潇湘平
市第六次党代会明确提出,注重加强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不断提升“八项本领”“七种能力”,牢固树立“公者千古,私者一时”的价值取向。
1893年,时任湖南巡抚的吴大澂在浯溪碑林题写了著名的《峿台铭》,铭中有名言:“公者千古,私者一时。”公私之间,本如楚河汉界,理应泾渭分明,这是为官从政的朴素逻辑。然而,现实生活五光十色,少数人内心之“小我”难免膨胀,逐渐模糊了公私边界,让私欲悄然流淌。尽管教训一再警示“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却总有人背弃公义、暗度陈仓;尽管事实一再验证“莫伸手,伸手必被捉”,可总有人心存侥幸、触碰红线。凡此种种皆表明,价值取向是人的行为总开关。过去有段时间,永州的政治生态不够清朗,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永州的形象。究其原因,“公者千古、私者一时”的价值取向树立不够牢固就是一个重要因素。
那么,如何牢固树立“公者千古,私者一时”的价值取向?
要大公无私。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作为党的干部,就是要讲大公无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公而忘私,只有一心为公、事事出于公心,才能坦荡做人、谨慎用权,才能光明正大、堂堂正正。”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党和人民的事业就是高于一切的“大公”,个人的升迁荣辱进退,在“大公”面前,都不值一提。作为永州的党员干部,永州的发展进步就是“大公”,我们必须积极作为,无私奉献,在实践中不断诠释“大公”,在工作中服务“大公”,在奋发中实现“大公”。
要公私分明。对于党员干部来说,衡量党性强弱的一个重要尺子就是公、私二字。尽管党员干部也有自己的基本权益和基本需求,但这不能同私心、私利、私欲混为一谈。宋代《竹坡诗话》记载,一位官员办公时收到一封家书,为查看信件,他专门灭掉公家的蜡烛,点燃了自己的蜡烛。这一“公烛”“私烛”之别仿佛一个隐喻,照见的是公私分明的精神境界。原福建省东山县县委书记谷文昌反复叮嘱“不许沾公家的一点油”,当他发现县委机关食堂炊事员给自己的小儿子多打了点菜,从此便禁止孩子到食堂买饭。无数共产党人用觉悟生动诠释了“公款姓公,一分一厘都不能乱花;公权为民,一丝一毫都不能私用”的信守。回望来路,共产党人筚路蓝缕、不畏艰险,成功击碎一个个“不可能”,靠的不正是立党为公、不讲私利,让觉悟汇集成一股股“铁流”?
要严守公德。党的干部都是人民的勤务员,只有时刻把公德放在心中,处公心、谋公利、讲公道,决策的思路才清,工作的效率才高,说话的底气才足,也才会有人听,做事也才会让人信、让人跟;只有懂得“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坚持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利, 才能守好为官公德,赢得百姓拥戴。总而言之,党员干部之德在为民,要时时把群众利益放在心上,处处把群众立场站稳,事事以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为衡量标准,向党和人民交上一份优异的答卷。
要摒弃私心。“见小利,不能立大功;存私心,不能谋公事。”对于党员干部来说,形形色色的考验和诱惑横亘于前,很容易“一次做让步,次次守不住”。所以,面对“小腐败”,绝不能掉以轻心;遇到“潜规则”,绝不能随波逐流;碰上“人情礼”,绝不能欣然笑纳。要始终筑牢思想防线、恪守法纪底线,做到不做不仁之事、不取不义之财、不沾不正之风,“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 坚持省己察身,正心修身,时时扪心自问,日日躬身自省,及时校正思想偏差,果断摒弃私心杂念,慎初、慎微、慎行;管好生活圈、交往圈、娱乐圈,干干净净做事,清清白白做人,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优良品德和清廉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