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試論展陳設計中的細節

展陳是博物館的文化産品,是一個博物館收藏、研究、教育等業務工作水準的綜合展示,也是博物館從業人員與博物館觀衆之間進行交流的方法與途徑。它是個系統工程,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總體設計、内容設計、藝術形式設計、輔助展品和裝置的設計與制作、現場施工與布置。而每個方面又是由許多細節構成的。本文将以南通博物苑新館展陳為例,試論細節在展陳中的作用。

一、内容設計中的細節,有利于突出主題,顯現個性。

《中國博物館學基礎》上對展示的表述是這樣的:“展示是在一定空間内,以文物、标本為基礎,配合适當輔助展品,按照一定的主題、序列和藝術形式組合成的,提供審美欣賞、同時傳播科學文化知識的展品群體。”這種表述不僅揭示了博物館舉辦展陳的本質,還明确界定了展示是個“展品群體”。由此,内容設計人員在根據主題撰寫文本時,結合文物、标本展品的實際,巧妙處理其中的許多細節問題,對于突顯主題,突出個性,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内容編撰中的細節主要展現在:

試論展陳設計中的細節

1、 打破門類界限,有機組合展品,展示内容由抽象變為形象

展品是陳列的“主角”,是内容設計的重要部分。所陳列的展品通過精心、巧妙的組合,不僅能準确反映主題,還能解決相關專題展品數量、種類不足的缺陷。近年來,各地新館建設方興未艾,地方文化史陳列作為地域及該館特色,而成為各新館展陳建設重點。地方文化史陳列往往由各個曆史階段的文化現象組合而成。如何用展品來表達複雜而抽象的文化史,對内容設計人員是一種考驗。通過精心選擇展品,建構細節,往往能使展陳取得意外的效果。例如,2005年,中國第一座公共博物館南通博物苑,為了迎接百年苑慶暨中國博物館事業百年慶典,在建立的展廳内舉辦了“人文江海——南通地域文化陳列”,其中“衣被東南”專題,主要反映、展現的是南通地方紡織在近代的發展曆史。這種陳列通常會用紡車等紡織裝置及布匹、服裝等展品進行展示。為了增加視覺效果,内容設計人員精心選取了幾件繪有紡織如紡紗人物圖案的瓷片,作為對照、襯托,讓觀衆能從陶瓷工藝品上欣賞到當年紡織的一個情景。這一方面使不同類的展品互相應證,突破了傳統的依靠紡織機械及紡織産品來反映紡織單元主題的界限;另一方面,觀衆也從一定程度上了解了紡織對于當時文化藝術的影響。展覽開放後引起比較廣泛的關注。

對展品巧妙進行組合,使孤立的展品之間具有一定的情節,進而有效表達主題。這種處理在自然專題博物館的展陳中使用得尤其重要,且多樣化。如在标本展示中,通常利用相關的動植物标本組成一種專題,以寄語某個主題,如拟态、食物鍊等小專題景觀的布置,在普及生物學知識的同時,又對生态學知識是一種形象的表現,讓觀衆從中看出生物包括人類與環境密不可分的關系,環境保護思想教育就寓于其中。

2、把握單元主題,靈活運用文字,準确反映展品資訊。

陳列展示内容設計的另一個重要部分是文字資料,好的文字資料能為突出主題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因為同一個展品在不同的主題單元下可能會表達出不同的含義,此時需要内容設計人員注意突出細節,設計好展示說明,界定展品在不同單元内所代表的不同含義,這樣才有利于充分闡述主題,形象表達展品内在含義、展示個性。

例如:在南通博物苑“天産物華——南通市自然資源陳列”中,展出了有“活化石”之稱的中華鲟标本。中華鲟是一種現存于長江的十分珍貴的洄遊性魚類,洄遊時經位于長江中下遊的南通市南部長江的水域,并在南通市東部海域天然育成,因而中華鲟具有地方和珍稀兩種屬性,在“地方物種”與“地方珍稀保護物種”兩個單元中都必須有展示。為了使觀衆避免産生疑惑和審美疲勞。該展設計人員着意從不同角度,給中華鲟編配了文字說明,使觀衆愉快獲得相關知識。

二、形式設計中的細節,有利于闡釋主題,豐富内涵。

“展示是通過設計,運用空間規劃、平面布置、燈光、色彩配置等手段營造一個富有藝術感染力和個性的展示環境,并通過這一環境,有計劃、有目的、合乎邏輯地将展示内容展現給觀衆,并力求使觀衆接受設計者計劃傳達的資訊”。在不同主題、不同類型的展陳的總體及局部設計中,通過着意安排形式設計的細節,對于充分展現展品,擴充和豐富展示内涵,深化主題,有着獨特的作用。形式設計中的細節主要展現在:

1、科學規劃空間、合理設計展線。

空間的設計規劃,是展示的總體設計的第一步,是形式設計人員在了解展陳主題前提下,對展陳内容中各個單元在展廳内具體位置的劃分。合理的空間規劃不但能夠提高空間的使用率,還能夠使展出的各單元之間更加緊湊、連貫。此外,在有限的空間内盡量地多展示一些物品,多向觀衆傳達一些資訊;亦或在較大的空間範圍内,使觀衆全部看完一個展覽而中途不走回頭路,這些都形式設計人員在進行設計時要着意考慮的細節。

例如,南通博物苑的恐龍廳。該展廳實用面積僅為350平米。要在這麼小的空間内将“恐龍王國之迷”的内容及龐大的恐龍骨骼标本陳列出來,是一個比較艱巨的工作。好在該展廳的空間較高,形式設計人員對展示空間進行了立體規劃,展品分布在各個層面,從高到底分别布置有投影儀,用來播放有關恐龍繁衍、滅絕的短片;在室内的假山上陳列着數具龐大的恐龍骨骼化石标本;在假山下,布置有各式櫥櫃,用來展示一些較小的古生物化石标本;在地平面上也設計了一些地景,用以展示平闆化石。為了充分利用空間,盡可能多地向觀衆傳達有關古生物的知識,還特意在觀衆觀看短片的平台下設定了一個幻影成像多媒體裝置。另一方面,為讓觀衆在參觀時能夠不走回頭路,又盡可能多地浏覽展品,設計人員巧妙地設計了展線,整個展覽以生物演變史為背景,按照時間順序,加之情景演繹,重點突出中生代恐龍從生存、繁衍、演化直至毀滅的演變過程。讓觀衆通過一個時空隧道,從遠古時代,探尋地球上生命的起源和生物進化過程。一起探索恐龍王國從興起到絕滅的奧秘。這樣,觀衆在沿着曲折的路線參觀時,既能夠從不同角度觀看形态各異的恐龍,又能夠從中感受到古生物進化過程的複雜與艱辛。

2、因地制宜、别具匠心,營造獨特的展示環境

陳列展示中,空間氛圍首先要為準确反映主題服務,通常利用色彩、燈光、背景音樂、空間布局來實作。空間氛圍細節的營造,在形象揭示主題的同時,還能使整個展示顯得有節奏和韻律,亮點突出。例如:南通博物苑的恐龍廳,為了向觀衆展示恐龍這一龐大的家族的興衰,設計人員特意制作了一部長約10分鐘的短片。為了配合短片的播放,配置了大量的聲、光、電設施。當短片放至恐龍家族繁衍的場面時,整個展廳内通過綠色的射燈,營造出一派萬物複蘇、欣欣向榮的氛圍。當放至小行星撞擊地球進而引發海嘯、地震、火山噴發等一系列的自然災害時,燈光瞬間轉為紅色,配以煙霧、撲朔的光線、時隐時現的恐龍骨骼(化石标本)及巨大的聲響,造成強烈的視覺及聽覺沖擊。

這種氛圍的營造既有利于突出展品,又令人震撼。當然,這種手法的運用要恰當,否則可能産生不良影響,如,由于光線的關系,觀衆産生錯覺;有些小觀衆怕黑暗而不敢進展廳等。考慮到強烈的聲光電效果會對少年兒童、老年人或高血壓患者造成不适,還應在展廳外張貼“友情提醒”。

3、 依托研究成果、大膽創作,形象表達展陳專題單元

在現在博物館的展陳中,場景逐漸成為一個重要的展示手段。場景的創設是展陳内容與完美的藝術形式的統一的具體展現,是從書面的文字内容,轉化為立體的直覺形象的一次飛躍。依靠場景,陳列設計人員通過各類細節的設定,可以将圖檔、文字無法說明的事情娓娓道來,觀衆可以從場景了解到展品所沒有的資訊,深入體會展品的内涵。

例如:南通博物苑自然資源廳内的“南通狼五山地區的自然生态景觀”。整個自然景觀中的生态環境,以南通狼五山地區典型的山石及植物為例,采用仿真材料制作而成。其中,為真實再現野生動物的種類、生活環境、生活習性等,形式設計人員依據南通市有關研究人員多年來對南通狼五山地區實地調查所得出的研究資料,認真擺放了各類野生動物的位置,自然地反映了某些生物鍊如“鷹-蛇-蛙”及某些耳熟能詳的成語故事的情景(鹬蚌相争)等。通過這些細節,景觀中生物之間、生物與自然之間互相依存、互相依賴的關系讓人一目了然,保護自然的情感也随之由然而生。

在曆史類博物館中,場景多是過去事件的複原。設計人員在制作時必須考慮到每個細節,如人物的形象、服飾、生活用品,勞動工具等都必須以相關的研究成果為依據,那種細節的失誤,都會造成錯誤。

例如:南通博物苑新展館“人文江海”陳列,“辟我草萊”章節中的“新石器時代青墩先民的生活場景”。從業人員在浏覽了大量的有關“青墩遺址的考古發掘報告”及實地調查的基礎上,使得房屋的結構、飼養的家畜、狩獵的工具、人們的日常生活都是那麼的逼真。但還是忽視了一個細節,在反映青墩人營建的“幹欄式建築”時,鋪設了幾塊條形木闆,但是有專家指出,在新石器時代早、中期的人類還做不出木闆,因而所搭建的幹欄式建築不可能出現木闆制作的平台,人類的居住、活動面一般是由若幹樹幹捆綁而成。雖然觀衆在參觀時察覺不出這樣的錯誤,但是在行家眼裡這處場景卻留下了不小的遺憾。在場景的設計制作過程中,注重細節的建構,不但增加看點,還讓觀衆回味無窮。

4、精心設計輔助展品,為展陳畫龍點睛

輔助展品主要指圖表、圖解、照片、模型、景觀、繪畫、雕塑等除了文物、标本以外的輔助性陳列展品。輔助展品藝術設計,往往能夠起到畫龍點睛、烘托氣氛、深化闡述主要展品内涵的作用。例如,任何展覽都必不可少的輔助展品——說明牌,它直接面對觀衆,觀衆能從中擷取關于展品的知識資訊,它是展廳中無聲的知識傳達者。說明牌的制作包含了許多細節。如外形、質地、色彩、字型大小等,都對展陳的成功起着重大影響。哪方面疏忽,都會影響效果。如,南通博物苑新館展陳中使用的說明牌為不鏽鋼質地,驗收時發現,由于金屬質地的說明牌反光,導緻看不清說明文字。設計制作方隻好重新制作。此外,對于博物館的一般觀衆來說,他們并不是某個方面的專家,來博物館的目的更多的是來學習、娛樂、放松身心的。設計者還需注意從觀衆的角度出發,如涉及到生僻字的用拼音标注;文言文不友善觀衆閱讀的可用白話文解釋等。隻有這樣才能友善不同文化、年齡層次,不同目的的觀衆參觀,真正做到“以人為本”。

三、陳列現場安裝與布置中的細節,有利于保障展品安全,赢得觀衆青睐

安全是博物館的“生命線”,其重要性正所謂“萬無一失,一失萬無”。因而博物館曆來都注意安全事故的防範。安全防範設施也在不斷地更新換代。展陳制作中對展品安全方面的考慮主要展現在對展品的保護方面。一般說來,對展品的危害來自兩個方面,一是人為盜搶,二是自然損毀。對于人為盜搶,一般可在展廳内安裝監控攝像、紅外感應等設施,在展廚内安裝無線報警系統等。設計者既要考慮将其安裝在較為隐蔽的地方,又不能影響其發揮作用。

文物中絲綢、書畫比較嬌貴,這些展品對光線、溫濕度的要求就比較高。目前流行的做法是通過安裝感應燈,以控制光害;放置溫濕度計、安置抽濕(加濕)機等以控制博物館展櫃内的溫濕度。與之相對應的是展櫥的設計制作。成功的展櫥設計既是展陳藝術整體的局部,又能對展品起保護作用。這需要設計者對制作細節作充分的思考,否則會出現遺憾。例如,南通博物苑的新館展陳,形式設計人員将較長的通道式展櫃的玻璃設計成正面推拉式,這是為了友善布展而設計的,但卻沒想到産生了玻璃的隙縫太多,密封不嚴的問題。直接導緻展櫥内小環境不能保持相對的衡定,影響了其内放置的展品的安全。成功的展陳對展品安全方面的考慮還應該展現在對環保材質的運用上。因為,如果用低劣材制作的一些展示櫥、櫃,在使用時會不斷釋放的甲醛等有害氣體,這些氣體對文物品有較大的損害,長及下去會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同時,随着博物館“為社會及其發展服務”影響力越來越大,其寓教于樂的功能也更加明顯。為了使更多觀衆樂意走進博物館,博物館的展陳設計中“人文關懷”方面的細節考慮就顯得更加重要。如為了照顧弱勢群體而在大廳内設立的殘障人士通道;為消除參觀疲勞的休息椅等。設計者應該把人文化的設施與展陳形式統一起來考慮,并讓這些設施也成為展陳的一個和諧的組成部分。

陳列設計中的細節設定是一種藝術創造,是設計人員智慧的結晶,它為博物館展陳增色,反過來促進陳列設計人員的不斷思考并促進展陳水準的不斷提高。在倡導“以人為本”,讓文化的消費者——觀衆滿意的今天,博物館的展陳細節的注重,使得博物館在保持其特有的科學性、專業性,展品本身的安全性等基本特征外,還在展陳的新穎性、獨特性,以及可看性等方面有所作為。

注釋:

許亮主編:《展示設計》,湖南美術出版社。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