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起義爆發前夕,清廷1911年2月下了一紙調令:“調杭州将軍志銳為伊犁将軍,調伊犁将軍廣福為杭州将軍”,為何此時急于對邊疆大臣進行更換?其實此時清廷的邊疆換防有着不為人知的驚天陰謀。
此時的清朝統治已是危如累卵,南方革命黨起義此起彼伏,四川人民保路運動轟轟烈烈。志銳接到調令後立即赴京,與攝政王懇密謀數月,然後急匆匆從北京趕往伊犁,隻用了不到四個月,不及中央所給期限的一半。

伊犁早年是清朝駐新疆的政治中心,負責新疆和西亞歸附民族的管理,後轉移至迪化(今烏魯木齊)
志銳途路過西安和迪化時,分别與陝甘總督長庚、新疆巡撫袁大化及流放的已革輔國公載瀾等人密謀,擁立宣統帝西遷,割據西北偏安。幾人草拟了清廷西行的計劃,由北京撤退到陝西、如果局勢不穩就撤退到新疆,萬不得已由新疆北行到外蒙古庫倫。
根據撤退路線圖,清廷準備定都新疆伊犁的阿勒泰或者外蒙古的庫倫,“萬一清廷危急,聯絡新、甘、内蒙為一氣,擁宣統西遷,暫謀偏安,徐圖恢複”,行動的重要一棒交給坐鎮伊犁的志銳。
清廷西遷制定了西安—銀川—蘭州—伊犁—庫倫線路圖
志銳的兩個堂妹是光緒帝的瑾妃和珍妃,是以一直受到到慈禧太後的壓制,光緒帝和慈禧太後死後,光緒之弟醇親王載沣執政,志銳才得到重用,此次調任伊犁便是打通西行通道,為清廷西遷做準備。
1911年11月15日,志銳抵伊犁任職,此時辛亥革命之火已燃遍全國。湖南革命黨人劉先俊等率百人在迪化(今烏魯木齊)發動起義,揭開辛亥革命在新疆的序幕。
因叛徒告密,袁大化早有防備,而于次日失敗,萬象春等潛奔伊犁,劉先俊英勇就義,時年僅29歲,迪化起義殉難烈士143人,200餘人被發遣南疆。
武昌首義起義軍在軍政府前合影
而于此同時,清廷妄圖西行通道的各個戰略要地紛紛起義,10月22日,西安起義通電響應武昌,11月甯夏起義成功,清廷西遷的通道受阻,唯一能夠依靠的,就是志銳守着的新疆伊犁了。
1912年1月,一封發自武漢輾轉上海、俄國至伊犁革命軍的密電:“袁大化、升允、長庚、志銳等,謀擁宣統西遷;伊犁應迅速起義響應武昌,以破彼偏安。”
伊犁起義軍成員
迪化起義失敗後10天,也就是1912年(農曆辛亥年)1月7日晚,以楊贊緒、馮特民、李輔黃為首的革命黨人發動起義,盡管起義時間提前,但由于經過較充分的準備,城内外起義軍互相配合,協同作戰,分路出擊,伊犁起義當夜取得勝利。
1月8日上午9時,新伊大都督府宣告成立,象征五族共和的五色旗取代了清朝的黃龍旗。8日,伊犁起義軍通電全國,宣布成立“中華民國軍政府新伊大都督府”。
在惠遠城鐘鼓樓前,革命黨人當着全城百姓,再次提出推舉志銳為都督,被志銳嚴詞拒絕,随後志銳被革命黨人槍決,伊犁革命起義成功,1912年2月12日,宣統釋出退位诏書,西遷計劃徹底流産。
伊犁惠遠古城,清朝乾隆年間建造
迪化、伊犁的起義是中國辛亥革命的一個組成部分,它的主要功績是推翻了清王朝在新疆地區的封建統治,實行共和,粉碎了清朝政府西遷的陰謀,使清朝政府不能把新疆作為它東山再起、複辟帝制的根據地。
起義根除了清王朝的最後“一根救命稻草”,防止了國家分裂,加速了清王朝的滅亡,推動了中國曆史的進步。但遺憾的是,目前對伊犁辛亥革命評價還不夠高,宣傳也不夠,應當給于其應有的曆史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