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藝術家草間彌生的作品《南瓜》将參展上海第四屆進博會,貨值逾百萬美元的“大南瓜”,紅色加波點,簡單至極,一看就喜歡,一見就難忘。

來自網絡
我想,這正是草間彌生獨樹一幟的藝術魅力。
而我正式近距離認識草間彌生的作品還在2013年。
草間彌生——“我的一個夢”亞洲巡展
那年的12月14日,草間彌生——“我的一個夢”亞洲巡展在上海當代藝術館全面呈現。
該展覽是草間彌生在中國首次大型個展,一百多件作品,全面、多元地呈現藝術家60年來驚人的創作脈絡,從早期的“無限的網”系列,到最為人熟知的圓點圖案作品和以新材質制作的大型裝置。
2013年,草間彌生84歲,她的作品卻依舊前衛。
重複堆砌的圖案,加上色彩缤紛,輕易地拉近了觀看者與作品間的距離,而她期許愛與和平,又讓展覽提升了思想境界。
觀展中,無窮無盡的圓點、條紋和它們的豔麗,讓我時有回到童年的錯覺,也偶有眩暈的迷惑。
然而,這些“重複”,對于藝術家來說,卻是與世界溝通的橋梁。
記得,展覽期間,著名新聞人曹景行還作了精彩演講。
之後,閱讀草間彌生的奇聞怪事,自然成了我的後續功課。
曹景行
據了解,草間彌生1929年生于日本,幼年患有神經性視聽障礙,疾病使她看到的世界仿佛隔着一層斑點狀的網。
對生活中的圓點、斑點,草間彌生充滿興趣,把它們看成是來自宇宙和自然的信号,于是她開始畫這些。
1957年,草間彌生赴美國,美國藝術家約瑟夫·柯内爾給草間彌生的人生增添了浪漫,直至1972年約瑟夫·柯内爾去世。
夫妻的去世使草間彌生的精神受挫嚴重。
1973年,草間彌生從紐約回到東京,獨自一人在精神療養院生活。
由于精神疾病的影響,草間彌生将極度重複的繪畫擴充到雕塑和裝置藝術領域,這竟然引領了波普藝術的潮流。
有評論說,“她是一個直覺感受型藝術家,她精神症狀的持續性支撐了她創作語言的同一性。”
“幾十年精神療養院的生活,南瓜像精神穩定器,成為她新的治愈良方。”
“草間彌生的作品布滿圓點,南瓜系列作品成為經典。”
現在,按照時間推算,草間彌生已經93歲了。
長期以來,對于她的藝術作品,人們自有各種诠釋。
而我覺得,這位“波點怪婆婆”用獨特的藝術與病魔作不懈抗争,實屬勇者、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