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十大名菜中,有一道硬到不能再硬的純葷菜——帶把肘子。

帶把肘子最初源于陝西渭南的大荔縣,屬于陝菜(秦菜)的葷菜系。
而在書籍《中國菜單》一書中,把它作為了秦菜部分的第一道名菜予以推介。
據傳,帶把肘子曆史悠久,是明朝弘治年間同州(今大荔縣)城裡的廚師李玉山所創制。
說是有一天,時任陝西撫台來到同州巡查,當地知府為了讨好上官,便差人去找李玉山給上司做菜。但李玉山這人為人正直,且早就對這趨炎附勢的知府大人心懷不滿,于是打算乘此機會讓知府難堪。卻不想這知府家中的管家與他們家老爺是一路貨色,為人刁惡,見到李玉山來到府上,便故意刁難,隻給他一些碎肉爛骨頭作為食材,并限他在兩個時辰以内開席。
李玉山也不推辭,略微沉吟便接下了這樁差事。知府家中的廚房内,隻見李玉山刀飛勺舞,不到兩個時辰的時間,便将一桌酒席全部做好奉上。
席間,撫台大人吃着吃着,突然發現有一道菜,表面是一層肉,下面卻是幾根碎骨頭,于是不解得詢問道:“這菜?”
知府一見,頓時大吃一驚,連忙要治李玉山的罪。待傳上李玉山以後,知府氣急敗壞問他是怎麼回事。卻見這李玉山不慌不忙,轉身向撫台大人禀告道:“撫台大人有所不知,我們這位知府大人,平日裡不但吃肉,連骨頭也是吃的。”
恰逢這位撫台大人是位遠近聞名的清官,聽出了李玉山話裡的言外之意,不等知府問話,便先賞了李玉山十兩銀子,并叫他先行回家。第二天撫台微服私訪,向李玉山問明了知府的惡劣事迹,後又嚴懲了知府與家中管家等人。
臨走前,知府詢問李玉山那天吃的菜叫何名稱,李玉山順口說到:“帶把肘子。”于是,從那時起,這道菜便流傳了下來。
時至今日,帶把肘子的做法和原料已經遠不是起初的那般随意了,而是用豬前腿為原材料,以考究的做工制成。
制作帶把肘子基本的工藝是:
先取豬前腿刮洗幹淨,然後肘頭朝外,肘把朝裡,肘皮朝下置于砧闆上,用刀在正中由肘頭到肘把沿着腿骨将皮剖開,并剔去腳骨兩邊的肉,讓底部骨與肉相連,使骨頭露出,然後将兩節腿骨在正中用刀背砸斷。之後入湯鍋煮至七成熟撈出,輾幹,趁熱用紅醬油塗抹表皮。再取蒸盆,放入八角、桂皮等調味料,将肘子肘皮朝下裝入,撒上精鹽,用淨紗布蓋好,最後在紗布表面塗抹上甜面醬、蔥、豆腐乳、紅油、白醬油、姜、蒜等,上籠蒸爛。蒸好後取出,摘去紗布,将肘子扣入盤中,揀去八角等大塊調料即可。上桌時另備蔥段和甜面醬小碟。
帶把肘子的風味特點主要有:肘肉酥爛而不膩、肘皮膠粘、香醇味美。
雖然在肘子界,中國最為知名的是“東坡肘子”,但在陝西,這道“帶把肘子”更受老百姓的歡迎。一則它是本土所産,人們對它有着不一樣的感情,二則他的味道和使用感受也更加照顧陝西本地人的喜好。
現在,這道陝西名菜在西安一些大的酒樓中都可以吃到,當然,如果想吃到最為正宗的,也可以驅車到渭南大荔縣親自品嘗。
#吃在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