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贻芳
吳贻芳(1893—1985),女。生肖:蛇。祖籍江蘇省泰興縣,出生于湖北武昌。
1904年起先後就讀于杭州弘道女子學堂、上海啟明女子學校和蘇州景海女子學堂。
1914年随姨夫遷居北京,入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習并在該校附屬國小任英語教員。
1916年作為插班生入南京金陵女子大學學習,後被推選為學生會會長(五四運動)。
1919年于金陵女子大學畢業後回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執教。
1922年赴美國密執安大學研究院深造,1928年獲生物學、哲學雙博士學位。
1928年回國,任金陵女子大學校長(1928—1951)。
吳贻芳在金陵女子大學
是第一屆國民參政會參政員,第二、三、四屆國民參政會5人主席團成員。
1945年4月,她作為無黨派代表與中國政府首席代表宋子文、中共代表董必武赴美國舊金山出席聯合國制憲大會,是在《聯合國憲章》上簽字的第一位女性。
中國代表吳贻芳在《聯合國憲章》上簽字
1946年和1949年,她兩次拒絕出任國民政府教育部部長職務。
1949年秋,她作為特邀代表出席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和開國大典。
新中國成立後,曆任金陵大學校務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江蘇省教育廳廳長,中國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第一屆副主席、第三屆名譽主席,江蘇省副省長(1956—1967,1979—1982),政協江蘇省第四、五屆委員會副主席,第四、五屆全國婦聯副主席,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央副主席(1979)兼南京市委主委。
吳贻芳紀念叢書
曾當選第一至第五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五、六屆全國政協常委。
1979年獲美國密執安大學為世界傑出女性專設的“智慧女神”獎。
有相關紀念影視《吳贻芳》、《永贻芬芳》和紀念文章《偉大的小腳女性教育家——吳贻芳 》,《社會活動家、教育家、生物學家吳贻芳先生 》等。
陳蔭南
陳蔭南(1890—1963),字樹人。生肖:虎。江蘇省泗洪縣人。
1905年考入安徽省安慶私立中學。
1911年于安徽陸軍測繪專科學校畢業後加入中國同盟會,參加了攻打安慶城的戰鬥。
1912年起任浙江講武堂學員,浙江警備司令部副官兼第1路第1營幫代,安徽省泗縣警察所所長、省警備隊駐泗縣第1營幫代,國民革命軍第37軍(北伐軍)先遣司令部副官兼第1團團長。
大革命失敗後棄職返鄉。
1939年他被新四軍團結抗日之誠意所感動,随即義無反顧的投身抗日救亡。相繼任泗縣赈濟委員會主任,皖東北軍政推進委員會委員兼宣傳部部長(書記劉瑞龍),淮北蘇皖邊區參議會駐會委員(參議長劉子久)兼泗南縣參議長,蘇皖邊區行署副主任(主任劉瑞龍)。
抗戰勝利後,相繼任蘇皖邊區政府民政廳廳長(主席李一氓),皖北行署委員(主任宋日昌)、皖北人民法院院長,新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和開國大典觀禮代表。
新中國成立後,曆任華東及皖北土地改革委員會委員,安徽省人民政府委員兼政治法律委員會主任,安徽省第一屆各界人民代表會議協商委員會副主席,政協安徽省第一、二屆委員會副主席,安徽省副省長(1956—1963),民盟第二、三屆中央委員兼安徽省委主委,第一屆全國人大代表。
谷春帆
谷春帆(1900—1979),原名谷德全。生肖:鼠。江蘇省吳縣人。
早年畢業于上海聖芳濟書院。後任上海郵局郵政員,昆明郵政總局副郵務長,重慶郵政總局業務處處長,中華民國出席世界貨币基金會議(美國)代表,南京郵政總局副局長,上海市财政局局長(1946)兼上海市銀行董事長,國民政府郵政總局副局長(1947)兼儲金彙業局局長。
新中國成立後,曆任華東郵政總局儲彙處處長,國務院郵電部郵政總局副局長、郵電部副部長(1957—1967),民革中央委員,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五屆全國政協常委。
張志讓
張志讓(1894—1978)。生肖:馬。江蘇省武進縣人。
1915年于上海複旦大學畢業後出國留學,先後入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和德國柏林大學學習。
1921年回國,相繼任北洋政府司法部參事、大理院推事,北京大學、上海東吳大學教授,複旦大學教授、法學院院長,武漢國民政府最高法院進階審判員。
1927年“4.12政變”後到上海從事律師業務,1936年任“七君子”的首席辯護律師。
全國抗戰時期,先後任上海各界抗敵後援會宣傳委員,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3廳動員處科長(廳長郭沫若),桂林《國民公論》、《文摘》和廣西文化供應社編輯,廣西省政府顧問兼廣西大學教授。
抗日戰争勝利後回上海,相繼任複旦大學法學院院長,上海市軍管會複旦大學校務委員會主任委員(校長),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和開國大典觀禮代表。
新中國成立後,曆任複旦大學校務委員會主任(校長),政務院政治法律委員會、法制委員會委員,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1949—1975),第一至第四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二、三屆全國人大法案委員會委員,第五屆全國政協常委。
周培源
周培源(1902—1993)。生肖:虎。江蘇省宜興縣人。
1919年考入北京清華學校中等科。
1924年由清華學校高等科畢業後被派送美國留學,先後入美國芝加哥大學數理系(分獲學士和碩士學位)、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研究所學生(獲理學博士學位和學院最高榮譽獎)。
1928年赴德國萊比錫大學和瑞士蘇黎世高等工業學校從事量子力學的研究。
1929年回國,任國立清華大學實體系教授。
1936年利用休假再赴美國,在普林斯頓高等學術研究院從事理論實體的研究。其間:他參加了愛因斯坦上司的廣義相對論讨論班,并從事相對論、引力論和宇宙論的研究。
全國抗戰爆發後回國,任清華長沙臨時大學和昆明西南聯合大學實體系教授。
1943年再次赴美,先在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從事湍流理論研究,後參加美國國防委員會戰時科學研究與海軍軍工試驗站從事魚雷空投入水的戰事科學研究。
1946年赴歐洲參加國際科學聯合會理事會,并當選為第六屆國際應用力學和國際理論與應用力學聯合會理事。
周培源、王蒂澄夫婦和女兒
1947年2月攜夫人和女兒回國,任清華大學教授、教務長。
新中國成立後,1959年加入中國共産黨。先後任清華大學教務長、校務委員會副主任,北京大學教務長、副校長(1960)、校長兼黨委副書記(1978—1981),中國實體學會理事長(1951)、名譽理事長,中國科學院數學實體學部委員(1955)、中科院副院長(1978—1981),中國力學學會副理事長(1957)、名譽理事長,中國科協副主席(1958)、主席(1981)、名譽主席,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1980),中國人民外交學會副會長,九三學社中央副主席(1958)、主席(1988—1992),第一至第四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第三、四屆全國政協常委,第五(增選)、六、七屆全國政協副主席。
1982年榮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1980年和1985年兩次獲美國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具有卓越貢獻的校友獎”。