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鑒湖女俠”秋瑾32歲英勇就義,丈夫2年後去世,兒子成棟梁之材一、秋瑾的鬥争二、災難降臨三、棟梁之材總結:

漢家宮阙斜陽裡,五千餘年古國死。一睡沉沉數百年,大家不識做奴恥——秋瑾

一句詩詞,平地一驚雷。詩中所描述的場景讓人痛心,于是,無數仁人志士站起來了,在這個苟延殘喘的沉睡古國之中,一些人蘇醒過來了。他們呐喊着、鬥争着、拼搏着,作為奴隸的恥辱,任何人都不能夠忍受,因為,我們是華夏兒女,我們,是中國人。

秋瑾的一首詩詞,一字一句,讀起來豪邁至極,若非我們了解她,一定會以為她是一個男生,如此豪邁的氣勢,如此無畏的勇氣,如此強烈的責任感,如此負責的救亡圖存的使命感,世上之女子,實屬罕見。而秋瑾轟轟烈烈的一生,也诠釋了誰說女子不如男的豪言壯語。

“鑒湖女俠”秋瑾32歲英勇就義,丈夫2年後去世,兒子成棟梁之材一、秋瑾的鬥争二、災難降臨三、棟梁之材總結:

<h1 class="pgc-h-arrow-right">一、秋瑾的鬥争</h1>

1875年,秋瑾出生在福建,那時候的清朝已經在強大的工業沖擊之下處于風雨飄搖的艱難時刻,整個清朝政府脆弱地不堪一擊,彷佛一碰就會化為粉末消失在風中似的。因為秋瑾的家庭仍然是一個傳統的典型代表,是以在父母的包辦之下,秋瑾與曾國藩的表侄子王廷鈞結婚了。

盡管二人是包辦婚姻,但是兩個人并沒有是以而受到影響,相反,結婚後他們生活的十分幸福。因為秋瑾不喜歡外面世界裡污濁的環境,于是丈夫王廷鈞就辭去了自己在清政府的官職,而那時候,王廷鈞的官職已經到達了正二品。可是他沒有絲毫的猶豫,辭官之後,他就帶着秋瑾過着隐居的生活。

但是,秋瑾漸漸感受到了國家形式的嚴峻性。在這個帝國主義肆虐的時代,清政府沒有什麼作為,面對内憂外患,整個中國的人民都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于是,為了為黎民百姓做出一點貢獻,秋瑾毅然投身于革命,開始了抗争之路。

“鑒湖女俠”秋瑾32歲英勇就義,丈夫2年後去世,兒子成棟梁之材一、秋瑾的鬥争二、災難降臨三、棟梁之材總結:

她在為推翻清政府的統治努力的同時,還一直心系着女子的權益。她終日為女權奔走宣傳,想要為女性在那個灰暗的社會中争取一絲權益。

原來在清政府擔任官員的王廷鈞并沒有反對秋瑾的行為,相反,他還對秋瑾表示了大力支援。他主動提議送秋瑾去日本留學,還協助秋瑾興辦學校,因為有了王廷鈞的支援,秋瑾開始沒有了顧慮,她一心一意地為自己的信仰而努力。

<h1 class="pgc-h-arrow-right">二、災難降臨</h1>

因為當時清政府雖然仍然在夠延殘喘,可是為了自己的統治,他們對于一切的反政府力量都有極強的懲罰手段。公開革命的秋瑾成為了清政府通緝的對象。

秋瑾32歲的時候,因為叛徒的背叛,她的行蹤洩露被清政府得知了,于是,清政府出動兵力将秋瑾拘捕了起來,同年,清政府為了殺一儆百,将秋瑾處決了。

一個還十分年輕的女性,一個民族的戰士,一個為女權奮鬥一生的人,就這樣受到迫害,帶着遺憾離開了人世。

“鑒湖女俠”秋瑾32歲英勇就義,丈夫2年後去世,兒子成棟梁之材一、秋瑾的鬥争二、災難降臨三、棟梁之材總結:

秋瑾受審劇照

在那個清政府手段十分強硬的社會,普通的百姓都十分膽小,他們害怕秋瑾的事情會連累到自己,是以盡管秋瑾已經被殘忍地殺害,但是沒有人敢給她收屍。屍體放了好幾天之後,秋瑾生前的好友抓住機會将秋瑾的屍體偷了出來,将這位民族戰士安葬了。

失去了妻子的王廷鈞十分悲痛,他終日郁郁寡歡,很快就得了重病,卧床不起。失去了秋瑾的家庭隻剩下王廷鈞和自己的兒子女兒相依為命,但是在兒子12歲的時候,王廷鈞還是撒手人寰了。

為了活下去,年僅12歲的哥哥王沅德隻能帶着年幼的妹妹過起了奔波的生活,無依無靠的他們隻能找人收養,從此過起了寄人籬下的生活。

<h1 class="pgc-h-arrow-right">三、棟梁之材</h1>

盡管王沅德在小小年紀就已經失去了母親,但是母親高大的形象卻一直存留在他的心中,他一直盼望着,有朝一日,自己能夠接過母親手中的火炬,繼續為整個中華民族奮鬥。

“鑒湖女俠”秋瑾32歲英勇就義,丈夫2年後去世,兒子成棟梁之材一、秋瑾的鬥争二、災難降臨三、棟梁之材總結:

于是在14歲的時候,王沅德加入了中國同盟會,為推翻清朝的統治貢獻自己的力量。讀完大學之後,因為成績優異,王沅德留在了《江聲日報》做經理。

後來,王沅德決定放棄自己經理的職位,他走上了經商的道路。因為王沅從上學的時候就十分聰明,是以憑借着自己靈活的頭腦,王沅德很快在商界站穩了腳跟,漸漸地,他在商界發展迅速,一時間風生水起。

他興辦了大綢布店、協和油鹽号這樣的實業,貫徹着實業救國的原則,因為這些産業,王沅德賺了很多錢,于是他又在湖南、湖北等其他地方開辦了新的公司,一時間,王沅德成為了湖南的富商。

王沅德卻沒有将這些錢占為己有,他用自己的财産資助革命運動,為他們提供保障。

但是王沅德從來沒有忘記自己母親的教導,他繼承父母親的遺願,開設了一所學校,他想要通過這樣的方式培養更多的優秀人才,培養更多像父母這樣為了民族大義而敢于拼搏的烈士。

“鑒湖女俠”秋瑾32歲英勇就義,丈夫2年後去世,兒子成棟梁之材一、秋瑾的鬥争二、災難降臨三、棟梁之材總結:

新中國成立之後,土地改革運動在全國展開,王沅德主動交出了自己的全部财産,在湖南的文史館收集母親的資料,他想要将自己母親的事迹傳遞給更多的人,也激勵着更多的人。

<h1 class="pgc-h-arrow-right">總結:</h1>

俗話說,虎父無犬子。秋瑾作為一個革命烈士,擁有自己的主張,同時也擁有自己的信仰,在秋瑾看來,如果眼看着自己的國家和民族處于水深火熱之中自己卻毫無作為,那簡直枉為中華兒女。

于是,秋瑾開始了自己艱難的鬥争之路,盡管過程兇險,但是每一個能救中國于危難之中的任務,都讓秋瑾覺得十分值得。在她的心中,民族是高于一切的東西。

“鑒湖女俠”秋瑾32歲英勇就義,丈夫2年後去世,兒子成棟梁之材一、秋瑾的鬥争二、災難降臨三、棟梁之材總結:

而秋瑾的兒子王沅德也深受母親的影響,成為了一個有信仰的人。或許在别人看來,王沅德并沒有像秋瑾一樣始終奮戰在鬥争的第一線,但王沅德始終憑借着自己的努力為國家和民族做着貢獻。

他積極參加革命團體,享受着新思想的洗禮,也參加了鬥争,感受了鬥争的熱血;他在資金上幫助革命戰士們,為他們提供保障,他興辦教育,為國家培養人才。

身為秋瑾的兒子,他可以很光榮地說,我,沒有給母親丢臉。

文/枕貓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