潇湘平
市第六次黨代會明确提出,注重加強思想淬煉、政治曆練、實踐鍛煉、專業訓練,教育引導廣大黨員幹部不斷提升“八項本領”“七種能力”,牢固樹立“公者千古,私者一時”的價值取向。
1893年,時任湖南巡撫的吳大澂在浯溪碑林題寫了著名的《峿台銘》,銘中有名言:“公者千古,私者一時。”公私之間,本如楚河漢界,理應泾渭分明,這是為官從政的樸素邏輯。然而,現實生活五光十色,少數人内心之“小我”難免膨脹,逐漸模糊了公私邊界,讓私欲悄然流淌。盡管教訓一再警示“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卻總有人背棄公義、暗度陳倉;盡管事實一再驗證“莫伸手,伸手必被捉”,可總有人心存僥幸、觸碰紅線。凡此種種皆表明,價值取向是人的行為總開關。過去有段時間,永州的政治生态不夠清朗,在一定程度上損害了永州的形象。究其原因,“公者千古、私者一時”的價值取向樹立不夠牢固就是一個重要因素。
那麼,如何牢固樹立“公者千古,私者一時”的價值取向?
要大公無私。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作為黨的幹部,就是要講大公無私、公私分明、先公後私、公而忘私,隻有一心為公、事事出于公心,才能坦蕩做人、謹慎用權,才能光明正大、堂堂正正。”作為新時代的黨員幹部,黨和人民的事業就是高于一切的“大公”,個人的升遷榮辱進退,在“大公”面前,都不值一提。作為永州的黨員幹部,永州的發展進步就是“大公”,我們必須積極作為,無私奉獻,在實踐中不斷诠釋“大公”,在工作中服務“大公”,在奮發中實作“大公”。
要公私分明。對于黨員幹部來說,衡量黨性強弱的一個重要尺子就是公、私二字。盡管黨員幹部也有自己的基本權益和基本需求,但這不能同私心、私利、私欲混為一談。宋代《竹坡詩話》記載,一位官員辦公時收到一封家書,為檢視信件,他專門滅掉公家的蠟燭,點燃了自己的蠟燭。這一“公燭”“私燭”之别仿佛一個隐喻,照見的是公私分明的精神境界。原福建省東山縣縣委書記谷文昌反複叮囑“不許沾公家的一點油”,當他發現縣委機關食堂炊事員給自己的小兒子多打了點菜,從此便禁止孩子到食堂買飯。無數共産黨人用覺悟生動诠釋了“公款姓公,一分一厘都不能亂花;公權為民,一絲一毫都不能私用”的信守。回望來路,共産黨人筚路藍縷、不畏艱險,成功擊碎一個個“不可能”,靠的不正是立黨為公、不講私利,讓覺悟彙內建一股股“鐵流”?
要嚴守公德。黨的幹部都是人民的勤務員,隻有時刻把公德放在心中,處公心、謀公利、講公道,決策的思路才清,工作的效率才高,說話的底氣才足,也才會有人聽,做事也才會讓人信、讓人跟;隻有懂得“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堅持立身不忘做人之本、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權不謀一己之利, 才能守好為官公德,赢得百姓擁戴。總而言之,黨員幹部之德在為民,要時時把群衆利益放在心上,處處把群衆立場站穩,事事以群衆滿意不滿意、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為衡量标準,向黨和人民交上一份優異的答卷。
要摒棄私心。“見小利,不能立大功;存私心,不能謀公事。”對于黨員幹部來說,形形色色的考驗和誘惑橫亘于前,很容易“一次做讓步,次次守不住”。是以,面對“小腐敗”,絕不能掉以輕心;遇到“潛規則”,絕不能随波逐流;碰上“人情禮”,絕不能欣然笑納。要始終築牢思想防線、恪守法紀底線,做到不做不仁之事、不取不義之财、不沾不正之風,“心不動于微利之誘,目不眩于五色之惑”; 堅持省己察身,正心修身,時時扪心自問,日日躬身自省,及時校正思想偏差,果斷摒棄私心雜念,慎初、慎微、慎行;管好生活圈、交往圈、娛樂圈,幹幹淨淨做事,清清白白做人,始終保持共産黨人的優良品德和清廉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