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起义爆发前夕,清廷1911年2月下了一纸调令:“调杭州将军志锐为伊犁将军,调伊犁将军广福为杭州将军”,为何此时急于对边疆大臣进行更换?其实此时清廷的边疆换防有着不为人知的惊天阴谋。
此时的清朝统治已是危如累卵,南方革命党起义此起彼伏,四川人民保路运动轰轰烈烈。志锐接到调令后立即赴京,与摄政王恳密谋数月,然后急匆匆从北京赶往伊犁,只用了不到四个月,不及中央所给期限的一半。

伊犁早年是清朝驻新疆的政治中心,负责新疆和西亚归附民族的管理,后转移至迪化(今乌鲁木齐)
志锐途路过西安和迪化时,分别与陕甘总督长庚、新疆巡抚袁大化及流放的已革辅国公载澜等人密谋,拥立宣统帝西迁,割据西北偏安。几人草拟了清廷西行的计划,由北京撤退到陕西、如果局势不稳就撤退到新疆,万不得已由新疆北行到外蒙古库伦。
根据撤退路线图,清廷准备定都新疆伊犁的阿勒泰或者外蒙古的库伦,“万一清廷危急,联络新、甘、内蒙为一气,拥宣统西迁,暂谋偏安,徐图恢复”,行动的重要一棒交给坐镇伊犁的志锐。
清廷西迁制定了西安—银川—兰州—伊犁—库伦线路图
志锐的两个堂妹是光绪帝的瑾妃和珍妃,所以一直受到到慈禧太后的压制,光绪帝和慈禧太后死后,光绪之弟醇亲王载沣执政,志锐才得到重用,此次调任伊犁便是打通西行通道,为清廷西迁做准备。
1911年11月15日,志锐抵伊犁任职,此时辛亥革命之火已燃遍全国。湖南革命党人刘先俊等率百人在迪化(今乌鲁木齐)发动起义,揭开辛亥革命在新疆的序幕。
因叛徒告密,袁大化早有防备,而于次日失败,万象春等潜奔伊犁,刘先俊英勇就义,时年仅29岁,迪化起义殉难烈士143人,200余人被发遣南疆。
武昌首义起义军在军政府前合影
而于此同时,清廷妄图西行通道的各个战略要地纷纷起义,10月22日,西安起义通电响应武昌,11月宁夏起义成功,清廷西迁的通道受阻,唯一能够依靠的,就是志锐守着的新疆伊犁了。
1912年1月,一封发自武汉辗转上海、俄国至伊犁革命军的密电:“袁大化、升允、长庚、志锐等,谋拥宣统西迁;伊犁应迅速起义响应武昌,以破彼偏安。”
伊犁起义军成员
迪化起义失败后10天,也就是1912年(农历辛亥年)1月7日晚,以杨赞绪、冯特民、李辅黄为首的革命党人发动起义,尽管起义时间提前,但由于经过较充分的准备,城内外起义军互相配合,协同作战,分路出击,伊犁起义当夜取得胜利。
1月8日上午9时,新伊大都督府宣告成立,象征五族共和的五色旗取代了清朝的黄龙旗。8日,伊犁起义军通电全国,宣布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新伊大都督府”。
在惠远城钟鼓楼前,革命党人当着全城百姓,再次提出推举志锐为都督,被志锐严词拒绝,随后志锐被革命党人枪决,伊犁革命起义成功,1912年2月12日,宣统发布退位诏书,西迁计划彻底流产。
伊犁惠远古城,清朝乾隆年间建造
迪化、伊犁的起义是中国辛亥革命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主要功绩是推翻了清王朝在新疆地区的封建统治,实行共和,粉碎了清朝政府西迁的阴谋,使清朝政府不能把新疆作为它东山再起、复辟帝制的根据地。
起义根除了清王朝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防止了国家分裂,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推动了中国历史的进步。但遗憾的是,目前对伊犁辛亥革命评价还不够高,宣传也不够,应当给于其应有的历史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