神寄托的他們,就不可避免地陷入了靈魂的空虛,即使彼此相伴逃亡深山,面臨的也是沒有樂趣的人生。這種結局,似乎是一種命運的折磨,也是人生的一種荒誕,我們不禁深深追問,為什麼現實要這樣殘酷,圓滿的人生又能否得到呢?

同為愛情之作,《蠶馬》的故事則更為荒誕。《吹箫人》好歹是人類的愛情,而到了《蠶馬》的故事裡,馬兒仿佛成了精,有了自己的心思和感情,竟然對自家的女子産生了愛情。并且,這種愛情的深切,竟然到了馬兒為之付出生死的地步。此外,當馬兒的生命因為愛情而失去之時,它為了同自己心愛的女子在一起,竟然殺害了自己的夫妻,将她裹起來化為了蠶繭。現在我們看到,有些失戀男女也以傷害自己的夫妻為報複或者表達愛情的手段,這些事情都是荒誕的。人世的愛戀,假如已經殘忍到了這種地步,那麼它們也就不能稱之為愛情了,隻不過是個人的自私與貪欲而已。

魯迅稱他為“中國最為傑出的抒情詩人”,實至名歸

其次,這些作品,寫出了人性的掙紮。

《帷幔》中出家的尼姑,有着違背父母包辦婚姻的勇氣,她逃離了自己的家庭,獨自來到了這世外之地。她本以為自己的一生将終老于青燈古佛之前,但沒有想到,當她碰到了自己的未婚夫,發現他竟然是這樣俊秀之時,她那顆早已寂滅的心,居然如同春日的鮮花,又重新綻放了。可這時,一個人是宣誓永不再娶,一個人是披上了佛門的衣。尼姑再有勇氣,也不敢從佛前逃離。但是她又心有不甘,"她昏昏地,獨坐在門前,落日也沉沉地,北風凄冷, "可已經無力回天,最終在痛苦之中死去。

《寺門之前》寫一個老僧人年輕時離開了故鄉的美景,離開了周遭美麗的女孩子,忍耐着整夜的失眠,走上了荒涼的修行之旅。他有很多的欲望,得不到排解,他有很多的痛苦,得不到舒緩。他和普通人一樣,有着各式各樣的情感,好的、壞的。但因為他是一個修行人,于是他就要将這些欲望都掩蓋起來。直到有一天他碰到了一具半裸的女屍,于是他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渴望,他做出種種變态的行為,并且在事後陷入了深深地自責之中。

魯迅稱他為“中國最為傑出的抒情詩人”,實至名歸

認識了馮至的這四首作品,我們不難得知,在他的叙事作品裡,那種對人生荒誕的描寫,對人性複雜的刻畫,深深拷問了五四以來中國人的靈魂。我們每個人似乎都能他的這四首作品裡,讀到自己的影子。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