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0">喝酒留下一首詩,勸人不貪戀鄉村生活</h1>
清康熙至乾隆年間,襄城劉氏家族六兄弟号稱“中州六劉”,劉青蓮居第五。在其《七一軒詩抄》中,有這樣一首詩:
松明招飲山頭店,用牛車相迎,
封十念餘老病,共載扶行,賦謝
楊柳村村萬樹稠,
直從山尾到山頭。
豆花紫翠零星見。
麥浪黃雲撲地浮。
魚足河中錢不取,
酒呼籬外債何愀。
乘君下澤時來往,
偏有閑人比少遊。

劉青蓮做客山頭店的詩句。
一個叫松明的人住在山頭店,請住在山尾的劉青蓮喝酒,派了一輛牛車相迎。另有一個叫封十的怕劉青蓮坐不穩,主動上車攙扶。
從詩中描繪的場景來看,時間應在小滿之後,麥子已經發黃。紫色的豆花,應該是豌豆吧。
松明其人,事迹待考,日子過得很閑适——魚是從河裡打的,不用花錢;朝籬外吆喝一聲,就有人送酒來,先記賬。
末聯用了馬援的典故。
《後漢書·馬援傳》中,馬援從弟少遊規勸天天向上的哥哥:“士生一世,但取衣食足,乘下澤車,禦款段馬,為郡掾史,守墳墓,鄉裡稱善人,斯可矣。”
下澤車,是一種适合在泥地上行走的輕便車輛;款段馬,就是劣馬;為郡掾吏,意思是有個工作幹就行了,别總想着進步。
劉青蓮的祝福有些繞:趁您閑居的時候,咱們可以多聚聚。别聽信少遊那樣的勸告,您的前程遠大着呢!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72">今朝不盡團圓樂,那有來生未了因!</h1>
劉青蓮在山尾的住處,叫做“江村”,他們的書室,叫做“七一軒”。
劉青蓮字華嶽,号藕船,生于1672年。他潛心經學和古文辭,隻是科舉不利,乾隆三年(1738年),67歲的他才獲得歲薦貢生資格。
他的弟弟叫劉青芝,字芳草,号實夫,晚号江村山人。生于康熙十五年(1676),死于乾隆二十年(1755)。雍正五年(1727年)進士,選為翰林院庶吉士。
這弟兄倆自小感情深厚,整天如影随形,切磋學問。劉青芝考中進士沒多久,劉青蓮思弟心切,踏冰兩千裡來到北京,留下這樣一句話:
“今朝不盡團圓樂,那有來生未了因!”
不久,劉青芝就稱病辭職回到襄城,與哥哥築宅汝水之濱,稱為江村。
“七一軒”,什麼來曆呢?
歐陽修自号“六一居士”:“吾家藏書一萬卷,集錄三代以來金石遺文一千卷,有琴一張,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壺”,“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間,是豈不為六一乎?”
劉氏兄弟,比歐陽修多出一個老翁,自命為“七一”。
兄弟情深,竟至舍棄了仕途,這故事挺感動人的。有朋友特意畫了一幅《七一軒圖》,天南地北的名流争相賦詩,傳為盛事。
這幅畫的摹本和相關詩文,後來結集刊印于卷帙浩繁的《劉氏傳家集》中。
七一軒圖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79">一首小詩,把山頭店曆史提前一百多年</h1>
關于山頭店這一地名,1987年版《河南省襄城縣地名志》有如下記載:
山頭店鄉人民政府、山頭店村委會駐地。在縣城東南9公裡,首山東麓,白龜山北幹渠東岸。據傳,崔姓始居,臨路開店,初名崔家店;因有晨集,亦稱崔集;清末以居首山東端,改今名。
按照這一說法,山頭店這個地名遲至清末才出現。
不過,乾隆時期,劉青蓮就已經去山頭店會朋友喝酒。即便從這時算起,山頭店的曆史也要提前一百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