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推動新中國發展的科技英雄系列2——王淦昌帶領首次地下核試驗

1960年底,在蘇聯杜布納聯合核子研究所的王淦(gan)昌奉調回國。1961年3月的一天,回國不久的王淦昌精神抖擻的登上了二機部大樓。剛走進二樓部長辦公室裡,就看到時任二機部部長劉傑和著名科學家錢三強正在等着他。

劉傑部長向他轉達了黨中央的決定,要求他三天内到核武器研究所報道。

如果王淦昌接受這個決定,就意味着他從此要離開自己熟悉的并且已經取得重要成果的基礎研究工作,改做他不熟悉的應用性工作。但是,王淦昌毫不猶豫的同意了。

當時,他隻說了一句話:“我願以身許國!”

第二天,王淦昌就到核武器研究所上班了。此前,王淦昌因為發現反西格瑪負超子而轟動世界,早已名揚天下。是以當時54歲的王淦昌是當時參與研制核武器的年齡做大的科學家之一。

王淦昌告别家人,獨自來到西北核武器研制基地,他說:“能為國家興亡出點力就是光榮的,大家就歡迎”

那時候,基地剛開始建設,各方面條件很差,又在海拔3200米的青海高原,高寒缺氧。再這樣艱苦的自然環境中,年輕人走路快了都會喘氣。年過半百的王淦昌毫不在意,他堅持深入到工廠中的房間,實驗室和試驗場地,去了解情況,指導工作,興緻勃勃和同志們讨論問題,經常和大家一起工作到深夜。

對每項技術,每個資料,每次實驗的準備工作,王淦昌都嚴格把關,保證了一次一次實驗都獲得成功。

在‘原子城’有一棟黃色的将軍樓,裡面住的大多是王淦昌,彭恒武,郭永懷這樣的原子彈研究核心科學家。

當時參加過制造原子彈工作的原221廠工程師陳飛後來回憶說:

“王淦昌雖為”權威的實體學家,兩彈的核心科學家,但他還是經常和普通科研人員一起研究設計方案”

20世紀60年代中期,陳飛剛到“原子城”就經常見到王淦昌,還在他的指導下進行相關的實驗和設計。對于科學研究,王淦昌容不得一點馬虎和拖沓。他總是叮囑大家:“必須做到萬無一失。”

1969年,在王淦昌的帶領下,有關人員開始進行我國首次地下核試驗的準備工作。

一次,大家在戈壁灘花崗岩層裡的平洞裡進行試驗,科技人員和戰士們并肩在坑道裡工作。

然而,洞裡的通風條件跟不上,還不時地冒出氡氣,濃度超劑量不斷增加。

王淦昌發現問題後,立即采取一系列的有效措施,并組織人員,晝夜防護監測。

沒想到,王淦昌的做法卻遭到一些人的批判,他們譏笑王淦昌的這種做法是“活命哲學”王淦昌立即反駁說:“什麼‘活命哲學’?這是科學,科學最講實事求是!”

就這樣,王淦昌在極其艱苦條件下,不顧自己年事已高,與其他傑出科學家一起,隐姓埋名,研制原子彈和氫彈,為我國的“兩彈-星”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王淦昌在談到自己隐名埋姓從事核試驗時,他充滿深情地說:

人之一生,還有什麼比把自己的微薄之力貢獻給祖國更有價值,還有什麼比看到祖國的日益強大更值得自豪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