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可夫是1941年先在叶利尼亚打垮了不可一世的古德里安,然后几乎凭借一己之力拯救了列宁格勒和莫斯科,这可是苏联最重要的两座城市,在他的指挥下都被保住了,这在1941年的苏军高级将领中简直就是神一般的存在。如果西方面军在开战打得坚决一点,聪明一点,要是朱可夫来指挥,明斯克不会失败得如此惨烈。朱可夫在苏联老百姓里是神的存在、胜利的象征,卫国战争胜利勋章就叫做朱可夫勋章,这是当之无愧的实至名归。
朱可夫的功绩在俄罗斯民族历史上是无法替代的,高于库图佐夫、涅夫斯基等俄罗斯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

团级指挥员朱可夫,刚刚经历过残酷一战和内战的战火洗礼,未来的战神
————————————
仅仅说说1941年的朱可夫吧。
1941年6月。朱可夫战争爆发时担任总参谋长,后派往西南战区力主反击,协助阻止了6-7月龙德施泰特的南方集团军群向基辅的推进。但朱可夫尚不是方面军指挥员。
1941年7月底,由于与斯大林对于放弃基辅问题产生分歧,朱可夫被免去总参谋长职务,担任预备队方面军司令员。8月在斯摩棱斯克会战中朱可夫指挥他自己力主的叶利尼亚反击,拔出了德军的突出部,逼使德军第一次战略后退,后退的德军部队包括了“大德意志”团这样的精英部队。在战争刚开始的阶段,这是弥足珍贵的战绩。朱可夫在此次攻势中显示了他强硬的战术风格——不停歇的突击和凶猛的炮火,略显单调的战术但非常奏效。在两年前的诺门坎,他就是用凶狠的不间断的炮火摧垮了日本人的防线。他麾下的预备队方面军经历此战,也诞生了卫国战争第一批近卫单位。德国精锐的“大德意志团”的幸存者在战后回忆录中,无不对叶利尼亚中苏联人漫天的炮火有着详细的描绘,惊魂未定。
1941年9月接替笃信“意志力万能”的伏罗希罗夫元帅,担任列宁格勒方面军司令员。面对人心惶惶的混乱局势,朱可夫上任便实行了严厉的惩戒措施,并充分利用炮火优势阻止了德国人冬季前占领列宁格勒的企图,但未能突破德国人对列宁格勒的封锁。列宁格勒地区的苏军是战争伊始唯一未遭集团军级全歼的战略方向。苏联人已经失去了基辅,若再丢失重要的经济和军工基地列宁格勒,北方战线炮弹冲锋枪等重要物资均难以接济,卫国战争的前景将难以预料。
1941年9月30日,“台风行动”开始,德国人第一阶段取得了重大战果,由于在装备人员尤其是装甲部队和空中力量都占有绝对优势,以及方面军指挥员未能及时封堵突破口调整拉直战线,德军快速在维亚济马和布良斯克合围歼灭了数十万苏军。苏军预备队方面军和西方面军损失巨大,南面的布良斯克方面军打得稍好,但也损失了十万多人。莫斯科门户洞开。
1941年10月10日朱可夫临危受命,担任西方面军司令员。他没有任何迟疑,当机立断,迅速的判断出德军的主要突击方向,并将为数尚不多的预备队迅速派往两翼的缺口,次要地段的防御被大胆的削弱。苏联的首都仍然岌岌可危。德国人没有给苏联人太多时间,10月14日即发起了旨在一举占领莫斯科的钳形攻势。要知道朱可夫此时手里直接保卫莫斯科的只有9万零散的部队,西方面军的主力已经被科涅夫报销在了维亚济马的德军大锅里,奄奄一息无力突围。南面的形势稍好一些,但那里苏军糟糕的指挥也只能勉强延迟德国人的步伐。
仅仅在十天前,在维亚济马的苏联人还很呆板,被突破后不会且战且退,只会零星的侧击拥有火力优势的德军,而侧翼暴露的友邻也不会主动后退策应,通信联络更是一塌糊涂,导致小部队被合围会迅速分散瓦解而不是有组织的退到后方继续牵制德军突击。电影《布列斯特要塞》中那个政委说过:没有指挥员的地方,就会产生恐慌。失去联络的部队士气会迅速下降,即便弹药充足但瓦解的风险也远远高于联络畅通的情况。
在闪电战的战法中,核心要素是战役突破口的迅速形成,一旦形成,德国人的坦克会长驱直入狂飙突进,被围部队的后退速度如果太慢,就会很快被合围。弹药打光和通信失去的糟糕情况,会让部队早早失去战斗力。所以防御方的防守要素,是不惜一切代价堵上突破口,防守突破口的部队即便侧翼被突破也要保持冷静,这就要求指挥员有较大的灵活性,充分运用炮火打击敌人,且要保持联络(这是重点)不使战线破裂。苏联人之前防御钳形攻势已经做的足够糟糕(也可以证明德军战斗力的强悍),现在已经没有太多本钱白白送给德国人了。
朱可夫的条件比科涅夫糟糕的多,而他没有60万人马经受再一次合围,16集团军司令员领受任务时,手里当时只有一个师,却要去防御100公里正面!朱可夫的优势是离莫斯科很近,生力军和补给可以源源不断的直接送抵,而德国人已经离补给基地越来越远。而为攻占莫斯科德国人已经打了半个多月,兵力配置情况对苏联人已经不是秘密。德国人的进攻现在来看有些胃口过大,时间是苏联人的朋友。
70多年后历史会看上去很轻松。可是当时世界所有国家都觉得苏联人要完蛋了。
。。。
一路推进姆岑斯克的德国第4装甲师不无惊恐地发现,苏联人已经学会了用设伏的方法对付自己的坦克分队,卡图科夫带领的坦克旅在姆岑斯克通过伏击,打掉了德国人一个团的坦克,自己损失却很小。古德里安的坦克手们再也不能粗心大意地沿着公路一路前进。
但是这种中级指挥官灵光一现的发挥,不足以妨碍德国人向最终目标莫斯科的进发。朱可夫在这时候显示出一名高级指挥员应有的决断,像在列宁格勒一样,他断然命令动员所有的力量,军校的学生、匆匆忙忙组建的民兵营、刚刚配备大炮的新兵团,统统派到前线,集团军的司令部没有什么像样的力量,手头只有这些七拼八凑的部队,好在苏联人的炮兵还比较充足。在列宁格勒苏联人就是利用炮兵狠狠教训了兵临城下耀武扬威的德国人,还在芬兰湾保留了一个桥头堡。
莫斯科战役的物质保证
军火
严格意义说来,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相比,苏联人在二战的条件要好的多,虽然报销了几十万部队,武器弹药补充也有保证。在大量兵工产业的支援下,即便丢失了大量工业区,莫斯科、列宁格勒等重要城市仍然在苏联人手里,迫击炮、机关枪补充从未发生问题。枪打坏了很快能补充新的,炮弹也足够用。除了被封锁的列宁格勒,苏军的粮食也不感到特别匮乏。即便在形势最为严重的1942年,红军官兵的枪械弹药也不缺乏,与此相比,一战时期的沙俄部队,长期受到弹药短缺的困扰,一线部队常常只有半个基数的弹药。
交通线
莫斯科是苏联的心脏,既是苏联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苏联最重要的交通枢纽,守住这里的军事意义极为重要,苏联人可以充分利用莫斯科发达的交通网调集部队和装备到各个战线,调集部队的速度比德国人要快得多。
纪律
最重要的,斯大林铁腕统治下的苏联,纪律比沙俄时代要严格的多,大量内务部队充斥着军队和社会各个方面。应该说他们的作用很大,维持了莫斯科的秩序,镇压了恐慌气氛,而绝不仅仅只是乱抓人。
莫斯科战役的条件无疑对于苏联人是有利的,只是能不能发挥出来。
公正的说,朱可夫是个过于严厉的高级指挥员,在诺门坎和日本人打仗的时候,就有就地处决作战不利军官的习惯。这种暴烈的脾气性格,不仅仅合斯大林的胃口,也是对于民族生死存亡之际极为必要的性格和指挥特点。另一位将领科涅夫,比起朱可夫的脾气更为暴烈。对于越来越残酷的苏德战争而言,任何放松纪律都意味着失败。
现在有一种说法,换了另外一位将领,比如罗科索夫斯基,都能取代朱可夫,都能达到他的高度。我认为这种看法失之于简单,是事后诸葛亮似的看法。大厦将倾、敌人马上就要摧毁整个红军和国家,只有最为严厉和最有决断的将领才能指挥红军。看看有多少将领可堪一用?伏罗希洛夫惊慌失措,元帅之尊却只有匹夫之勇,在列宁格勒的时候就急着要炸毁军舰撤退,巴甫洛夫被敌人打的蒙头转向,连起码的战争常识都失去了,被枪毙并不冤枉。铁木辛哥在斯摩棱斯克拼尽全力,干得也不坏,但决心不够,指挥调度都慢德国人一步。
苏德战争是前所未有的机械化战争,也是民族解放战争,苏德两个民族都面临着胜利或者灭亡的选择。
1941年12月5日,苏联人的反击开始了!与后世西方历史学家预测的“人海战术”不同,莫斯科战役的苏联人在兵力上并没有太大的优势,优势在于苏联人在莫斯科有三个集团军的预备队参加反突击!德国人对这样规模的预备队一无所知,可是即便知道了又能如何?希特勒没有搜刮最后一粒米最后一个人上前线的能力,而斯大林可以随时下令,枪毙一个不听命令的师长或者是工厂厂长。苏维埃国家的动员能力是惊人的。
至于“俄罗斯的冬天阻止了德军”更是神话,严冬对于作战双方都是公平的。战术层面,德国人的坦克还因为严寒封冻了伊斯特拉水库而取得了顺利的突破!
德国人老是把自己的失败归咎于客观因素:天气、泥泞、甚至希特勒,从来不会检讨自己没有苏联人坚韧顽强!
回顾苏德战史,到处都是“苏联人在泥泞季节突然发动进攻战役,坦克经过了不可能经过的沼泽地带,苏军突然冒着暴雪进攻”,这样的字句。
1944年2月开始的右岸乌克兰战役(历史上的“第二次突击”),面对变成一片沼泽的战场,后勤断绝的情况,苏联军民硬是靠惊人的毅力,靠人拉肩扛把炮弹运上前线!在人员装备不优于德国人的情况下,生生地合围了德国人整整一个坦克集团军!逼迫德国人丢掉所有的坦克突围,也让不可一世的曼施坦因元帅被直接撤了职!
这是西方人难以想象的东方式的坚韧。德国人会让虎式坦克冒险穿越沼泽地吗?他们有这个本事吗?德国士兵会在翻浆季节进攻吗?有这个毅力吗?你只想舒舒服服的按常理出牌打仗,可苏联人可是克服一切困难跟你拼了,大家都是你死我活,你想舒舒服服人家敢想敢做,你不失败谁失败?
即使是西方人撰写的战史也对苏联人在翻浆季节发动攻势表示“不可思议、违背常理”。但苏联人就是做到了,达成了战役的突然性。德国人输给这样顽强的对手,有什么好奇怪的吗?
因此德国人由于自己的原因,导致了:“我做不到的事情,对手居然能做到,我想不到的事情,对手居然也能做到。”德国人的失败一点不冤枉。
1945年6月25日胜利日阅兵仪式上的朱可夫
1941年12月5日开始,苏联人在经受住德国人两个月的进攻蹂躏后,转入了反击!
这次反击苏德双方的兵力对比基本是1:1,而不是很多人脑子里的“苏联人有无穷无尽的人力优势”,而且苏联士兵的战斗素质非常低劣。苏联人参加反击的突击第一集团军为例,全军人员90%以上经受的训练不超过两个月,基本就是在大后方生拉硬凑的平民军队!
就是这样的部队,对于欧美人来说匆匆忙忙的拉上前线无异于“残忍的送死”,换成法国人已经早早地宣布投降了,平民百姓根本拉不到火线上就会逃散一空。但是红色苏联就是屹立不倒,铁腕下的苏联就是这样残酷的进行“人民的战争、决死的战争”(《神圣的战争》歌词),真的就是字面意思。
人员数量和德军持平、人员素质劣于德军的苏联人,在莫斯科反击中居然能将德国人的进攻矛头生生折断,并往西驱逐了几十公里,从此德国人再也没有对莫斯科发动进攻的能力。这不能不说是个不大不小的奇迹。
不夸张地说,1941年12月,朱可夫改写了苏联历史、世界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