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國姓爺鄭成功意圖發兵,從西班牙人手裡征服呂宋的事,近年來被提到過很多次。
在以往關于該事的解讀中,都是說鄭成功為了替海外華人撐腰,是以才準備驅逐西班牙人。
甚至在對西班牙人溝通無效後,已經準備好了跨海大軍,随時準備彈指滅了這群佛郎機人。
結果因為鄭成功的早卒而放棄,于是不少人捶胸頓足,錯失了把呂宋納入版圖的機會。
那事實真如傳說中的這麼誇張嗎?鄭成功為什麼想要發兵攻打呂宋?又引發了怎樣的屠戮危機呢?

1、鄭成功想跟西班牙人結盟
清朝順治十八年,南明永曆十五年(1661年),鄭成功率大軍武力驅逐荷蘭殖民者,成功收複被霸占三十八年之久的台灣。
此時應該是鄭成功最為意氣風發的時候:
“取得對荷蘭人的著名勝利後,國姓順利地自稱為王,在台灣島建立王朝。但他不滿足于這個有限的島嶼,想使菲律賓稱臣納貢。”(《鞑靼中國史》)
當然,鄭成功想讓菲律賓稱臣納貢,其實并不是所謂的要為那裡的華人撐腰。
根本原因還是當時的台灣,可開發的戰争潛力實在有限,鄭成功需要更大的抗清基地。
根據追随鄭成功抗清的戶部主事楊英記載,收複台灣後的鄭成功軍隊,後勤面臨前所未有的困窘局面。
“戶官運糧船不至,官兵乏糧,每鄉鬥價至四、五錢不等。令民間輸納雜子蕃薯,發給兵糧。”(《從征實錄》)
身在台灣的鄭軍主力,一時半會沒辦好解決乏糧的問題,隻能靠吃蕃薯填飽肚子。
甚至後來連蕃薯都沒得吃了:
“戶官運糧船猶不至,官兵至食木子充饑,日憂脫巾之變。”(《從征實錄》)
基本到了啃樹皮的地步,鄭成功是真擔心官兵因為沒飯吃,最後再給鬧出兵變了。
如果說餓肚子還能勒緊褲腰帶解決的話,那台灣島内外的戰鬥問題,卻正在如火如荼地困擾着國姓爺。
鄭軍的老對手清廷就不說了。
先說台灣島内的土著生番——大肚王國,因為不服從鄭軍的管轄,雙方爆發激烈戰端。
鄭軍在鎮壓過程中損兵折将:
“援剿後鎮、後沖鎮官兵,激變大肚土番叛,沖殺左先鋒鎮營,楊祖與戰,被傷敗回,至省病,死之。”(《從征實錄》)
台灣島外邊還有荷蘭人在虎視眈眈,盡管原台灣總督揆一已經帶主力撤走,但時不時還有荷蘭戰船在外海騷擾。
甚至雙方仍不時地爆發小規模海戰,尤其是鄭軍從廈門到台灣的運糧船,經常性地被荷蘭人偷襲騷擾。
比如揆一撤走一個多月後,就有荷蘭戰船在島外遊蕩,多少有點賊心不死的意思:
“紅夷甲闆船至,吊(調)右武衛前協裴德,幫守安平鎮。”(《從征實錄》)
此後雙方就爆發了一場比較大的海戰,雙方的參戰兵力都不太詳細,最後以鄭軍驅逐荷軍而告終。
但代價是鄭成功的愛将林進紳戰死:
“奪獲甲闆二隻、小艇三隻,宣毅前鎮副将林進紳戰死。”(《從征實錄》)
此戰之後,荷蘭人也深知僅靠自己能力無法奪取台灣,轉而找清廷謀求合作,這對鄭軍局勢更加不利。
是以鄭成功就有點戰略轉移的意思,把目标瞄準了遠在海外的呂宋國,希望開辟呂宋為第二抗清基地。
但是鄭成功也清楚呂宋被西班牙人占據,所有就找來意大利籍傳教士維多利奧·利奇奧,任命他為國姓爺的使者出使呂宋,目的就一個:
“他(鄭成功)願意與西班牙人聯盟,和西班牙人正式永結友誼!”(《鞑靼中國史》)
那利奇奧能完成國姓爺的外交任務嗎?
2、西班牙人不買國姓爺的帳
這個外交任務對于利奇奧來說,他内心是十分拒絕的,因為他跟着鄭成功就是想傳教而已。
盡管他多次明确地拒絕鄭成功,但是完全沒有卵用,鄭成功認準了要讓他出使:
“屢次拒絕後,終于在國姓(指鄭成功)的堅持下,他同意出使,接收緻馬尼拉總督的信函。”(《鞑靼中國史》)
其實如果僅僅是找西班牙人結盟,利奇奧可能不會這樣的排斥,主要還是鄭成功給他的隐藏任務:
“他們每年應作為藩屬國交納供賦,承認他為宗主,若對此有疑問,則将采取于他們(指西班牙人)的措施。”(《鞑靼中國史》)
這就是紅果果的武力威脅了,這也是利奇奧不想趟這趟渾水的原因,畢竟西班牙人也不是善茬。
鄭成功因為剛擊敗荷蘭人沒多久,是以多少有點自信心爆棚的意思,希望用自己名号震懾西班牙人,能夠達到不戰而屈弗朗機人,最後能在呂宋開辟抗清基地之目的。
比較有趣的是,鄭成功在緻西班牙駐菲律賓總督信函的開頭,對自己的稱呼是:
“中國國王(延平郡王?)、海上霸主國姓。”(《鞑靼中國史》)
多少有那麼一點扯起虎皮大旗的意思,而且信函裡對菲律賓總督極盡威脅,意思就是被給臉不要臉:
“說到要他每年納貢的事,如不遵命,将受嚴懲。”(《鞑靼中國史》)
盡管菲律賓總督看完信後大為光火,但還是以接見使節的待遇歡迎利奇奧,并且委婉的表示不可能對鄭成功納貢。
關于呂宋或者西班牙,要不要稱臣納貢的事,他得跟自己的國王彙報,至于彙報結果,一百年後再說吧。
本來同意也好反對也罷,這都是利奇奧和總督外交上的事,結果萬萬沒想到這事傳出去了。
還被身在呂宋的華人聽說了:
“沒有不透風的牆,有幾個機靈的家夥獲悉交涉的好事,很快洩露出去,消息不胫而走,在他們(華人)之間傳播,實情上又添油加醋。”(《鞑靼中國史》)
也不知道是不是得知了,國姓爺鄭成功将要遠征呂宋,忽然就有了豪邁慷慨之情。
覺得有必要在呂宋箪食壺漿,準備迎接天朝王師進駐了,以後西班牙人就不是這的主人了。
當然也可能是擔心西班牙人,畏懼鄭成功可能進行的遠征,會事先動手除掉本地華人,免得他們成為内應。
反正各種說辭是鋪天蓋地。
于是當地的華人很快組織起來暴動了,甚至差點奪下馬尼拉的城門,最後被西班牙軍隊擊退。
西班牙總督将此定性為“民變”,他召集了手下的文武和利奇奧,商量接下來如何應對華人。
那他們的應對之策是什麼呢?
3、誘發了弗朗機人第三次屠華
西班牙人商量後的結果是,讓利奇奧以鄭成功使者的身份,勸說暴動的群眾解散。
利奇奧本身是不想去的,但他又的确肩負着鄭成功的使命,是以最後還是帶着翻譯約瑟夫,來到暴動集會的華人中勸說。
但是當地華人卻指責利奇奧,說他是出賣鄭成功的叛徒,一些極端者甚至要求處死他。
對此利奇奧隻能搬出鄭成功說事:
“弟兄們,我是你們君王的使臣,若你們把我殺死,對得起他嗎?難道你們沒有看到這是在冒犯他?”(《鞑靼中國史》)
甚至利奇奧答應他們,隻要他們不再暴動鬧事,鄭成功和菲律賓總督的條約,就能夠盡快締結并且施行。
“國姓給馬尼拉總督的信函,總督十分尊敬地收下,其中将締結對中國(鄭成功)有利和體面的條約,而且不久我将攜帶複函傳回。”(《鞑靼中國史》)
本來當地華人情緒已經被安撫下來,但是不知道是誰對翻譯約瑟夫下了黑手,混亂中用匕首将其刺死。
但是他們并沒有為難國姓爺的使者利奇奧。
在利奇奧回到馬尼拉城,向菲律賓總督彙報情況後,西班牙人徹底坐不住了。
于是一場針對華人的殺戮開始了:
“有關暴行的消息傳至城内,憤怒的士兵幾乎不待總督的指令,就奔赴出事地點,對無辜的中國(明朝)人展開了一場大屠殺。如遇上敢于用武器反抗的人,當場當作罪犯處死。因這場悲慘和恐怖的殺戮,許多人趕快逃跑,那些放下武器投降的則饒了性命。”(《鞑靼中國史》)
這是西班牙人在呂宋第三次屠華了。
第一次是明朝萬曆三十一年,華人被無辜屠戮者約2.5萬人;第二次是明朝崇祯十二年,華人被屠戮者也有兩萬多人。
這次造成的屠華大約也有兩萬多人遇難。
此後菲律賓總督“大發仁慈”的收兵,将屠戮過後的幸存華人押解一處,将其全部從菲律賓驅逐出境:
“當時決定立下永久的法令,禁止他們在馬尼拉境内拘留,接着把他們送上停靠在當地的許多商船。”(《鞑靼中國史》)
關于對剩餘華人的驅逐,則是西班牙害怕鄭成功進行報複性遠征,這些華人可能會成為内應。
這樣就宣布利奇奧的出使以失敗而告終了。
在送利奇奧登船離開前,菲律賓總督回複了鄭成功的信函,綿裡藏針的表示不懼戰争威脅:
“西班牙人用溫和的詞句,回答那封極其狂傲的來函,但明确表示絕不向所謂的君王納貢。若對方要武力侵犯,他們也不缺武器、士兵,不缺武力對付恐吓和無理的攻擊。”(《鞑靼中國史》)
西班牙人是當了甩手裝櫃,難題就留到了意大利人利奇奧身上,他完全沒有辦法解釋這次失敗的出使,更沒有辦法為西班牙人的殺戮和驅逐擔責,回去的路上已經是視死如歸的心态了。
大不了就是被鄭成功砍了。
其實利奇奧也很聰明,他抵達台灣外海的小島後,就停留在島上打探消息,看看鄭成功那邊對被驅逐的華人是什麼态度,看看自己回去有沒有生命危險。
結果萬萬沒想到,他打探到的消息居然是鄭成功病死了,利奇奧直呼老天顯靈自己得救了。
其實西班牙人在呂宋的屠華和驅逐,就是壓垮鄭成功的最後一根稻草,本來就快垮掉的身體迎接了最緻命的一擊。
“從馬尼拉傳來不利的消息,他企圖據有菲律賓的野心受挫,精神痛苦,身體虛弱,最後結束了生命。”(《鞑靼中國史》)
鄭成功因病去世之後,跟西班牙人結盟黑下菲律賓的事,事實上就宣告徹底結束了。
至于代表他的使者利奇奧,則放心地回到台灣島上繼續傳教,爛攤子留給了剛上位的鄭經處理。
鄭經決定“大度”的原諒西班牙人,真心地尋求與西班牙人的結盟,因為抗清才是他的重任。
鄭經可沒有閑心刷呂宋的副本了:
“國姓之子繼位,開始治理新王國,及其父留下的龐大艦隊。不久就決定與西班牙人保持和平及友誼,以便繼續跟鞑靼(清廷)、荷蘭人,進行艱巨的戰争!”(《鞑靼中國史》)
(一家之言,求同存異,感謝您的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