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星堆博物館
據四川新聞網2015年5月18日報道:著名學者、書畫家、民建中央文化委員會副主任、民建中央畫院副院長張士元教授,2015年5月初應邀于四川文化産業職業學院文博學院就四川的古文明和文化進行了探讨和研究。同年5月11日,張士元等專家學者赴三星堆遺址調研考察,揭開“世界第九大奇迹——青銅巨人”的神秘面紗,考證稱聳目神(縱目神)為5000—3000千年前古人類的生殖崇拜之神。
張士元三星堆博物館考察留影
張士元介紹,他在80年代中期赴陝西鳳翔考察,發現了老虎聳目(縱目)圖騰面具。面具上畫滿了黃河古人類的宇宙星象、原始哲學、陰陽觀念的圖騰符号。在聳目(縱目)上更是表現出了象征男陽的祖先之神圖案。
據了解,這次在三星堆遺址博物館考察石器、玉器、青銅器等出土文物的所有器形及圖案符号全部诠釋清楚。張士元介紹,這些符号和圖案的文化理念都是圍繞着青銅聳目神(縱目神)和中華神樹來展現着長江流域的原始文化哲學理念。大部分青銅底座上都是生生不息理念的“旋紋”,這個“旋紋”是由中華民族古人類仰望星空、朝拜太陽、朝拜星象、朝拜蒼穹、天人合一形成的中華民族原始哲學文明文化宇宙觀的核心理念。這種核心理念的“旋紋”也是河南安陽青銅器和有“世界第八大奇迹”之稱的曾侯乙編鐘的主體紋飾,它與現代高科技哈勃望遠鏡所觀測到的數千億星系所形成的“旋紋”相同,這展現出了古人類天人合一的原始宇宙觀。
在三星堆文化的文物中鑄造了中華神樹、太陽飛鳥、祖先之神、白虎星象、二蛇相交、伏羲女娲、龍紋、虎紋、魚紋、蛙紋、蟬紋、龜紋等等的圖案符号,為四川人類文明文化的璀璨成果。尤其在三星堆遺址出土的文物中發現來自絲綢之路上象征民族文化母體圖騰的貝殼,在金沙遺址中也把貝殼做成精緻的玉質祭祀用品。這種貝殼在北京周口店三萬年前山頂洞人文化中已具有了原始的生殖崇拜的圖騰觀念。在黃河流域6000年前仰韶文化的彩陶中貝殼紋更是女陰母體的象征,河南濮陽龍虎坑出土的6500年前星象文化理念的龍、虎圖騰也是由象征母體文化的貝殼組成。
在中國曆史博物館展覽的美洲瑪雅文化《瑪雅:美的語言》文物展覽也展現了貝殼象征生命之源的文物。2015年1月張士元教授把展覽中所有的文物器形、圖案符号等原始文化理念诠釋清楚,進一步論證了瑪雅文化源自中國,與三星堆文化也有着淵源關系。瑪雅文化玉制祖先神與聳目(縱目)神理念相通,尤其是玉制祖先神頭部的象征通天理念的圖騰符号與三星堆青銅祖先神符号相同,但時間遠遠晚于三星堆文化。張士元介紹,這證明了淵遠的曆史長河傳送着人類輝煌,我們的祖先部落走出了黃河長江,來到了兩河流域、尼羅河流域與古羅馬文明、古希臘文明、印第安文明等進行了交融,“我們的文化傳播不僅僅是絲綢、瓷器、茶葉等,更是東方文明、中華民族文化精神的傳播。”
張士元乾坤灣留影
此外,專家學者考察小組在三星堆遺址和金沙遺址的考察中發現,三星堆古城邊的鴨子河是自西北流向東南方向,古城中的馬牧河由古城中的西北流向東南方。同樣金沙遺址摸底河也是西北東南流向,而西北方正是中華神樹和聳目神像祭拜的方向,也是金沙遺址古人類墓葬頭部朝向的方向,三星堆仁勝墓地也在古城西北部。經過考察考證三星堆遺址和金沙遺址的文物與祭器大部分都是蘊涵着西北方位北鬥七星的文化理念。這與張士元教授2010年考察破解的殷商王朝在現今安陽建都的文化理念相同。在長江中上遊為星象文化北鬥七星二十八宿四方神的白虎星象,是以在巴蜀文化中白虎圖騰比比皆是,張士元教授2014年9月考證出巫山白帝城(三國劉備托孤之地)為古人類白虎星象祭祀神壇。在長江中下遊湖北、湖南地區是北鬥七星二十八宿的朱雀星象文化,是以楚文化中朱雀鳥處處皆是。
張士元,乾坤灣文化
2011年張士元教授在中科院考證出北京王府井古人類遺址出土的25000年前祭祀骨片上的兩棵神樹圖案樹冠的方位是西北方向。在文史典籍《山海經》中記載,古人朝拜西北方位是昆侖山,昆侖山上生長着扶桑若木的神樹,神樹上有象征日出日落的太陽飛鳥。西北方是中華民族古人類形成的北鬥七星為主的星象文化,北鬥七星圍繞北極星旋轉,每轉15°就是一個節氣,旋轉一周就是一年四季二十四節氣。金沙遺址出土的太陽飛鳥金箔就是這個星象文化的展現。女娲的傳承子神,伏羲的宇宙文明,仰望北鬥七星,周而複始,生生不息。中華民族的“華”就是屹立于宇宙之中開滿鮮花的,象征着一年四季繁榮昌盛的“中華神樹”。我們的聳目祖先神,創造了中華民族的文明文化體系,即星象文化、河圖洛書、易經、黃帝内經、老子、孔子等諸子百家及至儒釋道,展現在中國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這種文化的和諧理念,今天又從長江流域四川的三星堆文明沿着“一帶一路”與西方文明聯手為世界的“中國夢”做出了貢獻。(編輯 整理 圖檔 發現之旅頻道欄目/明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