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生癡絕處無夢到徽州,我踏訪黃山遍尋味蕾深處的記憶

徽菜興盛于明清,徽商作為中國古代四大商幫之一,千百年來他們經榉根關古徽道輾轉全國各地,随着他們的發迹和經營,給各地都帶去徽州文化,其中就有我今天所要說的“徽菜”。

一生癡絕處無夢到徽州,我踏訪黃山遍尋味蕾深處的記憶

黃山炖雞

“民以食為天”,徽菜最鼎盛時期在全國位于八大菜系之首,今年來随着全國各地“百家争鳴”,徽菜有些式微,但仍然能在八大菜系中占據一位,這也說明了徽菜的魅力所在。

黃山市就是我“尋根問祖”的一個地方,有些人可能會疑惑小編不是說徽州嗎?怎麼又提到黃山了。小編就在這給大家科普一下知識,徽州是在1984年改名為黃山,當時是為了打響黃山名勝區的招牌,為了發展經濟符合當時的地方實際情況。

一生癡絕處無夢到徽州,我踏訪黃山遍尋味蕾深處的記憶

問政山筍

花開兩朵,各表一枝。更名之事我們就不在這裡贅述了,小編今天是為了給衆多的“吃貨”傳播徽菜裡的特色美食。

吃美食就是在品文化,這些佳肴是千百年悠悠歲月中提煉、精華的産物。我們喜歡吃,我們也要知道這些菜品的由來,徽州崇尚文化,其中就有《柳溪書院》《秀山書院》以及《白楊書院》等許多衆多出名的書院。

一生癡絕處無夢到徽州,我踏訪黃山遍尋味蕾深處的記憶

方臘魚

文化興則美食興,徽菜一大特點就是他有“文化”。他可以給你來“陽春白雪”,也可以來“下裡巴人”。他可以給你來高雅,也可以給你來民俗。

好的美食大多不被“束之高閣”在富麗堂皇的酒店,而是藏身在坊間巷弄裡的“煙火”地,是以我們可以一邊欣賞風景的同時品嘗到真正的美食。

黃山臭鳜魚,小夥伴可能會因為這個“臭”字就對他拒之門外,如果真要這麼認為就大錯特錯了。這個“臭”字其實在黃山地區是“腌鮮”的含義,這個“臭”字賦予了當地特色民俗。要知道黃山臭鳜魚就是“鹹鮮”的代表,突出本味,講究火候的掌控。

一生癡絕處無夢到徽州,我踏訪黃山遍尋味蕾深處的記憶

黃山臭鳜魚

臭鳜魚的臭味就像是“長沙臭豆腐”,聞起來臭,吃起來就會舍不得放下筷子,菜品上乘,“色、香、味”,菜的好吃不好吃,其實就要看掌勺的大廚手藝如何,一道食材的好壞不僅取決于食材品質更取決于大廚的水準。

好在徽菜還有一個長處在于“博采衆長”,吸納各大菜系精華部分,來完善自身菜系的不足,難得可貴的就是一代代美食人對于美食的“出陳推新”和加以改良。

夾了一筷子,就撿起一塊魚肉,魚肉酥爛,夾起的魚肉很大塊。這極其考驗廚師的烹饪水準,對時間或火候的見解。入口時,肉質鮮嫩、醇滑爽口,一點也不柴,最大程度地保持鳜魚的本味。

一生癡絕處無夢到徽州,我踏訪黃山遍尋味蕾深處的記憶

吃魚就是吃一個“鮮”字,可怎麼保持魚肉的“鮮”味,這道臭鳜魚還是有些心得,采用當地獨有的桃花鳜魚,輔以鹽、濃鮮的肉鹵腌制,将魚長時間放置于通風位置,溫度控制在25度左右,如此才有了這道名菜。

吃完魚,自然需要解解膩,徽州一品鍋就進入我的眼裡,相傳這道菜還有一個由來,此菜是明朝石台縣尚書夫人餘氏創制的。據傳是皇帝駕臨尚書府作客,酒桌上的山珍海味皇上提不上興緻,餘夫人了解到這個情況,特意去了廚房,這才有了這道橫空出世的火鍋。皇帝吃完贊不絕口,這才有了“一品鍋”的名字。

這道菜分為五層,鍋底鋪上幹筍,第二層鋪上豬肉,第三層鋪上豆腐,第四層鋪上肉丸,第五層就是蓋上粉絲,點綴一些菠菜等綠色蔬菜。這道菜要用文火一直煨熟。

一生癡絕處無夢到徽州,我踏訪黃山遍尋味蕾深處的記憶

徽州一品鍋

每種食材在煲内互相發生碰撞,食材與食材味道互相滲透,筍幹的鮮味入了豬肉的裡面,豬肉有了鮮味,而筍幹有了肉味。

看着煲内熱騰騰的鍋子,香味撲鼻。撿起一塊,豬肉入口即化、肥而不膩,唇齒留香。筍幹夠鮮夠味,有葷有素營養均衡。各種食物沒有串味而是互相互補,大口朵頤,在歡聲笑語的碗碟中吃完了這道美食。

一生癡絕處無夢到徽州,我踏訪黃山遍尋味蕾深處的記憶

虎皮毛豆腐

美食就是這樣在我生命中沉澱和洗禮,即使遠離故鄉的兒女也可以通過美食抒發思鄉之情,在美食中我明白了一個道理,餐桌上吃的不是一道道美食,而是家人間的思念,他牽連了幾代人的記憶和情懷。

“一生癡絕處,無夢到徽州”!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