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蕭振瀛
“再好的戲,觀衆往往記住的隻是演員的精彩表演,至于幕後的導演,一般不會有人多加過問。”
一
“中原大戰”後,無家可歸的西北軍大将宋哲元帶着百十人退入晉南欲召集舊部立足,遭到了昔日貴為盟友的晉綏軍閥閻錫山的為難。宋乃性粗之人,自是受不了那鳥氣,于是便決定不再過問江湖,尋思往天津去過那寓公生活。
欲走之際,宋哲元給好兄弟蕭振瀛去了一封信。宋哲元此舉其實不為什麼,僅隻是想在離開之前和昔日好兄弟聊上一聊,借此抒一抒胸中憂郁。
宋哲元本不報希望,因蕭振瀛在西北軍舉行“清黨”活動時得罪了上司馮玉祥,早已離開西北系,二人已久未蒙面。
孰料蕭振瀛接到信便第一時間趕了過來。看蕭振瀛依然如此重情,虎落平陽的宋哲元感激零涕,失落的情緒頓時平複不少。
蕭振瀛,吉林人,吉林法政大學畢業後憑着過人的才華獲得東北軍大佬孫烈臣的賞識,曾一度在東北軍擔任核心職位。其人豪爽仗義,義薄雲天,行事果決堅毅,乃文武雙修之全才,可惜正值事業上升期時,因性格秉直得罪了彼時的吉林省省長王樹翰,遭緻後者擠兌。無奈之下,蕭振瀛遂退出東北政壇投奔馮玉祥的西北軍。
蕭振瀛到了西北,由于才華出衆一直頗受馮玉祥的厚愛,從綏遠省臨河縣、五原縣縣長,包臨道尹一路扶搖直上,直至擔任西安市長、西北軍軍法處處長等重要職務。
若不出意外,西北軍内不久便将又誕生出一顆軍政雙優的大樹,但一場意外的降臨,徹底改變了故事的劇本。
1927年,背叛革命的蔣介石為穩固個人地位開始進行“清黨”運動。蔣介石一聲令下,遠在西安的馮玉祥也開始積極響應。
别看馮玉祥和共産黨在後來走得近,但在當時搞起“清黨”運動時卻一點也不含糊,盡顯毒辣。他一個号令,僅西安就被逮捕了3000名進步青年。名義上是清共産黨員,實際上這些被逮捕的年輕人大多都不是共産黨,隻因這些人常以“救國救民”為宗旨宣傳群組織愛國運動,和中國黨員的愛國舉措不謀而合罷了。
得知這些愛國青年要被處決,蕭振瀛心急如焚。這可是未來的棟梁之才啊,上司這種做法,在他看來簡直是毀中國于未來!
為挽救愛國青年們的命運,蕭振瀛便去找馮玉祥說理求情,希望馮玉祥放過這些年輕人。
結果馮玉祥不當沒答應,反而大動肝火把他給臭罵了一頓。蕭振瀛大失所望,他沒想到馮玉祥竟然會如此鐵石心腸。
勸谏遭到了失敗,蕭振瀛并未善罷甘休,他決定即便自己身死也不能放任此事不管。為了研究怎樣救出這些青年,蕭振瀛想的腦袋發麻,連家也沒回,一直呆在了自己的辦公室。
到得一日淩晨,随着處決的日子越來越臨近,蕭振瀛還是想不出什麼好的法子。再等就來不及了,蕭振瀛一急,當即決定豁出去了——放人!
拿定了主意,蕭振瀛便讓衛隊長去放人。衛隊長問他怎麼放,蕭振瀛告訴他将16歲以下的全部釋放。衛隊長得令轉身出門,蕭振瀛又喊住了他,讓他連18歲的也一起放了。衛隊長應聲,随即走開。蕭振瀛躊躇了一會,一咬牙又追了出去,喊住衛隊長:
“20歲以下的全部都放掉!”
經過盤查,這些青年竟然沒有一個超過二十歲!衛隊長慌了,連忙去告訴蕭振瀛。這回蕭振瀛沒有猶豫,直接讓他全放。
當天,馮玉祥得知蕭振瀛将人全部放走後勃然大怒,立即召開會議下令将蕭振瀛抓捕處決!
誰知馮玉祥話才一出口,堂下便跪倒了大片西北軍的進階将領。大夥一緻替蕭振瀛求情,讓馮玉祥放蕭振瀛一條生路。
馮玉祥沒想到自己一貫說了算的西北軍竟然會出現這樣的局面,當即暴跳如雷,大罵手下,質問他們是不是要造反。罵的同時更加劇了殺蕭振瀛的決心。
眼看蕭振瀛人頭不保,西北軍将領宋哲元瞅機會趕忙去找西北軍兩大元老張樹生和聞承烈說明情況,二人一聽,大吃一驚,都覺得馮玉祥此舉太草率,于是慌忙跑去找馮玉祥說情,有了兩大元老的幫忙,蕭振瀛方才得以從馮玉祥的刀下走了出來。
因救人這件事,一生不予人結仇的蕭振瀛就這樣和馮玉祥接下了梁子,乃至在未來還遭遇了馮玉祥的三次暗殺!
蕭振瀛仗義救人,西北軍衆将仗義救友,馮玉祥永遠都想不到,自己不當殺不了蕭振瀛,相反自己手下的一幫鐵血悍将卻因為此事和蕭振瀛義結金蘭,成了好兄弟。他們便是日後叱咤抗日疆場的29軍宋哲元、張自忠、趙登禹、馮治安等人。
馮玉祥
宋哲元此番約蕭振瀛,單純隻是想叙叙舊,但蕭振瀛卻是有備而來——他要和結拜兄弟一起重新開機爐竈!
蕭振瀛的話讓宋哲元驚掉了下巴。他知道蕭振瀛是個說到做到的人,但尴尬的處境讓他沒法樂觀。想在摳門奸詐的閻老西地盤上立足,談何容易。要知道,自兵敗之後,他們這些西北軍一小坨一小坨的窩在晉南,閻錫山根本不留情面,一直都在想辦法驅趕他們呢。
蕭振瀛不再多說,隻是讓宋哲元等他的消息。
二
蕭振瀛開始活動了,用他那無可匹敵的個人魅力。
蕭振瀛的魅力有多大,我實在不知要怎樣去加以形容,也就隻能按着故事的程序去做流水梳理了。
蕭振瀛先找到張自忠商議,張自忠欣然應允。不過張自忠不同意讓宋哲元做老大,他要蕭振瀛帶隊才幹。這也不怪張自忠,此時的西北軍就數他實力最強,還有着五千人的隊伍,要他聽宋哲元指揮,這不大可能。兼之張自忠他們這些西北軍将領雖和蕭振瀛要好,但内部之間卻是一個不服一個,沖突多着呢。
但蕭振瀛就是蕭振瀛,愣是憑着一個“義”字說服了張自忠。
說服了張自忠,蕭振瀛跟着馬不停蹄地地在晉南奔走,将七零八落的西北軍将士給串連了起來。
蕭振瀛這一路走來頗為順利,唯一意外的就是帶頭大哥的人選問題(這應該也是後來張自忠和宋哲元反目的一個隐患)。跟張自忠一樣,所有的西北軍将士對蕭振瀛的決議充滿期待,但無一例外的是,他們都不服讓宋哲元來帶隊,而是希望帶隊人是蕭振瀛本人或者張自忠。
按理來說,以蕭振瀛如此聰明的一個人應該由此思索一下,但不知是為了報答宋哲元當年的救命之恩或者是别的什麼原因,譬如義氣之類,畢竟他一直預想的是讓宋哲元來帶領隊伍,蕭振瀛還是婉拒了大家讓自己做帶頭大哥的建議,而是通過大義宣講來感召大家,說明了選宋哲元為帶隊人的理由——“宋哲元義高能士”。經蕭振瀛的耐心解釋,大夥後來均同意了宋哲元帶頭的建議。但此事應該算是留了纰漏的,29軍後來遭遇的變故,就是因為蕭振瀛被擠兌出了隊伍才導緻的結果,如果他開始就帶隊,29軍肯定表現還要更為搶眼才對。這不算是筆者膩測,就西北軍的何基沣,張克俠他們這些骨幹以及騎兵隊的很多老人都認為,隊伍要是開始就由蕭振瀛來帶,絕對會比宋哲元帶好得多。這些人後來回憶起昔日之事,始終在為蕭振瀛離開29軍耿耿于懷。在他們看來,如果蕭振瀛帶頭,北平的事宜說不定就是另外一個走向。
将老同仁們整合完畢,蕭振瀛最後才去找自己的好兄弟趙登禹。
趙登禹在西北軍裡面已是赫赫有名的戰将師長,但此番編制他将失去高職,委身于下。蕭振瀛選擇最後來見他,其實心裡是多少有些不好意思的成分的,但他又希望能得到好兄弟的了解。
想來蕭振瀛見趙登禹是有幾分忐忑的,是以見了面都不知道要怎麼跟趙登禹開口說這件事。但讓他沒想到的是,對于自己的心思趙登禹卻非常了解。當他小心翼翼地說趙登禹隻能委屈做個旅長時,這條熱血好漢直接用豪爽之态消除了他的顧忌——“隻要和蕭大哥一起,哪怕當個團長連長,我都完全不在意”。趙登禹的豁達有些出乎蕭振瀛的意料,當即被感動的熱淚盈眶。
内部遊說一切無礙,蕭振瀛便擇了個日子,通知各将領彙合開會,将内部八人班子搭了起來。會上宣布了大家無論職位高低均以兄弟相稱,制定出一套民主式的軍政管理制度——遇事大家一起商量定奪,不做一言堂,一旦決定,則義無反顧共同執行。
宋哲元
内部整合完成才是萬裡長征走完第一步,一支隊伍想要成軍,名分至關重要。沒有名分,則意味着你不受政府扶持,沒有扶持,自然就沒有軍費來源,錢還是小事,更糟糕的是會被視為非法武裝,被當做土匪給予剿滅。
要解決這個問題,蕭振瀛隻有一條路可選擇——去南京找名義上已統一全國的蔣介石。
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角色,竟然要去找彼時全中國最大的老爺要名分!你算哪根蔥?
但為了這支隊伍的前途,蕭振瀛隻能去拼,這是他不得不去做的事情。因為一旦要不到編制,就意味着這支隊伍沒有配補,沒有軍費來源,那樣一來遲早就是散夥,是以哪怕前面是刀山火海他蕭振瀛也得去闖一闖試一試。
當然,通過曆史我們知道他成功了,并憑借此項殊榮奪得了“民國第一縱橫家”的贊譽。但其中的苦,又有誰能如他所知呢?後來蕭振瀛曾和家人說過一句話:“我希望你們不要學我一樣,演了一輩子的戲。”
這就是我們羨慕的縱橫家的真實心裡。
三
蕭振瀛要去找蔣介石要名分,大夥兒都知道這需要一筆不小的活動經費,可翻來找去,這幾個破落的西北軍悍将此時也着實湊不出幾個子兒出來。沒辦法,蕭振瀛隻好托關系找到一家錢莊貸了2000大洋的款。
蕭振瀛到了南京,立即便去拜見了黨國元老于右任先生。于右任和西北軍多少有些情誼,畢竟其創辦的陝西靖國軍曾和馮玉祥在革命年代共過事,其手下名将楊虎城還一度被化給馮玉祥所用。
于右任知道蕭振瀛來意之後便将他引進給了蔣介石。蔣介石聽完蕭振瀛的話,也不說同意還是不同意,就假借何應欽管軍隊事宜支開了蕭振瀛,要他去找何應欽。
蕭振瀛滿心歡喜去找何應欽,著名的“何婆婆”開始玩推手,告訴蕭振瀛編制是有,但暫時不可能下發,隻能等。
蕭振瀛不疑有詐,就乖乖在南京等消息,這一等,足足等了兩個多月。期間去過幾次,都被何應欽予“暫時沒有”給擋在了門外。如此幾番折騰,蕭振瀛總算識破了蔣介石和何應欽的那點小心思,兩人這是在故意踢皮球呢。可即便這樣,蕭振瀛還不能生氣,畢竟人家掌握定奪權,氣也沒用。
眼看着日子一天天過去,事情始終沒個眉目。該花的也花了,該打點的一個沒忘,甚至于關系都通到蔣介石的秘書那裡去了,但卵用沒有,一向淡定的蕭振瀛都顯得有些焦躁了。
就這麼又耗了些時日,有一天蕭振瀛讀報紙時忽然看到了一則消息:“奉天憲兵至太原接收兵工廠”。
蕭振瀛一看,心念一動,有辦法了!
于是,他打聽好蔣介石的行程安排,挑了蔣介石要外出開會的日子,一大早就去蔣介石的辦公處等蔣介石。
蔣介石一出門,便遇到了蕭振瀛,蕭振瀛不想理他又不好開口,氣氛一度有些尴尬。
蕭振瀛也不多言,隻是請求蔣介石給他三分鐘時間。
就靠着這三分鐘,蕭振從奉天憲兵接手太原兵工廠的事宜給老蔣來了一通精彩的華北态勢大綱分析,點出了蔣介石最擔心的地方軍閥不受控制問題,提出了一個“以夷制夷”的計謀,即“以晉制奉”來限制張學良。
蕭振瀛雖然主要目的是為自己着想,但還真不是瞎忽悠,畢竟狡猾如蔣介石,可不是拿點忽悠就能打動的。他說的的确是事實,核心直指蔣介石頭最大的南京中央和地方軍閥的沖突。是以當蕭振瀛初步說完自己的見解之後蔣介石就被打動了,當即讓人取消了當天的會議講話,留蕭振瀛“煮酒縱橫”。
經過半天時間,蕭振瀛徹底打動了蔣介石,當即讓孔祥熙給蕭振瀛準備了2萬元的大禮以,讓軍委會給蕭振瀛又頒發了一份中将參議的任命書。
爾後,蕭振瀛也不負蔣介石之望,找到他的好友溫壽泉去山西給晉綏軍将領們“撒藥”(此人曾在山西擔任過高職),成功策動晉軍阻止了東北軍的入晉之舉,給蔣介石演繹了一次完美的“以晉制奉”政策。
阻奉成功後,蕭振瀛再次找到蔣介石表明心迹,表示他和宋哲元堅決為中央所用,駐紮華北。
蔣介石同意了蕭振瀛的請求,便讓他去天津找張學良。沒辦法,過了大檔頭,二擋頭的關依然無法免除。
蕭振瀛對公歇業學良到不覺得費力,畢竟地方軍閥們的花花腸子,他比誰都懂,可是他發現自己去晚了。
早在蕭振瀛動身之前,就有人捷足先登跑到了他前面。此人叫孫良誠,也正打走改編晉南西北軍的主意。
孫良誠是西北軍元老,他雖遊說宋哲元張自忠失敗,但關系通到了張學良處,搞不好就能壞了蕭振瀛的事,這由不得蕭振瀛不急。
所幸民國的大軍閥們都很拽,要見他們的面你得先遣人送上拜帖,等候人家通知。說白了,想見人家一面你還得排隊。
利用這個契機,蕭振瀛急忙開始展開公關行動,花重金買通了少帥府的承啟官(即安排會客的門房),而後又是請吃請喝請看戲,甚而嫖也不一定,讓後者将座次往前挪了挪,趕在了孫良誠前面。要蕭振瀛就一食古不化之人,未來的29軍難保就折于此處了。
見到張學良,蕭振瀛便為少帥“出謀劃策”,給張學良提出了個“以晉制晉”的建議。
張學良一聽,頓時來了興趣,能對閻錫山形成制衡,這對張學良來說再好不過了,山西那檔子事,本來就讓他這個陸海空三軍副司令頭疼的要死,蕭振瀛此舉,誇張一點說,到好比“雪中送炭”了。見張學良如此興趣,蕭振瀛當然借機而上,将晉南西北軍的事給張學良做了介紹,順便将高義的宋哲元推了出來。
送走蕭振瀛,張學良便召集手下商議聽取意見。大夥聽了都覺得蕭振瀛說的沒錯,再加上很多人本就和蕭振瀛相識,對其人品一直都很佩服,事情就順利定了下來,有人甚而還幫蕭振瀛說好話來着呢,其中還不乏萬福麟這樣大佬級别的人物。
少帥一拍闆,事情總算落了地,軍委會終于将晉南的西北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29軍,宋哲元任軍長,蕭振瀛任總參議兼軍法處處長之職。
四
29軍剛一成立,接下來就遇到了麻煩,原來小心眼的蔣介石始終對西北軍深有疑慮。因中原大戰時,宋哲元他們這些悍将可沒少讓他頭疼,是以蔣介石雖然同意了29軍的編制,但所給軍費卻少的可憐。蕭振瀛一看,這還了得,光有名分,肚子問題不解決,拿我們當工具人了呢,于是隻好又去南京。
蕭振瀛不好直接找蔣介石,便去找宋子文。可人家宋大富豪根本不鳥他,那叫一個氣!沒辦法,蕭振瀛又去找孔祥熙。
為了把住孔祥熙這條線,蕭振瀛将尊嚴全丢了個幹淨,私下給“孔财主”備好厚禮。因為老孔再不管,蕭振瀛就隻能直面蔣介石去了。
見到孔祥熙,蕭振瀛沒說話,直接跪了下去。老孔大驚,就讓他起身說話,他不,非要老孔答應他的請求。孔祥熙再三要求,蕭振瀛依然不應。這麼一弄,孔祥熙都覺得有點不好意思了,當即回應了一聲,讓他起身再聊。見孔祥熙松口,蕭振瀛才起身歲孔祥熙坐下細說軍費的問題。
也許是受厚禮的影響,也許是被蕭振瀛所感動,又或是二者兼而有之,總之,孔祥熙最終答應幫蕭振瀛處理軍費問題。
搞掂孔祥熙,蕭振瀛便去找蔣介石,向老蔣彙報自己的“以晉制晉”的具體政策。
此行結束,蕭振瀛讓老蔣打消了對29軍的疑慮,又通過孔祥熙幫忙争取到了南京中央政府每月30萬元的軍費支援,且還拿到60萬元的救急現款。
到得蕭振瀛到了晉南,29軍官兵兼淚流滿面。要知道,這對士兵們來說,可是頭一次領軍饷呐。(别看馮玉祥嘴炮打的咣咣響,但原西北軍的士兵其實根本沒領過工資,頂多就是偶爾有點點零花錢。光這一點,足可見29軍官兵對蕭振瀛的尊敬。)
蕭振瀛這邊前腳剛搞掂軍饷問題,29軍跟着卻又被閻老西給擺了一刀。
在民國軍閥裡面,閻錫山是出了名的賊精。山西那塊天,自他閻錫山崛起後,可謂是針插不入水潑不進,誰想在他的地盤上打主意,門兒都沒有。當國中原大戰,失敗的宋哲元其實身邊依然跟随着數千官兵。陝西後路被擋,宋哲元便率軍奔直奔晉南,想着和閻錫山是盟友,借晉南一角駐足一下應該不至于有和問題。可閻錫山相當不仗義,根本不管宋哲元死活。宋哲元到了黃河邊,發現沒船可以東渡,于是就懇請閻錫山提供船隻一用。閻錫山兩眼一翻,沒門!宋哲元無奈,隻好就着三隻小船狼狽渡河,乃至于僅有幾百人得以過河,其餘人員全做了國軍俘虜。此番蕭振瀛長袖善舞,将西北軍餘部整合在了晉南,這對閻錫山來說簡直如芒刺在背,渾身不舒服。閻錫山也真是老奸巨猾,他知道29軍已然在編,硬趕不可能,于是便用計讓蔣介石将29軍轉調江西剿共。
才收到軍委會的電報,蕭振瀛便知道29軍被閻錫山使了絆子。好不容易才在晉南立足,29軍豈能輕易就将小根據地丢失。閻錫山這點小把戲難不住蕭振瀛,他當即定下一計,找張學良解決此事。
蕭振瀛這次去找張學良,不再是一個人,他帶上了秦德純。到了天津,他讓秦德純去給東北軍将領們吹火,大肆編造晉綏軍鄙視東北軍的謠言。他自己則去找張學良吹風,先戴高帽,再說閻錫山的厲害,爾後再表明29軍支援張學良的态度,前奏鋪好,最後才說了南京要調29軍赴江西的事,望張學良根據華北之勢給建議。經蕭振瀛這麼一說,張學良根本不希望29軍離開晉南了。
這麼一弄,一件很棘手的事就不解自開了,有了少帥的出馬,蔣介石自然要賣這個人情。
這邊蕭振瀛通過張學良搞掂了調軍之事,那邊閻錫山還蒙在鼓裡呢。蕭振瀛也不說,他還要借此機會給閻錫山來點眼藥。到得原先軍委會規定的部隊開拔日時,29軍将士們全副武裝,将自己打扮成要出遠門的樣子。閻錫山也“真夠朋友”,知道29軍要南下了,便假惺惺地擺出了一副依依不舍的樣子,通知沿路各縣布下好酒好肉,為29軍的弟兄們餞行,29軍也不客氣,該吃就吃,該喝就喝。
當夜,閻錫山心情大好,去除了29軍這塊心頭肉,覺兒睡的那叫一個舒服。
可惜,閻老西就真隻是睡了一晚好覺,第二天29軍便又傳回晉東了。看到此情此景,閻錫山氣的就差吐血。
閻錫山
五
29軍在晉東立足後,日子過得非常拮據,但有着宋哲元蕭振瀛這樣的帶頭大哥,大夥精神頭都很足。軍官的文化課,士兵的軍事訓練一樣沒落下。“九一八”事變爆發,宋哲元便主動要求上前線進行抗戰。請纓未遂,便開始加強訓練,提出“槍口一緻對外”的口号苦練武藝,為上陣殺敵做準備。
功夫不負有心人,随着長城抗戰的爆發,29軍将士終于走出晉東,開始了他們的輝煌之旅,打出了著名的“喜峰口大捷”和“羅文峪大捷”,将“大刀隊”之威名瞬間傳遍全國。
29軍大刀隊
長城抗戰結束,損失慘重的29軍一度陷入了低迷,嚴峻的華北局勢逼得蔣介石親自去請自己的結拜大哥崇郛出山去維持局面。一代強人黃郛勉強維持了兩年,累到病逝依然隻是維系了兩年。随着“何梅協定”的簽訂,中央軍退出華北,蕭振瀛和他的29軍才又獲得了機會。
蕭振瀛的這次華北局勢維系,堪稱踩鋼絲跳舞,稍有不慎則可陷入萬劫不複的漢奸深淵。他一方面要為29軍争取利益,一方面又得兼濟南京國民政府的宗旨和日本人展開周旋。如此複雜的情況,要換做他人想都不敢想,但蕭振瀛卻處理得遊刃有餘。他先是單槍匹馬遊說各路諸侯,将内蒙雲王、德王,山西閻錫山和29軍一起結盟,達成擁護中央的共識。再利用日本特務頭子土肥圓賢二幫助29軍形成對中央的牽制,解除了29軍面臨的南調困境,幫宋哲元在北平立下了足,讓29軍在華北成了繼張學良之後的一大地方武裝實力。
客觀來看的話,蕭振瀛在做這些事時始終對29軍是懷有私心的,但他在和日本人周旋時設定了底線,對日本人隻是以利用為目的,絕不賣國。為了讓大家能夠清醒認識到日本人的險惡,每次29軍舉行會議時,蕭振瀛都要特别強調29軍是一支靠抗日起家的部隊,與日本人打交道隻能利用,不能合作。
蕭振瀛和日本人打交道的方式像極了現代的生意場。他和黃郛不一樣,前者很注意身份,和日本人主要隻是談事,私下很少有往來;蕭則不同,他放低身段,拼命賄賂日軍重要人員,與其搞私下關系,弄得好比朋友。比如為了和關東軍特務大佬土肥圓賢二周旋,他甚至帶上宋哲元一起和對方做了結拜兄弟。
蕭振瀛如此“掐媚”,搞得土肥圓一度都覺得此公肯定是日本人的好朋友,但最後卻發現自己在華北啥也做不了,乃至被軍部所棄。
蕭振瀛和土肥圓之間在兩國外交上有過一段故事。這事本應是圖窮匕見的絕境,但蕭振瀛卻神奇般地脫險而出,簡直讓人佩服的五體投地。下面我們來看看這段故事,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蕭振瀛那種打“私交”牌的威力。
29軍有一次要去天津駐防,其間要通過“華北駐屯軍”的地段,由此遭到拒絕。蕭振瀛得知消息,随即找土肥圓幫忙疏通。土肥圓滿口答應,但卻很雞賊地留了個懸念。他告訴蕭振瀛,我幫你這次大忙,下次我開口求你時你也得幫我一個。蕭振瀛當時并沒多想,随口就答應了土肥圓的要求。
事後不久,土肥圓開始了他的計劃。他拟了一份非常不利于中國的協定,借着一次宴請機會讓蕭振瀛給協定簽字。蕭振瀛一看協定,這哪能簽啊,一簽自己不就成賣國賊,于是他拒絕。
土肥圓一看蕭振瀛不從,當即不悅,便拿蕭振瀛求他時落下的口實來說話。蕭振瀛知道理虧,隻好采取敷衍術東拉西扯。土肥圓看蕭振瀛這麼耍賴,當即動了大招,端着一份萬分痛苦的表情告訴蕭振瀛,這是他的一個重要任務,如果完不成他就隻能以自殺謝罪。土肥圓“以死相逼”,蕭振瀛當然知道他是耍賴,但求駐屯軍放行一事自己确實欠了人情,如今土肥圓借“結拜哥們”要挾,你不幫他似乎于朋友道義就說不過去。雖然結交是假,但來日方長,蕭振瀛的另一個身份是官方在華北的外交負責人,你要打橫耙,那不是正好給日本人進攻華北找到了借口。此事要換成他人或許到此就是圖窮匕見之時了,但蕭振瀛接下來的出手則到了臻情化境的地步。一看土肥圓“以死相逼”,蕭振瀛随即嚴肅起來,和對方玩起了道義之争。他也學土肥圓一樣大倒苦水,大聲痛哭,聲明這事對自己也一樣,要是簽了也是死路一條。說完當即拔槍指着腦袋對土肥圓說,要是真要簽了這字自己也唯有一死。土肥圓沒想到蕭振瀛會來這麼一手,隻好勸蕭振瀛。蕭振瀛不幹,他故作思索之後給土肥圓提了一個建議,既然我兩都無法完成這個任務,反正遲早都要一死,那還不如現在我兩互相開槍,免得日後還要被人羞辱。蕭振瀛這麼來了一手,這倒讓土肥圓自己有些不好意思了。土肥圓當然不想死,事情到了這份上,也就隻好作罷。
到得正式談判時,蕭振瀛一改常态,拉着秦德純去演了一出雙簧戲,土肥圓依然沒能占到便宜。
由于沒能達到軍部要求,土肥圓不久就被召回,蕭振瀛漂亮地穩住了局面。
繼土肥圓之後和蕭振瀛過招的闆垣征四郎。此君更慘,他想拉宋反蔣,搞華北“獨立自治”,卻反被蕭振瀛上了一課。堂堂的關東軍參謀長根本沒想到,自己隻是吃了頓飯,就被對方給搞的沒了脾氣。
蕭振瀛耍闆垣,簡直就是逆了天。他一改恭維,而是直接用“日本人不能長久”,“日本人攻打中國就是錯誤”,“中日應該合作征服世界”這些高論來給闆垣“洗腦”,說完又将“蘇聯才是日本最大的敵人”提了出來。蕭振瀛其實也不全是瞎說,前面的話肯定是為了避免我們自己陷入不利,但把蘇聯提出來就是實打實的事實,日本人自己也知道蘇聯的威脅。蕭振瀛這麼虛虛實實并用,搞得闆垣都覺得蕭振瀛說的挺有道理,乃至于自己回去之後才發現自己此行根本沒達到目的。
對于蕭振瀛那種高明的外交智慧,我建議老鐵們還是去看原話,這裡隻能做個抛磚引玉。此君之外交智慧,實在是神秘莫測。
六
1936年3月,松室孝良接替土肥原做了新的華北特務機關長。松室的到來,完全改變了華北的局面。
松室是個狠人,他的到來成了蕭振瀛和29軍的噩夢。
早在松室良孝來華之前,日本人便對土肥圓的失敗作了研究,認為其關鍵因素就是在中方代表蕭振瀛的身上。有了這個前提,松室接替土肥圓之後立即着手于幾件事情的部署:一,離間宋哲元與蔣介石中央政府的關系;二,離間29軍宋哲元和蕭振瀛的關系,将蕭振瀛擠出華北。
為了拉攏宋哲元,松室找到華北駐屯軍司令官多田駿作商議,讓其出面和宋哲元密談,以提供軍事物資援助29軍為誘餌勸宋哲元反蔣實行“華北獨立自治”。
29軍本身就受了蔣介石的諸多掣肘,是以宋哲元和蔣介石之間一直都有着沖突。多田駿這麼來一手,可謂是正擊中了宋哲元的要害。宋哲元心動了,雙方就此事進行了三天的密談。
因為有之前定下的八兄弟軍事民主決議,宋哲元再如何對多田駿抛來的實惠如何感興趣,自然對此事也拍不了闆,于是宋哲元召集大家一起開會讨論。蕭振瀛一聽,當然不同意,于是第一個跳出來反對。為了說服大家,他苦口婆心,從曆史開始說起,把石敬瑭和吳三桂這樣的例子也列了出來。
宋哲元不為所動,舉出了張作霖的例子。蕭振瀛就展開一一分析,從局勢開始理,說明29的處境和當年張作霖的差別。反正不管怎麼說,他本人就堅持一條,不能和日本人合作,29軍隻能選擇“擁蔣抗日”。
說到激動處,蕭振瀛忍不住怼了宋哲元一句:
“即便是你硬要合作,29軍的戰士們也不會同意。”
這話讓宋哲元很是不悅,但此事最終還是就此擱置,沒有在繼續。
此事才發生不久,蕭振瀛就又和宋哲元在反蔣事情上産生了對立,昔日的患難兄弟,此後便漸行漸遠了。
事情的起因是這樣,當時桂系軍閥李宗仁和白崇禧欲發動反蔣,便派說客出使華北邀約宋哲元。
宋哲元一聽,當即舉行會議讨論。在會上,大家都一緻擁護李白行動。由于當天開的是臨時會議,是以蕭振瀛并未參與,于是會後宋哲元便打電話給在天津的他速來北平商議。
蕭振瀛到了北平,堅決不同意反蔣。他始終覺得29軍不能進行内戰,槍口隻能對外,是以依然堅持他一貫的“擁蔣抗日”主張,便聲明“如果29軍要打内戰,那他就先第一個死。”
宋哲元非常生氣,說蕭振瀛眼裡隻有蔣,沒有了他這個大哥。
蕭振瀛一聽,徹底懵了,他沒想到宋哲元竟然會認為自己是那種不忠不義之人。當即掏槍欲自殺明志。宋哲元沒想到蕭振瀛會這樣做,急忙搶下蕭振瀛的手槍。之後便是蕭振瀛失聲痛哭,氣氛霎時陷入尴尬。
當天因為此事,會議就此終止。
第二天會議開始,依然是圍繞着“擁蔣”和“反蔣”展開辯論。蕭振瀛始終在闡述自己不打内戰,擁蔣抗日的理由,動情之處,說得聲淚俱下,此舉讓29軍的衆多将領也大為感動,到得後來,大家在會議廳哭成一團。
29軍的将領們之是以如此,也并非是覺得蕭振瀛說的就對,更多的是他們知道蕭振瀛對這支隊伍的付出,是以他們是相信他這個人。
因為蕭振瀛的幹預,29軍在“反蔣”一事上就懸在了空中,沒有落實下來。
華北不反蔣,松室的計劃又失敗了一半,為此他恨透了蕭振瀛。他知道隻要蕭振瀛在華北一天,自己就難以将計劃實施下去,于是,松室開始動用各種漢奸特務加大造謠力度,以此來離間宋哲元和蕭振瀛之間的關系。
因為日本人的搗鬼,一時間,整個北平充滿了有關蕭振瀛的各種謠言,有人說他是蔣介石安插在29軍中的卧底;有人說他奢侈講排場,為母親做壽大出風頭,不惜花費巨資;有人說29軍他才是老大,宋哲元就是個空殼等等。
一時間,昔日的好人蕭大哥(時人均以“蕭大哥”來稱呼蕭振瀛)簡直成了飛揚跋扈的小醜、虛僞的小人。
到得煽風點火差不多之後,日本人便讓漢奸悄悄在天津附近炸了一段鐵路,借助此事來讓宋哲元處理,此時的宋哲元在各種謠言的蠱惑下早已失去了理智,人為蕭振瀛變了。既然不能為我所用,那我自然也不能便宜蔣介石,于是,宋哲元出手了,他以勸的方式要求蕭振瀛退出29軍,離開華北。
事情到了這個地步,蕭振瀛也不想再說什麼,當即遞交了辭職報告,辭去了自己在華北和29之内的一切職務。既然沒人相信自己,那唯有選擇離開,那時候的蕭振瀛,是他人生裡最傷心的一個時刻。
七
蕭振瀛在華北最後的這一段歲月,所經曆的事如果細寫下來的話,恐怕至少需得萬字以上才說的清楚。梳理他和宋哲元失和的事,會讓人有諸多感慨。客觀來說,松室的計謀并不算高明,他之是以計謀得逞主要還是因為29自己的内讧。
人生世相,并非黑白那麼簡單。以29為例,自接替東北軍進駐北平之後,很多軍官就有所退化。過苦日子的時候,大家都相安無事,但人一旦有了财産,就不一樣了。别人不說,就連威風凜凜的兩大英雄趙登禹和張自忠都學會了抽大煙,由此我們可自行想象他們的内部結構之混亂。
在29軍内部,其實宋哲元是真有些空殼司令的樣子,比如張自忠就一直不服宋哲元,當時之是以能屈身做老二,都是因為蕭振瀛。在蕭振瀛和宋哲元鬧不和後,張自忠就有過讓蕭振瀛當大哥的想法,是以這也是宋哲元忌諱蕭振瀛的原因所在——蕭振瀛威望高。但要說29軍所有人都不懷疑蕭振瀛,也不盡可能,抗日一事上,蕭振瀛尚能與大家容易達成共識,但在反蔣擁蔣上就不盡然。29軍諸将或多或少是不願意擁蔣的,個中原因,縱然有蔣的提防和壓制有關,但軍頭自重的思想亦在所難免。29軍裝備落後,軍費配補低廉,多田駿主動提供支助,一般粗人可不比蕭振瀛那般容易經受誘惑。
宋蕭失和,主要就是在擁蔣的事宜上,宋哲元之是以不信任蕭振瀛,這裡面更大的因素當然是日本人的用計。
在蕭振瀛和宋哲元辯論擁蔣之前,大漢奸齊燮元就給宋哲元吹過風。齊燮元曾經想進入主持華北政局的“政委會”(此會乃蕭振瀛接替黃郛之後重新設定的機構。),原本齊已有機會進入,但蕭振瀛不同意,他和宋哲元說齊燮元親日,不可靠。經蕭振瀛一阻撓,已一隻腳踏進“政委會”的齊燮元心願就此泡湯,于是齊燮元一直對此事懷恨于心。到得日本人找他離間宋蕭關系,他當即一口應了下來。他給宋哲元說了許多蕭振瀛的壞話,并抓住蕭振瀛擁蔣做文章,讓宋哲元通過對蔣介石的态度來考量蕭振瀛。而蕭振瀛在會上對于宋的反蔣又說出了“要打内戰,讓我先死”這樣的話,乃至于宋哲元真就懷疑蕭振瀛被蔣介石給收買了。當然這些糾結後來已一一消除,但那也是全面抗戰之後的事了。
沒有了蕭振瀛,29軍的沖突便凸顯了出來。昔日的彪悍軍人,開始熱衷于權力紛争,宋哲元張自忠開始玩政治,馮治安劉汝明等人開始眼紅張自忠的實力,天天找宋哲元評理。
内讧的結果,就是盧溝橋、宛平、南苑雖然壯懷激烈,英雄無數,但29軍戰績則已不複當年,蓋因大家不再齊心,意見無法統一,甚而互相拆台。此間糾葛,于今讀來依然讓人黯然神傷。
趙登禹
八
蕭振瀛被迫離開29軍之後,先是去了國外,全面抗戰爆發則又回到國内,被蔣介石任命為一戰區總參議,巧合的是此時宋哲元也歸一戰區所。,二人又再度碰面,但斯人雖在,昔日難回,二人也相對淡了許多,究此中原因,也實在不好言說,畢竟昔日被軀之人忽然又成了自己的上司,即便蕭振瀛無意,宋哲元也會自覺尴尬。
但對張自忠,蕭振瀛則使勁了全力。
張自忠和宋哲元不一樣,此時的他已是人神共憤的“漢奸”,走到哪裡都被人辱罵,就連他自己都覺得無法見人,每天就着大煙槍來做慰藉。
蕭振瀛從宋哲元口裡面已經知曉了他走後發生的一切,但他覺得張自忠是一時糊塗,并非十惡不赦。于是他決定幫張自忠一把。
蕭振瀛去找張自忠,張自忠一見到他便痛哭流涕,痛陳自己對不住他和宋哲元。蕭振瀛耐心安慰,和他聊天,将後來發生的事又了解了一遍。
蕭振瀛很會調節,他其實早知道了29軍的變故,這次找張自忠,除了想幫他當然也有些考察的味道。見張自忠這麼坦誠相告,就放心了。張自忠說完心事,蕭振瀛就借機将漢奸潘毓桂拿來罵,給張自忠找台階下。本質上來說,張自忠不服宋哲元是一個因素,但的确也上了潘毓桂的大當,他之是以走到和日本人合作驅逐宋哲元的地步,和潘毓桂有着很大的關系(潘和張自忠做過兄弟結拜儀式)。
文武雙全的張自忠迷途知返,這對蕭振瀛來說相當欣慰,是以蕭振瀛更堅定了幫他的心。
為了給這位戰将恢複身份,蕭振瀛動用了他所能用到的關系,從李宗仁、程潛、到韓複榘以及孔祥熙等人替張自忠說情,甚至連馮玉祥也搬了出來。(蕭振瀛和馮玉祥是仇人,但因馮玉祥在老蔣面前能說上話,是以蕭振瀛讓韓複榘聯系馮玉祥幫張自忠說情。)
除了動用他人關系,蕭振瀛自己也親自回南京直面老蔣為張自忠求情。
有了這麼多人的幫忙,蔣介石終于同意免除張自忠的罪責,恢複其軍人身份,授中将軍銜。
張自忠此番重塑,戰神歸來,終成西北系名将的一代傳奇。遙想當年驅逐蕭振瀛,張自忠也是其中一位,蕭振瀛此舉,我想稱其一聲“崇高”亦不為過了。
張自忠是忠勇之士,有着前面的挫折,重回戰場後的他幾乎是抱着贖罪之心來明志的,說是“幾乎”,是因為這其間恐怕也有幾分是對“蕭大哥”的報答。
南瓜店決戰之前,張自忠有一種不好的預感,老覺得會有事發生。幾番思索後,他在戰前找蕭振瀛做了托孤。
事情的結果果然令人窒息,南瓜店一役,第一流的抗日悍将張自忠血染沙場,壯烈殉國!
抗日名将張自忠
張自忠的戰死對蕭振瀛的打擊很大,此時的他原本事業如日中天,已是陸軍上将軍銜,但自張自忠一走,他就開始情緒低迷,不久便遞交辭職,主動結束了自己的政治軍事生涯,改行做了生意人。
雖然改了行,但蕭振瀛依然不是一般的生意人。他幾年間都在從事善舉,将所賺之錢用來收容和救助流亡同胞。蕭振瀛的這種舉措,不由得我們為其贊歎一句:
真正的愛國志士,無論深處何地都有他的戰場陣地!
1947年5月,蕭振瀛因腦溢血在北平病故,時年57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