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可夫是1941年先在葉利尼亞打垮了不可一世的古德裡安,然後幾乎憑借一己之力拯救了列甯格勒和莫斯科,這可是蘇聯最重要的兩座城市,在他的指揮下都被保住了,這在1941年的蘇軍進階将領中簡直就是神一般的存在。如果西方面軍在開戰打得堅決一點,聰明一點,要是朱可夫來指揮,明斯克不會失敗得如此慘烈。朱可夫在蘇聯老百姓裡是神的存在、勝利的象征,衛國戰争勝利勳章就叫做朱可夫勳章,這是當之無愧的實至名歸。
朱可夫的功績在俄羅斯民族曆史上是無法替代的,高于庫圖佐夫、涅夫斯基等俄羅斯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

團級指揮員朱可夫,剛剛經曆過殘酷一戰和内戰的戰火洗禮,未來的戰神
————————————
僅僅說說1941年的朱可夫吧。
1941年6月。朱可夫戰争爆發時擔任總參謀長,後派往西南戰區力主反擊,協助阻止了6-7月龍德施泰特的南方集團軍群向基輔的推進。但朱可夫尚不是方面軍指揮員。
1941年7月底,由于與斯大林對于放棄基輔問題産生分歧,朱可夫被免去總參謀長職務,擔任預備隊方面軍司令員。8月在斯摩棱斯克會戰中朱可夫指揮他自己力主的葉利尼亞反擊,拔出了德軍的突出部,逼使德軍第一次戰略後退,後退的德軍部隊包括了“大德意志”團這樣的精英部隊。在戰争剛開始的階段,這是彌足珍貴的戰績。朱可夫在此次攻勢中顯示了他強硬的戰術風格——不停歇的突擊和兇猛的炮火,略顯單調的戰術但非常奏效。在兩年前的諾門坎,他就是用兇狠的不間斷的炮火摧垮了日本人的防線。他麾下的預備隊方面軍經曆此戰,也誕生了衛國戰争第一批近衛機關。德國精銳的“大德意志團”的幸存者在戰後回憶錄中,無不對葉利尼亞中蘇聯人漫天的炮火有着詳細的描繪,驚魂未定。
1941年9月接替笃信“意志力萬能”的伏羅希羅夫元帥,擔任列甯格勒方面軍司令員。面對人心惶惶的混亂局勢,朱可夫上任便實行了嚴厲的懲戒措施,并充分利用炮火優勢阻止了德國人冬季前占領列甯格勒的企圖,但未能突破德國人對列甯格勒的封鎖。列甯格勒地區的蘇軍是戰争伊始唯一未遭集團軍級全殲的戰略方向。蘇聯人已經失去了基輔,若再丢失重要的經濟和軍工基地列甯格勒,北方戰線炮彈沖鋒槍等重要物資均難以接濟,衛國戰争的前景将難以預料。
1941年9月30日,“台風行動”開始,德國人第一階段取得了重大戰果,由于在裝備人員尤其是裝甲部隊和空中力量都占有絕對優勢,以及方面軍指揮員未能及時封堵突破口調整拉直戰線,德軍快速在維亞濟馬和布良斯克合圍殲滅了數十萬蘇軍。蘇軍預備隊方面軍和西方面軍損失巨大,南面的布良斯克方面軍打得稍好,但也損失了十萬多人。莫斯科門戶洞開。
1941年10月10日朱可夫臨危受命,擔任西方面軍司令員。他沒有任何遲疑,當機立斷,迅速的判斷出德軍的主要突擊方向,并将為數尚不多的預備隊迅速派往兩翼的缺口,次要地段的防禦被大膽的削弱。蘇聯的首都仍然岌岌可危。德國人沒有給蘇聯人太多時間,10月14日即發起了旨在一舉占領莫斯科的鉗形攻勢。要知道朱可夫此時手裡直接保衛莫斯科的隻有9萬零散的部隊,西方面軍的主力已經被科涅夫報帳在了維亞濟馬的德軍大鍋裡,奄奄一息無力突圍。南面的形勢稍好一些,但那裡蘇軍糟糕的指揮也隻能勉強延遲德國人的步伐。
僅僅在十天前,在維亞濟馬的蘇聯人還很呆闆,被突破後不會且戰且退,隻會零星的側擊擁有火力優勢的德軍,而側翼暴露的友鄰也不會主動後退策應,通信聯絡更是一塌糊塗,導緻小部隊被合圍會迅速分散瓦解而不是有組織的退到後方繼續牽制德軍突擊。電影《布列斯特要塞》中那個政委說過:沒有指揮員的地方,就會産生恐慌。失去聯絡的部隊士氣會迅速下降,即便彈藥充足但瓦解的風險也遠遠高于聯絡暢通的情況。
在閃電戰的戰法中,核心要素是戰役突破口的迅速形成,一旦形成,德國人的坦克會長驅直入狂飙突進,被圍部隊的後退速度如果太慢,就會很快被合圍。彈藥打光和通信失去的糟糕情況,會讓部隊早早失去戰鬥力。是以防禦方的防守要素,是不惜一切代價堵上突破口,防守突破口的部隊即便側翼被突破也要保持冷靜,這就要求指揮員有較大的靈活性,充分運用炮火打擊敵人,且要保持聯絡(這是重點)不使戰線破裂。蘇聯人之前防禦鉗形攻勢已經做的足夠糟糕(也可以證明德軍戰鬥力的強悍),現在已經沒有太多本錢白白送給德國人了。
朱可夫的條件比科涅夫糟糕的多,而他沒有60萬人馬經受再一次合圍,16集團軍司令員領受任務時,手裡當時隻有一個師,卻要去防禦100公裡正面!朱可夫的優勢是離莫斯科很近,生力軍和補給可以源源不斷的直接送抵,而德國人已經離補給基地越來越遠。而為攻占莫斯科德國人已經打了半個多月,兵力配置情況對蘇聯人已經不是秘密。德國人的進攻現在來看有些胃口過大,時間是蘇聯人的朋友。
70多年後曆史會看上去很輕松。可是當時世界所有國家都覺得蘇聯人要完蛋了。
。。。
一路推進姆岑斯克的德國第4裝甲師不無驚恐地發現,蘇聯人已經學會了用設伏的方法對付自己的坦克分隊,卡圖科夫帶領的坦克旅在姆岑斯克通過伏擊,打掉了德國人一個團的坦克,自己損失卻很小。古德裡安的坦克手們再也不能粗心大意地沿着公路一路前進。
但是這種中級指揮官靈光一現的發揮,不足以妨礙德國人向最終目标莫斯科的進發。朱可夫在這時候顯示出一名進階指揮員應有的決斷,像在列甯格勒一樣,他斷然指令動員所有的力量,軍校的學生、匆匆忙忙組建的民兵營、剛剛配備大炮的新兵團,統統派到前線,集團軍的司令部沒有什麼像樣的力量,手頭隻有這些七拼八湊的部隊,好在蘇聯人的炮兵還比較充足。在列甯格勒蘇聯人就是利用炮兵狠狠教訓了兵臨城下耀武揚威的德國人,還在芬蘭灣保留了一個橋頭堡。
莫斯科戰役的物質保證
軍火
嚴格意義說來,和第一次世界大戰相比,蘇聯人在二戰的條件要好的多,雖然報帳了幾十萬部隊,武器彈藥補充也有保證。在大量兵工産業的支援下,即便丢失了大量工業區,莫斯科、列甯格勒等重要城市仍然在蘇聯人手裡,迫擊炮、機關槍補充從未發生問題。槍打壞了很快能補充新的,炮彈也足夠用。除了被封鎖的列甯格勒,蘇軍的糧食也不感到特别匮乏。即便在形勢最為嚴重的1942年,紅軍官兵的槍械彈藥也不缺乏,與此相比,一戰時期的沙俄部隊,長期受到彈藥短缺的困擾,一線部隊常常隻有半個基數的彈藥。
交通線
莫斯科是蘇聯的心髒,既是蘇聯重要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是蘇聯最重要的交通樞紐,守住這裡的軍事意義極為重要,蘇聯人可以充分利用莫斯科發達的交通網調集部隊和裝備到各個戰線,調集部隊的速度比德國人要快得多。
紀律
最重要的,斯大林鐵腕統治下的蘇聯,紀律比沙俄時代要嚴格的多,大量内務部隊充斥着軍隊和社會各個方面。應該說他們的作用很大,維持了莫斯科的秩序,鎮壓了恐慌氣氛,而絕不僅僅隻是亂抓人。
莫斯科戰役的條件無疑對于蘇聯人是有利的,隻是能不能發揮出來。
公正的說,朱可夫是個過于嚴厲的進階指揮員,在諾門坎和日本人打仗的時候,就有就地處決作戰不利軍官的習慣。這種暴烈的脾氣性格,不僅僅合斯大林的胃口,也是對于民族生死存亡之際極為必要的性格和指揮特點。另一位将領科涅夫,比起朱可夫的脾氣更為暴烈。對于越來越殘酷的蘇德戰争而言,任何放松紀律都意味着失敗。
現在有一種說法,換了另外一位将領,比如羅科索夫斯基,都能取代朱可夫,都能達到他的高度。我認為這種看法失之于簡單,是事後諸葛亮似的看法。大廈将傾、敵人馬上就要摧毀整個紅軍和國家,隻有最為嚴厲和最有決斷的将領才能指揮紅軍。看看有多少将領可堪一用?伏羅希洛夫驚慌失措,元帥之尊卻隻有匹夫之勇,在列甯格勒的時候就急着要炸毀軍艦撤退,巴甫洛夫被敵人打的蒙頭轉向,連起碼的戰争常識都失去了,被槍斃并不冤枉。鐵木辛哥在斯摩棱斯克拼盡全力,幹得也不壞,但決心不夠,指揮排程都慢德國人一步。
蘇德戰争是前所未有的機械化戰争,也是民族解放戰争,蘇德兩個民族都面臨着勝利或者滅亡的選擇。
1941年12月5日,蘇聯人的反擊開始了!與後世西方曆史學家預測的“人海戰術”不同,莫斯科戰役的蘇聯人在兵力上并沒有太大的優勢,優勢在于蘇聯人在莫斯科有三個集團軍的預備隊參加反突擊!德國人對這樣規模的預備隊一無所知,可是即便知道了又能如何?希特勒沒有搜刮最後一粒米最後一個人上前線的能力,而斯大林可以随時下令,槍斃一個不聽指令的師長或者是工廠廠長。蘇維埃國家的動員能力是驚人的。
至于“俄羅斯的冬天阻止了德軍”更是神話,嚴冬對于作戰雙方都是公平的。戰術層面,德國人的坦克還因為嚴寒封凍了伊斯特拉水庫而取得了順利的突破!
德國人老是把自己的失敗歸咎于客觀因素:天氣、泥濘、甚至希特勒,從來不會檢讨自己沒有蘇聯人堅韌頑強!
回顧蘇德戰史,到處都是“蘇聯人在泥濘季節突然發動進攻戰役,坦克經過了不可能經過的沼澤地帶,蘇軍突然冒着暴雪進攻”,這樣的字句。
1944年2月開始的右岸烏克蘭戰役(曆史上的“第二次突擊”),面對變成一片沼澤的戰場,後勤斷絕的情況,蘇聯軍民硬是靠驚人的毅力,靠人拉肩扛把炮彈運上前線!在人員裝備不優于德國人的情況下,生生地合圍了德國人整整一個坦克集團軍!逼迫德國人丢掉所有的坦克突圍,也讓不可一世的曼施坦因元帥被直接撤了職!
這是西方人難以想象的東方式的堅韌。德國人會讓虎式坦克冒險穿越沼澤地嗎?他們有這個本事嗎?德國士兵會在翻漿季節進攻嗎?有這個毅力嗎?你隻想舒舒服服的按常理出牌打仗,可蘇聯人可是克服一切困難跟你拼了,大家都是你死我活,你想舒舒服服人家敢想敢做,你不失敗誰失敗?
即使是西方人撰寫的戰史也對蘇聯人在翻漿季節發動攻勢表示“不可思議、違背常理”。但蘇聯人就是做到了,達成了戰役的突然性。德國人輸給這樣頑強的對手,有什麼好奇怪的嗎?
是以德國人由于自己的原因,導緻了:“我做不到的事情,對手居然能做到,我想不到的事情,對手居然也能做到。”德國人的失敗一點不冤枉。
1945年6月25日勝利日閱兵儀式上的朱可夫
1941年12月5日開始,蘇聯人在經受住德國人兩個月的進攻蹂躏後,轉入了反擊!
這次反擊蘇德雙方的兵力對比基本是1:1,而不是很多人腦子裡的“蘇聯人有無窮無盡的人力優勢”,而且蘇聯士兵的戰鬥素質非常低劣。蘇聯人參加反擊的突擊第一集團軍為例,全軍人員90%以上經受的訓練不超過兩個月,基本就是在大後方生拉硬湊的平民軍隊!
就是這樣的部隊,對于歐美人來說匆匆忙忙的拉上前線無異于“殘忍的送死”,換成法國人已經早早地宣布投降了,平民百姓根本拉不到火線上就會逃散一空。但是紅色蘇聯就是屹立不倒,鐵腕下的蘇聯就是這樣殘酷的進行“人民的戰争、決死的戰争”(《神聖的戰争》歌詞),真的就是字面意思。
人員數量和德軍持平、人員素質劣于德軍的蘇聯人,在莫斯科反擊中居然能将德國人的進攻矛頭生生折斷,并往西驅逐了幾十公裡,從此德國人再也沒有對莫斯科發動進攻的能力。這不能不說是個不大不小的奇迹。
不誇張地說,1941年12月,朱可夫改寫了蘇聯曆史、世界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