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裡尋它千百度,蓦然回首,那美食卻掌握在自己手中。愛美食、愛探店、愛做早餐的二胎90後寶媽。大家好,我是珠珠。"
說起來,早些年雙十一的時候,我不是搶化妝品或者衣服什麼的,反而倒是奔着友善面和牛奶面包什麼的買買買,有些時候還會思考着挑戰自我尋找火雞面等辣味,沒吃過的友善面買買買。有時候工資不夠的時候便是靠着這些面包和友善面過日子,可謂是有些難忘的畫面。饒是如今,我還偶爾會選購一些沒吃過的友善面牌子嘗試着,算是拓寬口味吧,隻是吃多了,現在不敢像以前吃那麼兇,每次吃一包爽是爽了,但胃後面會本能的感受到熱氣和不适。

砂鍋豬雜伊面
友善面于我也算是共同奮戰過的夥伴了吧hhh,不過在中國裡,友善面的始祖大抵是伊面吧。這個名頭乍聽起來還以為是意面什麼的外國貨,其實是廣州的一種本地面,是全蛋面。當地人将其制作的手工面卷起來,卷成一團團的仿佛友善面的面餅一樣放進油鍋裡炸,過油後撈出易于貯存,且口感有了非一般的提升。
以前在廣州打工的地方裡,就在朋友的推薦下去了長壽路的堅記嘗過了當地的味道,我記得當時的價錢大概是12元一份,如今不知道怎麼樣了。應該不會太高吧。
伊面的外形偏向于粗條,拉近看的話又有種略扁的段狀,大概是充電線壓扁一些的樣子。口感特别綿軟,這是源于過油炸的過程中将其面條的結構破壞了,産生了細微的孔洞,進而遍在面條周身,這樣蓬松的結構使得伊面咬起來軟綿綿的,特别吸汁,但又不是軟趴趴的感覺,還留着些許線條拉緊的感覺,吃起來的口感相當不錯。
伊面雖然油炸過,但隻是過油,本身不會油膩,還保留着全蛋面的面香味,本身的味道淡且清,是以想要伊面好吃對于澆灌的湯料十分講究。畢竟伊面的結構十分吸汁,味道近似于面味和鹵料的集合,是以好的湯料十分重要。堅記這點就做的不錯,湯汁相當醇,據說是有着幾十年的曆史,味道有保證。
我當時點的是炸醬伊面,湯汁中南乳的香味,濃郁的甜味摻雜着些許豬皮和肥肉塊,吃起來鮮爽的很。而且看起來是真的很有食欲,淡黃的面條裡,醬料紅的通透,宛如玉石般晶瑩。我還加了個豬腳,炖的軟爛,吃起來巴适得很。
不隻是炸醬面,伊面還有着牛腩和雲吞,清湯等配料的搭配,蘿蔔青菜各有所愛,任君采撷,大家路過廣州的話,不妨去試試伊面吧,味道不會讓你失望的。
說起來,最初伊面的做法出現頗有種撞大運的趕腳,據當地的老年人說,伊面出現是因為全蛋面做的過程中不小心掉入油鍋裡,撈出來燙的時候感覺味道不錯是以便慢慢流傳了下來,形成了伊府面,也就是伊面。
生活中就是這樣,有着太多的偶然和驚喜。但要抓住每一次的機會卻是要依靠本人平日的積累和底蘊。數十年前廣州人抓住了這樣的契機慢慢鑽研傳承下來形成了這樣的美味。
那麼如今的2020年這樣艱難魔幻的年度你都熬了過來了,不妨伸出你的手,再伸長一些去抓住你的契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