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被張文宏稱為“福爾摩斯級教授”,聽這名教授說診斷學二三事

被張文宏稱為“福爾摩斯級教授”,聽這名教授說診斷學二三事

醫學診斷學猶如探案,抽絲剝繭,迷霧中探路,峰回路轉,有些醫生一輩子執着于這條“探案路”。比如,複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終身教授林果為。今年1月,正值老先生行醫執教62年,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教授聊起林老頗為感慨,稱他為“福爾摩斯級教授”。

“自我進入華山醫院以來,林老是我特别敬仰的幾位内科學教授之一,與我的老師翁心華教授,他們都是我們原來上醫裡最為大家敬佩的福爾摩斯級别的教授。”張文宏稱,“福爾摩斯級教授”最厲害的就是“探案”,也就是對疾病的診斷,作為學生站在他們身側,目睹他們從問診到查體,都是一種行雲流水般的享受。

據張文宏回憶,當時老上醫的教學片也會請這些老師作為模特,“不是因為長得帥,當然他們長得也帥,而更為‘帥氣’的是他們的醫學知識的廣博性、邏輯性,達到頂尖程度,并引導後學在這個領域不斷前進,将診斷學提高到一個新高度,更好地為病人服務。”

林果為曾任華山醫院診斷教研室主任,張文宏從林老身上學到了什麼?看林果為教授撰寫的《我與診斷學教學》。

内科學基礎

我參與診斷學教學工作始于上世紀六十年代,當時我才是第二年住院醫師。那時診斷學這門課叫内科學基礎,大概是從蘇聯學來的名稱。這門課沒有單獨的教研室,而是由内科教研室承擔,朱寶榮主任負責,當時他需要一名助手,點名要我。雖然脫産搞教學對住院醫師培養會帶來影響,但因為我是黨員,必須服從教研室安排,也就答應了下來。從此在我的從教生涯中,便和診斷學結下了不解之緣。

内科學基礎這門課的教學任務很重,有好幾個班級,朱主任和我兩人挑起了上課的重擔,這對于我來說是有一定困難的。因為年資太低,隻能花雙倍時間備課,有時還得去請教我的導師丁訓傑教授。一個學期下來,同學們對我講課的反響很好,給我增加了不少信心。

朱主任還動了不少腦筋來提高教學效果。當時條件有限,沒有形象化的教具,他将典型病例的望診表現都拍成照片,然後放大,做成教具,挂在教室裡來增加學生的了解力。朱主任對教學的熱情和敬業精神深深打動了我,同時也讓我學到了不少東西,為我日後從事診斷學教學打下了紮實的基礎。

教學改革

1996年,華山醫院首次成立診斷學教研室,當時的黨委書記張永信同志來找我,希望我能擔任教研室主任,并囑咐我:“要解決我院住院醫師和研究所學生臨床工作中病史和體格檢查品質普遍滑坡、基本功不紮實等問題,就要從診斷學抓起。”我心裡明白,這是一項非常艱巨的任務,因為沒有編制,教師都是從各教研室抽調而來,也沒有經費。但由于我熱愛診斷學教學,就答應了下來。

診斷學是一門非常重要的課程,是各臨床課程的基礎,是醫學生接觸臨床的橋梁課程,也是臨床醫師基本功訓練的入門階段。診斷學教研室成立後,我就着手教學改革探索,包括教學内容和方法。建立教師上崗前教育訓練及集體備課制度,改革考核方式,編寫實習指導,規範體格檢查手法和順序100條,強化各種症狀的問診提要等,進行全方位的教學改革。經過兩屆醫學系學生的試點,課程逐漸成熟,教學品質明顯提高。當時張元芳院長親自召開現場會,将診斷學教學改革經驗加以推廣,這對整個醫院教學工作有一定的推動作用。

首部教學錄像片的錄制

在我擔任内科教研室副主任期間,主管住院醫師的培養。為了解住院醫師掌握診斷學基本知識的狀況,我曾經做了一次“調查”,調查結果并不盡如人意,反映出不少問題,其中掌握體格檢查技能和體征發現率的問題尤為突出。是以教研室決定要錄制一部體格檢查正規操作步驟和手法的錄像。

自制錄像片最難的事情是挑選片中的“主角”,大家都推薦我,可是我遲遲不肯答應,其實是心裡虛。因為我知道我們這一代醫生的體格檢查基本功和我們的師輩仍有一定差距。是以我推薦了馮耀庭教授,馮教授在中山醫院工作多年,師從林兆耆教授,基本功十分紮實。

馮教授承擔了這項重任,要知道當時是沒有一分錢經費的。在我的組織和導演下,經過幾個月的努力,終于完成了這部自創的、反映我們老上醫基本功的錄像片。試用後,效果非常令人滿意。這不僅在今後的診斷學教學中成為了重要的形象化教材,并且在師資培養上成為崗前教育訓練及住院醫師培養基本功的重要教材。

輔助教材《新編診斷學基礎》的編寫

診斷學教學改革,步子邁得最大的,要數教學方法的改革了。

按照國定教材,是以“系統”為機關,将檢查方法、正常和異常都放在一個系統内講解,完整的體格檢查方法要待學期結束才能完全掌握。因為診斷學是一門實踐性非常強的課程,我們提出了“分階段”進行教學的主張。在問診訓練階段講解“常見症狀”,為每一個症狀配上“問診提要”,要求學生課後反複練習“對問”,達到熟練程度,再去病房實習問診。在“體格檢查”訓練階段講解體格檢查方法和順序,配以反複觀看錄像、同學間對查,以達到熟練程度。待考核合格,再去病房見習體檢。第三階段才講解各種疾病的體征。通過反複操練,個個練好基本功,為今後臨床工作打下紮實的基礎。

為了适應新的教學方法,迫切需要有一本教學輔助讀物。我們的團隊花了一年多的時間編寫出《新編診斷學基礎》,并由複旦大學出版社正式出版。該書的特色是突出臨床技能的基本功訓練,受到了醫學院學生們的廣泛歡迎,因為可以節省不少學習時間,多、快、好、省地掌握教學大綱的要求。

此文系為紀念我從醫執教六十周年而寫。我畢身從事醫學教學,主講過診斷學、内科學和臨床流行病學,參加過多次大規模教學改革,診斷學教學改革是最成功的一次。我熱愛醫學教學,共主編了各種教材十部,獲得教學成果獎七項,多次被評為全國優秀教師(寶鋼獎)和校優秀教師(普康獎)。

作者:林果為

編輯:唐聞佳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