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前來到江浙皖一帶,如果你去找菜場走一圈就會發現菜場裡總會有一處在兜售一種飯烏飯樹的葉子,那些面前擺着一袋烏飯樹葉子的攤主都會顯得高人一等。
“烏飯樹葉呢,知味觀你去看看,一點點烏米飯就要很多錢呢!”
老闆推銷烏飯樹葉的文案并沒有什麼華麗的詞藻,隻是找一個對比參照物,很輕易就能說服别人帶上一包烏飯樹葉回家。

烏米飯顔色黑亮,吃起來軟糯清香,有一年烏米飯被《舌尖上的中國2》收錄,随後烏米飯從地方的傳統食物變成網紅,實際做烏米并沒有什麼技術含量,會煮飯就會做烏米飯,就這麼簡單,隻不過比起煮飯多了一道程式,烏米飯需要用烏飯樹的嫩葉搗汁後浸泡再蒸或煮,再有烏米飯的特殊之處就是它不時不食,每年想吃到一碗軟糯清香的烏米飯隻有耐心烏飯樹葉長出嫩嫩的葉子之時。
不要小瞧了烏米飯,要刷存在感,僅一句話就能吓退衆人:“ 豈無青精飯,令我顔色好“,這句出自詩聖杜甫的詩句中所說的青精飯就是現在的烏米飯,雖然彼時杜甫寫這句詩句時他正處窮困潦倒時,吃飽吃好都成了困難的事情,是以他就寫了這麼一句話大意是:我就不能吃點青精飯令我的氣色好起來嗎?雖然青精飯并不算得上是美味,但至少在杜甫的這一句詩句可以看到烏米飯的資曆很老。
青精飯其實是由道士發明出來,古代的道士好研究養生術道士發明青精飯看中的是烏飯樹葉,烏飯樹葉也稱為南燭,這種葉子是一味中藥材,在中國的多部古藥典中都有記載。“久服輕身長年,令人不饑,變白去老”,是以道士們覺得用這個葉子做青精飯也具有同樣的功效,青精飯的另一個特性是可以做成随身攜帶的幹糧,飽腹感強。
做烏米飯的烏飯樹大多生長于中低山地,每年春天的時候開筒狀的花,結出的果實為紫黑色,果漿也呈紫黑色并帶着些甜味,也是人們喜歡采集的野果之一,近些年不知道為什麼野生的烏飯樹葉越來越少,以至到了做烏米飯時候,菜場裡的烏飯樹葉成了搶手貨。
将新鮮的烏飯樹葉取汁可以有好幾種方法,最傳統的方式就是3:1這樣的比例,3斤水配1斤葉子,直接上手揉搓葉子出汁,為避免手被染黑可以戴上手套來揉搓烏飯樹葉,另外也有将葉子倒入水中煮出汁來的方法,還有最簡單的方法将葉子與手一并丢入料理機中打碎出汁,用料理機的方法最簡單。
新鮮的烏飯樹葉
取出汁之後還需要過濾,再将過濾好的烏飯樹汁來浸泡糯米,放冰箱冷藏一晚,第二天取出來你就會發現米的顔色變了。
用烏飯樹汁浸泡一晚後的糯米
如果用手揉葉子,不戴手套手就是這樣,第二天還會變黑
然後将這用烏飯樹葉浸泡一晚的糯米飯用蒸或煮的方法就是一碗清香撲鼻的烏米飯,杭州餘杭烏米飯是為家常,每一個家庭主婦都會做烏米飯,她們将烏米飯做成兩種味道,一種煮好的烏米飯撒上白糖為甜味,另一種将烏米飯配上臘肉丁豌豆搭配成鹹味的烏米飯。
除了江浙一帶,安徽皖南也有吃烏米飯的習俗,一般農曆三月初三,四月初八,立夏這三天有些地方是一定會吃烏米飯的。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44">畲族的烏飯節</h1>
每年的三月三是中國東南地區的少數民族畲族的傳統節日“烏飯節”,到這一天,畲族同胞都會舉行盛大歌會,載歌載舞,祭祖先拜谷神,熱鬧非凡,人們還要吃烏米飯,舉辦盛宴招待來客。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44">四月初八烏飯節</h1>
關于四月初八烏飯節有很多故事版本,傳說四月初八是浴佛節(釋迦牟尼生日),西域佛家弟子以黑黍飯祀之,中國佛家也相仿效。因為烏飯可口,又有益于健康,人們便争相煮烏飯贈送親友,于是流傳成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