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鄭成功具體是如何收複台灣,他的行為對中國,最大意義是什麼?

十七世紀時,荷蘭方面瞅準了當時的明王朝深陷農民戰争和清軍的圍攻中,自顧不暇。逮着這個千載難逢的好時機,他們乘船而來,占領了我國的寶島——台灣,開始了他們的殖民統治和商品貿易,妄圖借此來發展本國的勢力。

鄭成功具體是如何收複台灣,他的行為對中國,最大意義是什麼?

公元1661年,時年三十七八歲的鄭成功率領士兵兩萬餘人,乘坐戰艦,以金門為出發點,一路乘風破浪,前往台灣西南部——荷軍的主要據點。鄭軍勢如破竹,僅花了不到一年的時間,就将這群趁火打劫的侵略者徹底趕了出去。

然而我們也知道,荷軍也不是吃素的,人家的洋槍洋炮可厲害着呢,況且他們已經在台灣駐紮好一陣了,還建立了軍事據點,想要攻下他們絕非一件容易的事。那麼,鄭成功具體是如何收複台灣的呢?他的行為又有怎樣重大的意義呢?

步步為營,做好萬全的準備

當時,鄭成功正帶領着一衆将士在金門一代抵抗清軍,雖勢單力薄,但卻實打實是塊難啃的骨頭。不過清軍雖攻不下鄭成功,也确實消耗了鄭成功的勢力。為了能夠抵擋清軍,守住自身勢力範圍,也為了救飽受折磨的台灣人民脫離苦海,鄭成功決定要收複台灣,以此作為反清複明的據點。

這個想法固然是好的,但是當時面臨的困難也着實不小。

第一,鄭軍或者說當時的中國都缺乏海上作戰的經驗,要去攻打一座島确實需要好好考慮。第二,鄭成功方面并不熟悉台灣的地形地勢,就連如何渡海前往台灣,荷軍的軍事布局、軍隊實力也是一概不知。第三,當時鄭軍還面臨着清軍的攻擊,若是貿然攻台,搞不好台灣的荷軍就和清軍勾結,打他們一個措手不及,更是難辦。

鄭成功具體是如何收複台灣,他的行為對中國,最大意義是什麼?

鑒于此,鄭成功并未說風就是雨,說想攻打台灣就去了。相反,他清楚地明白,想要一舉拿下台灣,拜托當下的困境,就得慢慢謀劃,做好充分的準備,不僅要知己知彼,還要尋找一個合适的時機,步步為營,方有可能獲得成功。

恰好當時有一個叫何斌的客家人,從台灣逃到大陸來尋訪鄭成功。他從前是在台灣為荷軍辦事的,十分熟悉台灣的地形地勢不說,還對荷方的軍事部署很是清楚。不過,他與荷蘭人發生了糾紛,在當地混不下去了,不得已才找了鄭成功謀個出路。這對于鄭成功而言可謂是瞌睡來了送枕頭——正是時候。

不僅如此,鄭成功為了給收複台灣創造良好時機,抓住順治帝去世,清軍無暇征戰的機會,假意與清軍議和,使自己的後方安穩。免得到時候台灣沒攻下,反倒叫清軍趁虛而入,自己竹籃打水一場空了。

除此之外,鄭成功為了放松荷蘭方面的警惕,在荷方派人來打探他是否有意征讨台灣時,故意說自己很希望和荷方保持和平的狀态,攻打他們更是“無稽之談”。他釋放出自己無意收複台灣的假信号,令荷軍以為自己想多了,放松警惕的同時也收回已經派來的援軍,叫他們的兵力比不上自己的。到時候他們就算想再次求援,時間上也來不及。

這樣一來,鄭成功可謂是做好了充分的準備,糧草充足、兵馬精悍,敵軍又處于不知情的情況,大後方也是安穩無憂的。由此,收複台灣的戰役就悄悄地打響了。

渡海開戰,勢如破竹

公元1661年4月21日,鄭成功率領将士二萬餘名,乘坐戰艦百餘艘,渡海前往台灣西南部——荷軍的主要活動地點。鄭成功的計劃是首先渡過台灣海峽,然後順利登上海岸,在陸地駐紮,壯大自身實力的同時與荷軍開展海戰與陸戰。

鄭成功具體是如何收複台灣,他的行為對中國,最大意義是什麼?

根據事前的仔細了解,鄭成功知道荷軍的主要軍事據點就是熱蘭遮城(台灣城)和赤嵌城,兩個地方都有炮樓,二處互相呼應,形成聯合之勢,在敵軍還未登岸之前就以炮火遠端射擊的方式擊毀戰艦。兩個地方聯合,可攻可守。想要突破這個困局,鄭成功想了兩條計策。

第一條,便是登岸的地點。既然這兩城的炮火如此厲害,自然不能硬碰硬,否則便是船毀人亡。是以,鄭成功打算從鹿耳門這個航道登陸,避開荷軍炮火的射程範圍,這樣便能順利登岸,還能殺他們個措手不及。

第二條計策便是,打破熱蘭遮城和赤嵌城的聯合,逐個擊破。熱蘭遮城和赤嵌城雖然都有炮樓,也都有士兵駐紮,但相比起來,赤嵌城的軍力要弱很多。是以,鄭成功打算先攻下赤嵌城,到時候熱蘭遮城就是孤身受敵,任它人馬再多,也翻不起什麼風浪來。

就這樣,在鄭成功的精心布置和安排下,鄭軍打了荷軍一個措手不及不說,還趁勢攻下了赤嵌城。而後,鄭成功便開始圍攻熱蘭遮城。不過,鄭成功并不着急,他打算一邊安定和穩步擴充自身勢力,一邊圍困剩下的荷軍,就算不發兵攻打,光靠耗,也能生生耗得他們彈盡糧絕,乖乖投降。

果不其然,沒過多久,缺水斷糧又等不到援軍的荷軍便主動投降了。這一役,鄭成功完勝。

收複台灣的意義

鄭成功收複了台灣,從荷蘭殖民者那裡成功地奪回了中國的領土,捍衛了國家的土地與尊嚴,解救了在殖民者手下受折磨的台灣人民。不僅如此,鄭成功的行為鄭重地向世界宣告了,曆史證明,台灣自古就是中國的領土,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除此之外,鄭成功收複台灣以後,在這裡紮根發展,将大陸的文化帶入台灣,使中國的文化基因深刻地印在台灣人民的血液中,增強了台灣人民的民族認同感,對于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都有莫大的貢獻。

丘逢甲先生評價鄭成功“主持半壁舊河山,為天下讀書人頓生顔色”,又說他“驅外夷出境,開辟千秋新事業”。确實,鄭成功收複台灣的功績,應當被世人銘記、學習。

部分參考資料:季雲飛.鄭成功軍事謀略運籌與收複台灣[J].南京政治學院學報,2002,18(1):47-49. DOI:10.3969/j.issn.1001-9774.2002.01.015.

章慕榮.鄭成功收複台灣戰役實施過程探析[J].軍事曆史,2002,(6):42-45. DOI:10.3969/j.issn.1002-4883.2002.06.009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