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女真遺民為何流落郏縣?高樓滄桑六百年 落寞古村藏着完顔後裔

女真遺民為何流落郏縣?高樓滄桑六百年 落寞古村藏着完顔後裔

清朝進士高三畏家的老宅僅餘兩座配樓

女真遺民為何流落郏縣?高樓滄桑六百年 落寞古村藏着完顔後裔

被砌在牆上的古碑

女真遺民為何流落郏縣?高樓滄桑六百年 落寞古村藏着完顔後裔

村民家古老的大門

郏縣安良鎮有一個高樓村,那裡八成以上的人姓高,但這個村的高姓人卻說,他們是金國皇族完顔的後人。經過600多年的繁衍遷徙,這支高姓完顔後人如今已遍布郏縣多個村莊,有9000多人。

“我雖然姓高,但我是金國皇族完顔的後人,隻要進我們高氏家譜的人都知道。”如今,在市區工作的郏縣人高先生常會對朋友這樣介紹家族的曆史,他還把自己的微信名取為“完顔後人”。

如果這種說法是真的,那麼起于白山黑水之間的女真族遺民為何會流落至郏縣呢?這座帶有神秘色彩的古村又藏着怎樣的故事?近日,帶着諸多疑惑,走進高樓村,一探究竟。

落寞古村藏着完顔後裔

從安良鎮西行約兩公裡,就來到了高樓村。前石公路穿村而過,郏縣廣闊渠從村子東面流過,村口一座紅石橋架在廣闊渠上,名曰東風橋。

這座橋建于上世紀70年代,橋身上雕刻的“愚公移山”“自力更生”等智語顯示着時代的特色,其建築雕刻工藝精湛,已成為市級文物保護機關。

街道兩旁的兩層小樓,街角新修的小遊園,村委會大院門前的小廣場,乍一進村,似乎看不出古村的模樣。待走進村子深處,行走在寬窄不同的巷道裡,那些斑駁的老門樓、古老的辘轳井、破舊的深院古宅,才顯露出悠悠歲月留下的印記。

高樓村黨支部副書記高立奇和從高樓走出去的退休教師高孝廉、郏縣煙草系統退休職工高金志均已是年逾七旬的老人,他們在村裡走街串巷行進中講述着祖先流傳下來的故事。

“高樓是安良鎮最大的行政村,包括高樓、新高樓、後王莊、孫垌四個自然村,全村900餘戶3000多口人,80%以上的村民姓高,這裡的高姓村民都是金國完顔的後人。”高立奇這樣說。

東風橋的橋頭立着一塊巨石,正面寫着“高樓”二字,背面則刻着這樣一段文字:“古時稱馬樓,元朝末年女真族金國後裔完顔簡、完顔德仁,郏縣高氏始祖父子帶領族人為逃避戰亂遷徙到此,隐名埋姓,指高山為姓改完顔為高氏,改馬樓為高樓。”

在村裡管文化工作的村民高新亞指着這段文字說:“這是我們村兩年前立的碑,專門找人刻下了我們村的曆史,這些字上面的油漆,我塗了好幾遍呢。作為完顔後人,我們不能忘記自己的曆史。”

随着時代變遷,高氏完顔後人與漢人逐漸融合,容貌及風俗已經完全漢化,但仍遺留下了不吃馬肉和不開油坊的習俗。“金國是馬上得天下,是以世代敬馬。古法軋油是哪兒高打哪兒,不開油坊是不能打‘高’之意。”高立奇如此解釋道。

女真遺民為何流落郏縣?

在高氏完顔後人捐資修建的祠堂裡,儲存着一通石碑,這是高樓村人發現的最早的關于家族的碑碣。因年代久遠,碑上字迹有些模糊,但仍能辨認出碑上記載的郏縣高樓一至六世先祖的名諱,碑文最上部有“高氏始祖元封侯諱德仁”字樣。

近年來一直緻力于研究高氏家族曆史、續修郏縣《高氏家譜》的高孝廉說,目前從家族傳下來的家譜及有關碑文記載可以了解到,郏縣高氏始祖是完顔簡(後改名高萬招),元代被封萬戶侯,其大兒子名德仁,被封忠勇侯。元末明初,元軍戰敗,完顔氏一族四散逃生,完顔簡攜全家從湖北棗陽縣來到郏縣擂鼓台山中隐居,指山為姓,改姓高。

為防被斬草除根,完顔簡的三個兒子随後分散三處:大兒子德仁留在郏縣,二兒子德備随兩個祖奶奶(白頭奶奶、黑頭奶奶)遷居南召;完顔簡則帶着三兒子德昌回遼甯老家,但是否回到遼甯或定居他處,尚不可知。

儲存至今的清末修訂的郏縣《高氏家譜》序中寫道:“我高氏先世為湖廣棗陽人,萬招公生三子:長曰德仁,蔔居郏縣;次曰德備,徙居南召;三曰德昌,随父避居遼東。南召一支,居皇後峪,遼東絕遠,後裔無聞也。”

1989年版的《郏縣地名志》中,關于高樓村也有這樣的記載:“高樓村原名馬樓,相傳,元朝順帝時,高萬招因戰敗躲避殺身之禍,攜子高德仁等來郏縣,隐居高垌,于明洪武年間,遷到馬樓,除掉馬樓地痞馬八子後,改村名為高樓。”

高垌,距高樓不遠,位于郏縣擂鼓台山東麓。相傳,元末高姓來此隐居,“因始居土垌故名”。

高萬招系何許人,與金國完顔氏又有什麼關系呢?

高孝廉說,金國的開國皇帝是完顔阿骨打,隻有皇族才姓完顔。為什麼說高萬招即高姓始祖完顔簡呢?這是因為,南召縣皇後鄉也有一支高氏完顔後裔,當地紙坊溝高姓人儲存有一通明代墓碑,碑文與郏縣《高氏家譜》所載内容一緻,可以互相印證。

在南召縣儲存的這通碑上記載:“我始祖諱簡,世居遼陽義州衛(今遼甯義縣),元時曾封金牌萬戶侯。迄我太祖受命,有我完顔氏始祖母曰白頭奶奶、黑頭奶奶,生我曾祖曰德仁、曰德原(郏縣《高氏家譜》叫德備)、曰德昌,而葬祖母于是,地名紙坊溝……”

不僅碑文中出現了“有我完顔氏”字樣,而且河南省社會科學院研究人員任崇嶽曾在《河南省南召、郏縣的女真遺民》一文中分析認為:碑文中的白頭奶奶、黑頭奶奶當系完顔簡的妻室,白頭奶奶在前,似應為嫡,黑頭奶奶在後,似應為庶。而白、黑不像兩位始祖母的姓氏,倒像是暗指長白山、黑龍江,因為金代的女真人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間。

雖然完顔改姓為高,但仍然留下了祖先的蛛絲馬迹。南召當地至今還有這樣的習俗:歲末臘八粥吃鹹的,并用大碗盛飯敬祖,意取碗鹽——完顔諧音;每年除夕下午,由晚輩去老墳地背奶奶回家過年,俗稱背奶奶。

任崇嶽認為,朱元璋崛起于江淮一帶,在統一天下時,遇到了完顔德仁等元朝官員的頑強抵抗,抵抗失敗後北上避難。這就是這支女真遺民流落河南郏縣的緣由。

曾出過166位有功名之人

高氏完顔後人在高樓紮根後,繁衍生息600多年,逐漸枝繁葉茂。有些流遷他地,形成多個支派。高孝廉說,據本次修譜統計,目前在譜總族戶近千戶,總人口已近萬人,遍布郏縣十個鄉鎮,以及全國多個縣(市)。

作為2013年首批入選的河南省傳統村落,高樓村至今還留存着不少古建築、古井、古樹等,顯示着它深厚的曆史文化積澱。徜徉在古代與現代交錯的村巷裡,“傳統村落修複區”的牌子不時映入眼簾。

其中一個亟待修複的老宅是“進士第”。這裡原是清朝乾隆年間進士高三畏的故居,是一座三進的四合院。

“這個四合院有着高大的門樓,大門口有九層紅石台階,左右石獅把門,門口西側牆上有一溜拴馬石,大門口東側還建有一座過街牌坊,雕花窗棂,飛檐走脊,立柱上雕刻着龍鳳鳥獸,門額上刻着‘進士第’三個大字……”高立奇記憶裡的“進士第”蔚為壯觀。

高氏完顔後人人才輩出,曆代皆有報國英才。高孝廉說,從郏縣《高氏家譜》中查閱統計,僅明清兩代,高氏家族就出了2名進士,4名舉人,國子監、府、州、縣學的監生、貢生、庠生則更多,共計160名。其中,流傳故事最多的就是乾隆年間的進士高三畏。

高三畏早年喪父,少年苦讀,因家境貧寒,直到40歲才湊足路費,進京考取了進士,曾任吏部主事、員外郎、杭州知府等職,為官清正。告老還鄉後,扶危濟困,深受高氏族人敬仰。

據傳,高三畏返鄉後,有一年,郏縣大旱鬧饑荒,他為救濟族人,将正在建設的宅院工程放緩,組織在家族人全部到工地幹活,幹活管飯,幫助族人度過了饑荒。

遺憾的是,歲月更疊,“進士第”當年的輝煌已不複存在:堂樓、牌坊、前院、臨街樓、過屋樓及西跨院都沒有了,如今僅剩後院的東西配樓,原是傭人居住的地方。

院子的主人遷居鄭州,隔着一段新修的镂空院牆往裡看,僅餘的東西配樓雖已破舊,但結實的灰磚牆體、精緻的木窗棂仍能想象當年的輝煌。

突然,高孝廉驚呼道:“這半截恩榮碑咋跑到這兒了呢?”原來在新修的院牆上豎着一塊殘破的半截石碑,“恩”字僅可見心字底。他說,這是高三畏故居裡遺留下來的老物件,得好好儲存起來。

在原“進士第”牌坊不遠處,至今還留存着一口辘轳古井。井台上的辘轳早已停用,井口下了好幾根汲水的塑膠管。

“這裡原是高三畏家的後花園,這是用來澆花的水井。井深25米,水很甜,從來沒有幹過,直到現在我們還吃這井裡的水。”家住古井旁邊的村民高麥旺說。

高立奇說,像這樣的古井,村裡一共有9口,多是明清時代遺留下來的。

來源:平頂山晚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